

晉綏邊區: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出特殊貢獻

21日上午,習近平從北京到呂梁一下飛機,就驅車近兩個小時來到興縣蔡家崖村,向晉綏邊區革命烈士敬獻花籃,瞻仰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參觀晉綏邊區政府、晉綏軍區司令部舊址。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展現了我們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的情景。習近平不時駐足凝視,詢問有關細節。他指出,來到這裡深受感動、深受教育。我們黨的每一段革命歷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永遠銘記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拋頭顱洒熱血的革命先輩,永遠保持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為人民創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人民日報》2017年6月24日
以山西省興縣為中心由晉西北和大青山組成的晉綏抗日根據地,是八路軍三大主力之一的第120師的主要活動區域,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敵后抗日軍民創建的19個重要解放區之一。解放戰爭時期,晉綏與晉察冀、晉冀魯豫(中原)、華東、東北一樣是重要的戰略區。晉綏根據地雖然面積不是很大,人口也不是很多,但不論是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都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陝甘寧邊區重要的戰略屏障,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特殊貢獻。
(一)
全面抗戰爆發后,鑒於敵強我弱的基本態勢和八路軍的特點,中共中央確定的八路軍作戰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就必須在敵后建立根據地。晉西北地區北與綏遠接壤,南達汾陽離石公路,西臨黃河,東北至同蒲鐵路。全區37個縣,約4萬平方公裡,人口約300萬。主力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后,立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八路軍第120師於9月下旬進入晉西北地區的寧武、神池地區后,即以主力側擊沿同蒲鐵路南進之敵,配合國民黨軍作戰,同時以師政治機關干部和教導團共700余人,到達岢嵐縣,隨即組成地方工作團,由師政訓處主任關向應率領下,分赴晉西北的朔縣、偏關、臨縣、興縣、嵐縣等縣,動員青壯年參軍參戰,組織游擊隊和自衛團,開始根據地的創建工作。
同年10月20日,毛澤東就日軍佔領太原后作戰部署致電周恩來、朱德等,要求第120師堅持晉西北地區的游擊戰爭。第二天,毛澤東致電朱德、彭德懷,明確提出120師主力兩個團及師直屬隊,應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主力,准備活動於神池、寧武、靜樂三縣及雁門關、太原線鐵道以西地區﹔第二部分為次要力量,活動於五寨、岢嵐、嵐縣、偏關、河曲、興縣地區”。10月27日,毛澤東又就第120師在晉西北的部署作出專門指示:隻留1個團於原平以西。主力2個團,以1個團全部位於大同、懷仁、左雲、右玉至平魯地區,另1個團位於山陰、雁門關、朔縣地區。
按照毛澤東指示,第120師主力部隊深入敵后,一方面利用有利時機襲擊敵人,殲滅敵之有生力量﹔一方面深入發動和組織群眾,廣泛地開展群眾性游擊戰爭。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第120師已在臨縣等14個縣組織起抗日游擊隊和脫離生產的自衛軍1萬余人。11月8日,太原失陷后,地方工作團隨第120師主力進至汾陽、離石地區和晉中地區,進而在晉西北全境展開活動。與此同時,續范亭等率領的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簡稱“動委會”或“戰動總會”)和山西新軍部隊(即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簡稱“決死隊”)1萬余人也進入晉西北地區。實際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早在1937年5月就向雁北地區派出了特派員開展工作,並成立了犧盟會雁北戰時工作委員會。同年10月,犧盟會雁北戰時工委移駐偏關,並在這裡建立了雁北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
