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紅色文獻紀錄片《山河歲月》第一季探究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三個渠道

“‘山河’代表空間,代表我們腳下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歲月’代表時間,代表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初心使命的風雨歷程,也代表那些成千成萬的先烈們用生命寫下的流金歲月”,這是百集文獻紀錄片《山河歲月》總撰稿兼總導演夏蒙寫下的一段話。
《山河歲月》第一季播出一周以來,得到認可與好評。有人評價,“這是迄今為止容量最大的紅色紀錄片,也是展示黨史上重要人物最多的一部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既有廣闊的視角、恢宏的氣勢,也有感人的細節、創新的形式,讓我們進一步讀懂百年奮斗的壯麗史詩。
在第一季中,《山河歲月》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崢嶸歲月,尤其是第一、三、四、五集中都涉及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為我們提供了按圖索驥式的指引。我們沿著這部片子提供的線索,繼續挖掘激情燃燒年代一段段動人心旌的往事。
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
將馬克思的名字引入中國的第一人,叫李提摩太,是英國傳教士。他在中國生活了45年,戊戌變法中,他與梁啟超、康有為建立了較好的關系,同時他和李鴻章、張之洞等晚清要員也有較深的交往。
李提摩太在中國辦了一份期刊《萬國公報》。1899年2月,他和蔡爾康合譯《大同學》,刊發在《萬國公報》上。正是在這篇文章中,首次出現了馬克思和《資本論》的相關介紹:
“其以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馬克思之言曰:糾股辦事之人,其權籠罩五洲,實過於君相之范圍一國。吾儕若不早為之所,任其蔓延日廣,誠恐遍地球之財幣,必將盡入其手。”
這篇文章,把馬克思的國籍弄錯了,誤以為他是英國人。不過文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卻是顯而易見的。
盡管這篇文章最早,但是並沒有引起當時人們的關注。
真正讓馬克思這個名字走入中國人視野的,是梁啟超。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發表《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一文:“麥喀士,日耳曼社會主義之泰斗也。”這裡的麥喀士,就是馬克思。正是因為梁啟超的介紹,馬克思引起了中國人的注意。
蘇俄渠道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主要有三個渠道:“蘇俄渠道”“日本渠道”和“西歐渠道”。“蘇俄渠道”,又稱為“東方路線”,對中國產生的影響是最為直接和巨大的。正如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所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我們通過《山河歲月》第五集《去遠方》可以了解到,十月革命后,中國先進的知識青年都想到蘇俄感受社會主義的力量,因為十月革命對整個人類都是巨大的沖擊和震動。
因為瞿秋白精通俄語,所以北京《晨報》和上海《時事新報》聘他為特約通訊員,到莫斯科採訪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在會上,他遇到了列寧,並且進行了交流,感受到了俄國人對列寧的擁戴。
本來是作為特約通訊員來到俄國,卻給了瞿秋白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深入考察蘇俄的機會,由此他確立了共產主義信仰。1921年,經張太雷介紹,瞿秋白加入了俄共(布)黨組織,成為我們黨史上較早的研究和宣傳共產國際的人。
1921年,莫斯科創辦了東方大學,成為面向全世界招收黨政干部的國際性學校。東方大學專門設立了中國班,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一批先進知識分子來此學習,包括羅亦農、劉少奇、王一飛、任弼時、蕭勁光、俞秀鬆等三四十人。
他們學成之后,大多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回國之后,通過各種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讓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真真切切地看到了馬克思主義在改造世界上具備強大的可行性,讓他們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力量。
因此,盡管李大釗、陳獨秀都是在日本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真正對他們影響更深刻的則是十月革命后來自蘇俄方面的震撼。因為,十月革命促使了中國先進分子“新的覺醒”。
1915年9月,陳獨秀就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第二年改名為《新青年》),這本刊物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
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此,陳獨秀以極大的熱情謳歌:“二十世紀俄羅斯之共和,前途遠大,其影響於人類之幸福與文明,將在十八世紀法蘭西革命之上,未可以目前政象薄之。”
