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明齋:早期黨組織的重要創建者

對許多人來說,楊明齋這個名字也許有些陌生,但他在中共早期黨組織的創建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楊明齋不僅參加了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以及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更重要的,他是中共早期黨組織創建的重要推動者。
(一)
楊明齋1882年3月生於山東省平度市明村鎮馬戈庄。楊明齋聰穎好學,15歲就讀完了四書五經。因為家境每況愈下,1901年4月,楊明齋到俄國海參崴當了一名工人,后又深入西伯利亞礦區半工半讀。隨著閱歷和知識的日漸豐富,楊明齋對於祖國和個人的命運越發擔憂,他認為當今世界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國將不保,修身不得,齊家不能。十月革命前,楊明齋加入了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為了保衛以工農為主體的蘇維埃政權,楊明齋不遺余力地動員華工參加紅軍,支援前線。
1920年1月,共產國際接受俄共(布)遠東局的建議,同意以共產國際工作組的名義,派人到中國工作。這個工作組的負責人是維經斯基,成員有楊明齋、庫茲涅佐娃、馬邁耶夫等人。
楊明齋陪同維經斯基一行來華前夕,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正積極醞釀建黨事宜。1920年4月,楊明齋陪同維經斯基一行抵達北京,通過在北京大學任教的俄國教授柏烈偉的介紹,見到了李大釗,並在李大釗的主持下,與一批進步青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進行了座談。1920年5月,楊明齋陪同維經斯基一行抵達上海,持李大釗的介紹信會見了時任《新青年》主編的陳獨秀,后經陳獨秀介紹,會見了戴季陶、李漢俊、沈玄廬等人。通過會談,維經斯基、楊明齋和陳獨秀、李漢俊、沈玄廬等人達成共識,決定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並由楊明齋負責隨后成立的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同年8月,上海早期黨組織成立,楊明齋也由俄共(布)黨員轉為中共黨員。從北京趕往上海的途中,楊明齋還在濟南會見了王翔千、王盡美和鄧恩銘等人,直接推動了濟南早期黨組織的創建。
(二)
在籌建上海早期黨組織的過程中,楊明齋經手租賃了法租界漁陽裡6號的一幢二樓二底的石庫門建筑。黨的公開以及半公開的機構,譬如中俄通訊社、外國語學社、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教育委員會等,都設在這幢建筑內。
中俄通訊社也就是后來的華俄通訊社,是維經斯基一行到上海后,由共產國際工作組建立的活動機構,社長為楊明齋。通訊社的主要任務是溝通信息,並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中俄通訊社是在我國誕生的第一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通訊社,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理論武裝。
上海早期黨組織成立后,隨即決定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並由楊明齋負責指導。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漁陽裡6號宣告成立,陳獨秀、楊明齋、俞秀鬆、施存統等8人為創始人和首批團員,俞秀鬆為書記。以后的團中央機關也設在漁陽裡6號。
為了深入傳播馬克思主義,同時也為了培訓進步青年赴俄國深造,上海早期黨組織在漁陽裡6號創辦了外國語學社,校長為楊明齋。1920年冬至1921年春,上海早期黨組織從外國語學社挑選了一部分學員,分批赴蘇俄學習,其中的不少學員成了著名的革命家,譬如劉少奇、任弼時、肖勁光、羅亦農、汪壽華、彭述之等人。
楊明齋最重要的著述,莫過於1924年6月出版的《評中西文化觀》和1929年2月出版的《中國社會改造原理》。
《評中西文化觀》是中國學術界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歷史觀研究中國問題的最早的系統性論著。當時擔任湖南黨的負責人的李維漢,認為在“真偽是非不易辯白的時候,有了這部書,可以幫助青年解決很多的疑難……人的意識決定於人的社會生活,隻有從人的社會生活方面可以解釋人的意識”。
《中國社會改造原理》可視為《評中西文化觀》的續篇或者姊妹篇,《評中西文化觀》側重於批判,《中國社會改造原理》側重於系統論述。《中國社會改造原理》主張從認識中國的傳統文化入手,以西方文化的精華取代中國文化中過時的部分,以科學社會主義原理改造中國。
(三)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為了紀念孫中山,蘇共中央決定在莫斯科創辦中山大學,為國共兩黨培養干部。黨中央將選派干部赴蘇學習的重任交給了楊明齋。楊明齋送走第一批學員后,又親率第二批學員從上海乘船赴蘇聯。第二批學員共百余人,包括張聞天、王稼祥、烏蘭夫、伍修權、孫冶方、沈澤民、張琴秋、黃秀珍、俞秀鬆、王哲等人。
楊明齋親率第二批學員抵達莫斯科中山大學后,又被留下擔任總務長。楊明齋擔任中山大學總務長的兩年多時間,蘇聯的經濟還很困難,物資也不豐富,但他千方百計地改善學生的生活。關於楊明齋,大多數學員印象深刻。伍修權記憶中的楊明齋是“典型的山東彪形大漢”﹔黃秀珍記憶中的楊明齋“對人直爽沒有轉彎抹角的虛偽做作”﹔王哲記憶中的楊明齋“耿直、憨厚、敢說敢干”。
1930年1月,楊明齋再次赴蘇后就再也沒有踏上祖國的土地。1938年2月,楊明齋在蘇聯肅反運動中被捕,5月遇害。與他同期遇害的,還有蘇聯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布哈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