1937年11月,中共晉西北臨時省委在岢嵐成立。1938年4月,中共晉西北省委在岢嵐召開晉西北地區黨的活動份子會議,決定在全區大力發展黨的基層組織。到1939年春,晉西北區黨委下轄的黨組織,由原來的3個縣委發展到8個地委,30余個縣委,黨員人數達到1萬余人。
八路軍廣泛宣傳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統一戰線政策,安定社會秩序,建立武裝自衛隊和工、農、青、婦等抗日救亡團體。到1938年1月,第120師發展到2.5萬人。晉西北各縣都建立了1000至2000人的抗日自衛軍或游擊隊。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
為摧毀新建立的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日軍於1938年2月趁第120師主力於同蒲鐵路北段作戰之際,分5路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圍攻。第120師集中主力,在決死隊第4縱隊的配合下,經過20余天的激戰,共殲滅日偽軍1500余人,收復被日軍侵佔的7座縣城,粉碎了日軍的圍攻,鞏固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二)
晉綏抗日根據地由晉西北和大青山兩個抗日根據地組成。大青山屬於陰山山脈的中段,東西長350余公裡,南北寬40至50公裡。這裡是華北通向大西北的咽喉,又是通向蘇聯的重要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1937年9月,日軍佔領晉北重鎮大同后,隨即入侵綏遠東部地區,先后佔領了豐鎮、集寧、涼城等,並於10月中旬侵佔了歸綏(今呼和浩特)和包頭。
在日軍入侵綏遠之時,國民黨綏遠當局的軍政要員紛紛潰逃。這時,共產黨員楊植霖、劉洪英、賈力更、高鳳英等,在歸綏以東組織蒙漢人民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在八路軍第120師幫助下,到1938年秋,發展成為200余人的騎兵游擊隊。
大青山地區是陝甘寧邊區的北方門戶,也是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外翼。1938年2月21日,毛澤東在致朱德、彭德懷等的電報中明確指出:“必須力爭建立抗戰根據地的主要戰略支點,而以蘇魯邊區、冀南區、熱冀邊區、大青山脈區輔助之。”4月18日,毛澤東致電第120師負責人賀龍、關向應、肖克等,特地詢問平綏線以北地方能否建立游擊根據地的問題。5月14日,毛澤東又致電朱德、彭德懷、賀龍、關向應、肖克,進一步明確指出在平綏路以北沿大青山脈建立游擊根據地甚為重要,要求迅即考慮此事。
根據中共中央的戰略意圖,1938年6月下旬,八路軍總部和第120師決定由第358旅第715團和師直騎兵營l個連組成大青山支隊,由第358旅政治委員李井泉任支隊長兼政治委員,挺進綏遠敵后,開辟大青山抗日根據地。隨同大青山支隊北上的,還有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所屬的抗日游擊第4支隊和晉察綏邊區工作委員會的六七十名干部。9月1日,大青山支隊等到達大青山腹地武川縣內的大灘和甘溝子,隨后與楊植霖等領導的蒙漢抗日游擊隊會合。
大青山支隊進入武川縣大灘的第三天,即9月3日,就首襲陶林(今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中旗)縣城,殲敵一部。接著,大青山支隊又攻佔歸綏以北重鎮烏蘭花鎮(今屬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全殲守敵180余人。隨后,又在歸(綏)武(川)公路之蜈蛤壩伏擊日軍車隊,殲滅日軍80多人。大青山支隊進入綏中不到一個月時間,連續3次作戰,擴大了八路軍在綏中地區的政治影響,初步打開了大青山的抗戰局面,建立了綏中抗日根據地。
至1938年12月,以大青山為依托的綏西、綏南、綏中3塊游擊根據地建立,並逐步同晉西北根據地連成一片,構成晉綏抗日根據地。
(三)
晉綏抗日根據地巍然屹立在黃河以東,在陝甘寧邊區的門戶上給敵人豎起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在抗日戰爭的全過程中,晉綏軍民始終未使日軍越過黃河進犯陝甘寧邊區,確保了延安和黨中央的安全。不但如此,晉綏抗日根據地橫亙於華北日佔區和西北大后方的中間,晉綏軍民的英勇抗戰,打破了日軍從華北向西北進犯的企圖,有力地保障了大西北的安全。
