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跟著黨,抗戰到底”
——馬本齋瓷板像背后的救國圖強心路歷程

▼馬本齋使用過的駁殼槍。 河北日報記者 張 昊攝
潔淨的瓷板,釉色溫潤、質地堅硬,燒制其上的黑白照片層次清晰、輪廓分明。在滄州獻縣本齋回族鄉本齋東村的馬本齋紀念館裡,有一個穿越歷史時空的人物照:馬本齋立姿全身瓷板像。
“這是紀念館的鎮館之寶,也是馬本齋作為一名愛國者對當時的國民黨蔣介石政府不抵抗政策徹底失望而求索新的救國道路的歷史見証,是馬本齋愛國精神的一個集中體現。”在紀念館內一處展陳櫃前,館長哈光杰指著裡面的瓷板像說,這是現今留存於世的馬本齋唯一一張整身立像,為國家一級文物。
瓷板像上的馬本齋,身穿西式大衣,腳蹬皮鞋,高大威武,氣宇軒昂。
據介紹,老照片拍攝於馬本齋解甲歸田后的1934年,在江西景德鎮把照片制成瓷板像。
這塊瓷板像如一個分水嶺,代表著馬本齋與過去舊政權的決裂,以及對未來救國道路的求索。
馬本齋出身貧苦回民家庭,13歲隻身闖關東,曾在奉系軍隊當兵,被選送“東北講武堂”學習,從排長逐級升職為團長。通過自己艱苦的努力,他取得了令人仰慕的人生成就和社會地位。但這一切在他的報國志向面前,已變得無足輕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佔領東北全境,當時已是團長的馬本齋滿腔義憤,主動請纓抗擊日本侵略者。由於國民黨蔣介石政府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馬本齋的愛國行為受到上司的蠻橫壓制。
1932年,苦悶中的馬本齋憤然棄官返鄉。臨行前,他作詩抒發內心苦悶:“風雲多變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空有滿腹男兒志,不盡蒼浪付東流。”
“馬本齋由最初的一名愛國者,到最終成為一名堅定跟黨走的抗日民族英雄,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實踐的心路歷程。”哈光杰說。
馬本齋回到家鄉后躬耕田畝5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日軍侵華的戰火很快燒到了他的家鄉。馬本齋組織本村70余名回族青年,打出了“回民抗日義勇隊”的大旗。
“回民抗日義勇隊”成立后,馬本齋認定共產黨是堅定抗日的政黨,1938年3月,他率隊到河間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河北游擊軍,編為回民教導隊。不久,與另一支回民抗日武裝合編為八路軍冀中回民教導總隊,馬本齋先后任隊長、總隊長。同年10月,他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矢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1939年7月,馬本齋任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司令員。
走上抗戰救亡道路的馬本齋,充分發揮了他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率領回民支隊,馳騁冀魯豫,採用“推磨戰術”“牛刀子鑽心戰術”等,7年間作戰870余次,殲滅日偽軍3.6萬余人。其中,康庄伏擊戰採用“引蛇出洞圍點打援”戰術,全殲敵人,自己無一傷亡,被列入當時抗日軍政大學的教學案例。
馬本齋率領的回民支隊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被八路軍冀中軍區譽為“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毛澤東稱之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馬本齋不但是一位杰出的軍事指揮員,還是一位愛民為民、民族團結的典范。
1942年回民支隊轉戰山東莘縣時,遭遇大旱。回民支隊主動拿出並不寬裕的軍費,從省外購進糧食救濟災民。馬本齋從自己做起,把每天一斤六兩的口糧縮減到八兩,后來又縮減到二兩,將節約下來的糧食分給周圍的老百姓。
1944年初,回民支隊奉命開赴延安。此時,多年的艱苦戰斗生活,使馬本齋積勞成疾,已不能隨部隊一同前往。他抱病為部隊作了最后一次動員報告,叮囑說:“要跟著黨,跟著毛主席,抗戰到底!”同年2月7日,馬本齋病逝於冀魯豫軍區后方醫院,終年42歲。3月17日,延安各界舉行馬本齋追悼大會,毛澤東同志題寫挽詞:“馬本齋同志不死”。
如今,在馬本齋和回民支隊曾經戰斗過的土地上,各民族團結友愛,人民生活幸福。“目前,本齋東村與相鄰的本齋西村共有肉類加工、存儲企業113家、油脂廠4家,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清真食品集散地。去年,本齋東村還入選全國首批紅色美麗村庄試點村。”獻縣本齋回族鄉鄉長哈增芹說。
行走英雄故裡,初夏的田野麥浪輕翻,一座座工廠沿街排布,聯想到瓷板像上那高大威武的身影以及他救國圖強的心路歷程,記者不由輕聲贊嘆:今日幸福,英雄所盼……(河北日報記者 張嵐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