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陝北之紅歷久彌新

陝北,是一片紅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光榮的土地。
1935年10月,從江西於都出發的中央紅軍,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紅星從這裡開始照耀中國。在陝北,黨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在陝北,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揮師東征﹔在陝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裡走來的,永遠都要從革命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永不磨滅的紅色印記,如今依然照耀著新的征程。沐浴紅色光輝的延安、照金革命紀念地,正煥發新生。
尋根,來時崢嶸歲月稠
延安城西北方向,4月的楊家嶺革命舊址,古柏挺拔,遠山蒼翠。庄嚴肅穆的中央大禮堂巍然矗立,鮮艷的黨旗在禮堂頂端迎風飄揚。
7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論聯合政府》《論解放區戰場》等發言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等精神主張振聾發聵。
來這裡的游客有著獨特的儀式感,他們有的佩戴黨徽、攜帶黨旗,庄重地重溫入黨誓詞﹔有的租賃一身紅軍服裝,以示對革命精神的致敬和傳揚。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舊址,不少人在講解員的示范下唱起《東方紅》,一位年輕游客在唱到“哪裡有了共產黨,呼兒嗨喲,哪裡人民得解放”時紅了眼眶:“身臨其境之時我終於讀懂了歌詞裡真摯的情感,深深感動於黨同群眾之間的濃濃深情。”
在陝北,紅色尋根之旅已蔚然成風。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這片紅色沃土上熱切尋覓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信仰,也不斷砥礪著自身奮進前行的理想信念。
延川縣梁家河村同樣游人如織。人們在知青舊居、沼氣池、鐵業社前頻頻駐足,重溫那段插隊知青和鄉親們一起耕田種地、攔河打壩的艱辛歲月。
2015年農歷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陝西考察調研,第一站到的是梁家河村,他當年插隊的地方。總書記對大家說,我邁出人生第一步就來到梁家河,7年時間裡,梁家河父老鄉親給了我無數關愛,使我受益終生。我永遠不會忘記梁家河,永遠不會忘記父老鄉親,永遠不會忘記老區人民。
鄉親們不會忘記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洒在梁家河山山窪窪裡的辛勤汗水。在這裡,他和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先后渡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為改變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做了許多實事、好事。村民張衛龐感慨:“過去近平當我們村支書,我們有干勁,有奔頭﹔現在,近平當全國人民的主席,全黨的總書記,我們更有拼勁,更敢闖了。”
在總書記的感染下,村民們用自己的雙手實踐著幸福生活的夢想,這個昔日貧瘠的小山村,如今有了高標准優質蘋果園,辦起鄉村文化旅游公司,建起現代設施蔬菜大棚,村民吃上“生態飯”和“旅游飯”的同時,也搬進移民安置社區內的新樓房。梁家河人脫貧致富的當代實踐,呼應著歷史,感動著游客,亦啟示著未來。
傳承,黨史潤物細無聲
“陳家坡不一般,明燈廣場在眼前。明燈亮明燈紅,明燈照耀向前行。陳家坡會議是明燈,指明了革命新征程……”春日裡,陝西省銅川市照金鎮北梁村陳家坡會議舊址前,游客紛紛被一段抑揚頓挫的陝西快板吸引。陳家坡的革命歷史在杜天祥聲情並茂的演繹下生動起來。
已逾古稀之年的杜天祥,是陳家坡會議舊址展覽館的專職管理員、保安員、保潔員和義務講解員。最開始,他只是客串講解。2011年,陳家坡會議舊址展覽館整修完畢,成了專職管理員的杜天祥時常聽到游客抱怨:這裡就1棵古樹、幾間破茅草房,有啥看頭!這可愁壞了他。於是,老杜親自上陣,給游客講起自己從小聽到大的革命故事。為了增加吸引力,杜天祥會把每一段講解詞編成即興快板,用方言娓娓道來,不僅講銅川照金的紅色故事,還講今時今日的老區新貌。
有人稱贊,杜天祥的講解永遠都激情澎湃,感人至深。對此杜天祥說,經歷過苦日子的自己更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加感念黨的恩情。“我要把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講出去,把陳家坡日新月異的變化講出去,把紅色的種子播撒到更多人的心間。”他說。