晉綏抗日根據地還是陝甘寧邊區和其他各抗日根據地聯系的重要通道,延安的干部前往前方,各抗日根據地的干部回到延安,晉綏都是必經之地。在抗日戰爭時期,晉綏邊區軍民突破敵人的分割、封鎖、包圍,接送了數以萬計的干部安全到達目的地。除了人員的接送,延安與各抗日根據地之間黨內的重要文件、信件、密電碼等的傳送,也都要經過晉綏邊區。這裡還曾建立過一條從延安經過晉西北到大青山轉烏蘭巴托的國際交通線,從1941年2月至1942年3月,交通人員在這條國際交通線上往返6次,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給的重要任務。此外,晉綏邊區還接送了延安和各根據地之間往返的許多書籍、槍支、彈藥、藥品、醫療器械、通信器材、布匹、棉花等軍需物資。
抗日戰爭勝利時,以八路軍第120師發展起來的晉綏野戰軍開展反攻作戰,僅20天時間,就收復縣城9座,攻克據點近百,並一度攻入歸綏,威逼太原、大同,切斷了同蒲、平綏路,收復大片國土,取得了晉中反攻作戰的勝利。隨后,為配合中共中央提出的“向北發展,向南防御”戰略方針,晉綏野戰軍迅速揮師北上,與晉察冀野戰軍共同發起了綏包戰役,收復了綏東、綏南廣大地區,從而挫敗了國民黨軍的東進計劃,減輕了國民黨軍對晉察冀解放區首府張家口的威脅。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國民黨軍20個旅10萬人向晉綏解放區發起進攻。晉綏野戰軍和晉察冀軍區一部發起晉北戰役,攻克縣城8座,殲敵8000余人,解放了同蒲路忻縣以北大同以南間廣大地區,切斷了太原、大同敵人之間的聯系,使晉綏、晉察冀兩大解放區連成了一片。1946年年底,為策應陝甘寧邊區部隊保衛延安,晉綏野戰軍協同晉冀魯豫解放區太岳軍區部隊先后發起了晉西南和汾孝兩戰役。鏖戰兩月,殲敵近3萬,使晉西南北起中陽,南至吉縣,西迄黃河,東抵同蒲間廣大地區獲得解放,粉碎了國民黨軍由晉西南偷渡黃河侵襲陝甘寧邊區的陰謀。
自全面抗戰爆發之后,延安作為總后方隻有一個人數不多的八路軍留守兵團。抗戰中后期,為應對國民黨軍對陝甘寧邊區隨時可能的進犯,曾從各根據地陸續抽調過一部分部隊來到陝甘寧邊區。盡管如此,到1946年11月,在陝甘寧邊區的部隊也隻有4個旅,每個旅多者四五千人,少者才3000多人。針對這種情況,為了增加保衛延安的有生力量,賀龍與李井泉商議后,報請中央軍委批准,把晉綏軍區部隊合編組成了3個野戰縱隊,並將其中精銳部隊第1縱隊調到陝甘寧,使參加延安保衛戰的我軍由4個旅增加為6個旅。1947年3月,蔣介石以20余萬兵力向陝北發動重點進攻,賀龍又讓晉綏野戰軍第2縱隊西渡黃河加入西北野戰軍。5月和8月,再將晉綏野戰軍第3縱隊兩個旅調到陝北。這樣,晉綏邊區隻留下第3縱隊的一個旅,阻擋北線傅作義部與南線閻錫山部對解放區的進犯。
在蔣介石向陝北發動重點進攻時,中共中央主動放棄延安,決定以劉少奇、朱德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華北,進行中央委托的工作,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繼續留在陝北指揮全國戰場的作戰。不久,又決定由葉劍英、楊尚昆率中央機關的大部分工作人員轉移到晉西北,組成以葉劍英為書記的中央后方委員會,統籌后方工作。這樣一來,晉綏邊區成為中央后方委員會、中共中央西北局、陝甘寧邊區政府和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的臨時駐地。當時,從陝甘寧邊區撤到晉綏的機關單位,包括家屬在內超過2萬人,其糧食、馬匹、草料、軍勤等全由晉綏邊區承擔。
由於蔣介石對陝北的進攻,陝甘寧邊區90%以上的地區遭到了胡宗南部隊的洗劫與蹂躪,使陝甘寧邊區的經濟遭到毀滅性打擊。顯然,此時僅靠陝甘寧邊區的人力財力物力,無法支撐西北戰場的人民解放軍。這樣一來,晉綏成為西北野戰軍主要后方,作戰所需要的糧食和大批物資,除戰場繳獲外,都需要通過晉綏邊區運送。晉綏邊區本來土地貧瘠,物產稀少,糧食產量有限,而1947年又遭遇特大旱災、洪災、雹災,群眾生活十分困難。盡管如此,晉綏邊區想盡一切辦法保証西北野戰軍的糧食與物資供應。1947年10月,西北野戰軍第二次攻打榆林時,賀龍親自從晉綏動員糧食。運輸工具不足,就發動群眾用布包、人背,30斤一包,30裡一站,把數千石糧食運到黃河渡口,保障了戰役的需要。除了糧食、彈藥,晉綏邊區還承擔了西北野戰軍的大部分軍服、軍鞋供給。
晉綏解放區面積小,人口少,地瘠民窮,拓展余地有限,這也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3個師當中第120師部隊發展相對較小的重要原因。解放戰爭時期晉綏的主力部隊又被抽調去保衛陝甘寧邊區,未能與其他戰略區一樣組成強大的野戰軍。盡管如此,晉綏軍民以自己的付出與犧牲,全力支持了陝甘寧邊區,不但成為陝甘寧邊區強有力的屏障,保護了延安和黨中央的安全,而且為陝甘寧提供重要的后勤保障,保証了延安和各個解放區聯系暢通。用賀龍的話說,晉綏“這個地方小而窮,負擔重,盡管我們自己的生活很艱苦,但仍然從財力上對延安隨時進行大力支援”,“為了解決延安的財政困難,寧肯犧牲晉西北,就是晉西北垮了,也必須救延安。因為延安有我們的黨中央,是我們的‘京城’,經常有外國人、各黨派、各方面、各種各樣的人去,把延安搞好一點,對各方面的政治影響很大。”賀龍這段話,充分體現了晉綏軍民的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