同樣的,十月革命的勝利,讓李大釗備受鼓舞,“俄羅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紀初期之革命,是立於社會主義上之革命”,“吾人對於俄羅斯今日之事變,惟有翹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傾耳以迎其建於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羅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適應此世界的新潮流”。
李大釗敏銳認識到這場革命將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劃時代的影響。他連續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和演講,傳播馬克思主義。不惟理論,在實踐上,1920年3月,李大釗倡導在北京大學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為中國最早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組織。
日本渠道
1920年之前,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主要渠道是日本,主要代表人物有李達、李漢俊、楊匏安、陳望道等。
“日本渠道”,主要是因為中日兩國密切的地緣政治關系,尤其是近代以來兩國民主運動發展與政治文化交流非常密切。比如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都有旅日求學的經歷,他們通過日文版的馬克思主義著述接觸到馬克思主義。
李達曾三次到日本求學。跟前兩次求學大不一樣的是,第三次他放棄了理科學習,轉向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李達翻譯了三本著作:《唯物史觀解說》《馬克思經濟學說》《社會問題總覽》,而這三本譯著則總體上涵蓋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
李漢俊12歲就赴日求學,1918年李漢俊回到上海,向進步青年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推薦馬克思主義,影響了很多人。董必武曾經回憶:“當時社會上有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日本的合作主義等,各種主義在頭腦中打仗,李漢俊來了,把頭緒理出來了,說要搞俄國的馬克思主義。”
來自廣東的楊匏安,在中學時期就讀了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的大量著作,建立起了中國近代發展脈絡。正是帶著這樣的脈絡和問題意識,到日本求學后,他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回到廣州后在《廣東中華新報》副刊連載《馬克思主義》,成為華南地區最早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論述。
西歐渠道
“西歐渠道”,則是因為當時赴法勤工儉學而起。其實,嚴格來講,應該稱為旅歐勤工儉學,因為當時除了法國,還有比利時、德國等。與“日本渠道”所接觸的日文譯介及解讀相比,旅歐勤工儉學人員接觸的直接是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這項運動,先后有1700多人參與。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蔡和森、向警予、趙世炎等。
周恩來於1919年9月16日在天津學聯辦公室成立了覺悟社,並且創辦了《覺悟》雜志。
在《覺悟》上,周恩來發表了自己曾經寫過的具有明顯象征意義的一首詩:
雨中二次游嵐山,兩岸蒼鬆,夾著幾株櫻。
到盡處突見一山高,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
瀟瀟雨,霧蒙濃,一線陽光穿雲出,愈見嬌妍。
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嬌妍。
這首借景抒情的詩,看得出來作者當年的心境——在“模糊”中追尋“一點光明”!
1920年11月,周恩來登上法國“波爾多斯”號來到法國,建立了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終生不渝!
除了讀書學習,還有各種實踐,讓周恩來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據何長工回憶,每到周末,周恩來就到巴黎附近的大學區、學生集中的小咖啡館演說,“他那沉著堅定的姿態,鏗鏘有力的言辭,使聽眾鼓掌不絕”。通過何長工的這番描述,我們可以真切體會到周恩來深深的人格魅力。
所以,在學成歸國之時,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對周恩來作了如下評語:
“為人誠懇溫和,活動能力富足,說話動聽,作文敏捷,對主義有深刻的研究,故能完全無產階級化。”
未曾出國留學的毛澤東,在中國的大地上,同樣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1918年,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1918年11月,北京大學在中央公園舉辦慶祝協約國戰勝大會,李大釗是登台演講人之一。
毛澤東也就是這樣結識了李大釗,在中央公園,他親耳聆聽了李大釗《庶民的勝利》的演說。北國的深秋,紅葉尚未落盡的中央公園,永恆地定格了這位演講者的形象。毛澤東閱讀李大釗等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實地到長辛店調查,了解工廠生產和工人生活狀況。1918年的北京之行,是毛澤東的思想向馬克思主義轉變的開端。
1919年7月14日,毛澤東等創辦《湘江評論》。幾個月后,毛澤東二次來到北京,這次促使他徹底轉向並成為了馬克思主義者。
1920年8月,毛澤東回到韶山。“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洒淚多”,南岸上屋場的老屋猶在,但父母卻已經雙亡。
於是,毛澤東帶著弟弟和妹妹離開了故鄉韶山。
這一走,毛澤東的兄弟姐妹最終成了與他一道為偉大事業而獻身的革命同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