照金,這個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曾英勇開展革命活動的地方,留下數不盡的精神財富,滋養了一代代照金兒女。在照金鎮北梁紅軍小學,黨的歷史是最生動的教科書,孩子們對革命歷史、紅色故事和英雄精神如數家珍。
“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是學校開展各項活動的主題。”校長封鋼戰說,學校充分利用照金的紅色資源優勢,把“傳承紅色基因”作為重大教育主題,組織“黨的故事我來講”“唱支紅歌給黨聽”“黨的歷史我知曉”等活動,帶領學生重走紅軍路,引導孩子們充分認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來的,筑牢人生的理想信念。
2018年5月,北梁紅軍小學的51名學生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學習革命歷史的體會和學校發展變化的情況,表達感恩奮進、早日成才的決心。很快,孩子們收到回信。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說,來信“看了以后感到很高興”,希望孩子們多了解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知識,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學習,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潤物無聲的紅色教育,浸入孩子們的心扉。紅色照金的今朝巨變,如一場春雨浸潤著每個過往者的心田,昭示著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與信念。
賡續,奮進新時代征程路
過去,陝北大地上演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如今,陝北人民賡續傳承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的精神,掀起一場由黃到綠的生態巨變。
“山是和尚頭,溝是千丘丘,三年兩頭旱,十種九難收。”念著舊時流傳的順口溜,延安市吳起縣的李大爺仍能回憶起40年前這裡黃土飛揚、荒涼苦寒的景象。
新中國成立初期,延安的森林覆蓋率不足10%。吳起縣曾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貧瘠的土地種不出糧食,老百姓隻好年復一年地開荒“揭地”、過度放牧,陷入越墾越窮、越牧越荒的惡性循環。
痛定思痛,1998年,吳起做出“封山退耕、植樹種草、舍飼養羊、林牧主導、強農富民”決策,在全國率先實現全縣整體封山禁牧。1999年,中央啟動退耕還林政策,作為源起之地的延安,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參與其中。他們不僅改變了黃土高原千百年來的面貌,還從千萬畝林海中走出了致富路。
“如今我們這裡改寫了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歷史,大家在植樹造林的同時搞起了生態種植業,勤快的農戶一年能多收入3到5萬元。”吳起縣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公室主任齊統祥介紹,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基礎上,正著力提升生態效益,推廣沙棘、山桃、山杏等樹種,讓農戶得更多實惠。
累計退耕還林還草1077.5萬畝,植被覆蓋率由2000年的46.35%提高到2019年的81.3%,延安用20年的時間把綠色鋪滿高原。以延安為范例,中國在短期內實現生態修復的“綠色奇跡”,也成為賡續革命傳統、開創輝煌偉業的又一豐碑。(記者 張哲浩 李丹陽 劉希堯)
【短評】
紅色火種,生生不息
紅色熱土,崢嶸歲月。在延安、照金革命紀念地,一批批游客帶著尋根熱情而來,滿懷理想斗志而去。這片紅色的土地,蘊含著革命先輩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滋養著一代代后來人。
從嘉興南湖的小小紅船,到世界東方的巍巍巨輪,中國共產黨從起初的50多名黨員,發展到如今擁有9100多萬名黨員的百年大黨,其間有說不盡的奮斗故事,道不完的經驗啟迪。在黨史學習教育如火如荼開展的當下,一處處紅色印跡便是活的教科書,讓人們得以一並感知歷史的脈息和今朝的脈動,從而進一步繼承革命傳統,堅定理想信念。
歷史照亮未來,征途未有窮期。挖掘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這生生不息的紅色火種,必將鼓舞人們奮進新時代,砥礪再前行。(作者:李丹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