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尋訪江西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安源支部誕生地

2021年06月04日11:29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1922年2月的贛西,大地蒼茫,陰霾盤桓,寒冬還未退卻,春天似乎遙遙無期。但在株萍鐵路安源火車房一間簡陋的工房裡,一件具有劃時代、裡程碑意義的大事正在秘密進行:略顯斑駁的牆上,一面用紅紙做成的黨旗,被工工整整地挂了上去。李立三、朱少連、周鏡泉、李滌生等6名黨員,站在黨旗前庄嚴宣誓:努力革命,遵守黨紀,犧牲個人,永不叛黨。

紅色的黨旗象征革命,錘頭、鐮刀,代表緊緊依靠的工人和農民。

好似霹靂一聲驚雷,這一天,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產業工人支部——中共安源支部正式成立,這也是江西建立的第一個黨組織。從此,革命的火種開始激蕩與燎原,人民的力量像火山一樣爆發,安源成了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秋收起義的策源地,在中國革命尋找正義、真理與光明的征程中,安源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彪炳史冊的偉大印記。

紅色安源,工運旗幟

初夏的贛西大地,遠山如黛、生機勃發。距萍鄉市城區6公裡的安源區安源鎮,蒼鬆翠柏包圍著牛形嶺,把這座海拔並不算高的山脈,裝扮得庄重而蓊郁。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陳列大樓,就坐落在牛形嶺的半山腰。

沿著山腳下的台階拾級而上,要經歷8個平台,寓意毛澤東從1921年至1930年間,曾8次來到安源﹔每個平台設立17級台階,代表安源工人大罷工勝利后簽訂的17個協議﹔全部台階加在一起,共136級,象征著當年有1.36萬名路礦工人,加入了大罷工的行列。

站在紀念館前,細雨蒙蒙中,大樓上毛澤東手書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8個大字格外醒目。遙想百年前,正是在這片土地上,路礦工人水深火熱,革命浪潮雲涌,革命志士前赴后繼,恍然間,這一切已經被定格成一幕幕傳奇,被歷史深深銘記。

步入紀念館陳列大樓內,歷史仿佛瞬間為我們打開了神秘的大門,5000余件館藏珍貴文物,200余件一級藏品,宛如一張張黑白照片,向我們默默訴說著被時光塵封的往事。

紀念館研究室主任黃領告訴我們,安源路礦,其實是萍鄉煤礦和株萍鐵路的合稱,創辦於1898年,是清末郵傳大臣、官商盛宣懷為解決漢陽鐵廠燃料之需,特意引進外資合辦,屬我國最早採用機械生產、運輸、洗煤、煉焦的煤礦,也是當時中國十大廠礦之一。20世紀20年代初,五四運動后,安源路礦工人最多時達1.36萬人,大多是來自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破產農民。

在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官僚買辦的壓榨下,工人們每天要勞動12個小時以上,下井沒有任何保護用具,工資十分微薄。路礦兩局還對工人任意逮捕、審訊,濫用私刑,有的工人甚至落下殘疾、丟了性命。面對剝削和壓榨,工人們沒有放棄反抗,從1901年到1919年,安源工人先后進行了7次較大規模的自發斗爭,但由於沒有工人階級政黨的領導,這些斗爭最終都失敗了。

歷史總是會作出最好的選擇。1921年,從上海石庫門到嘉興南湖,一艘小小紅船承載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將一個火種種植在中華大地上。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陳潭秋、蔡和森等革命者,踐行初心和使命,匯集安源開辟和領導工人革命斗爭,舉起了一面引領風潮的工運旗幟,創建了不朽的革命功績。安源革命斗爭也從此成為江西革命歷史的開篇之作,對中國革命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星火在指引,地火在燃燒

除了紀念館陳列大樓,在安源,還有多處革命遺址:毛澤東在安源考察時住過的八方井44號﹔劉少奇和路礦當局談判的安源公務總會大樓﹔李立三開辦工人補習學校的五福巷……一處處遺址,見証了曾經的烽火歲月和一代偉人的艱辛探索與青春奮斗。

八方井44號,坐落在安源煤礦井口總平巷的一側,被一棵棵高大的樟樹環抱。站在這處由青磚砌成、造型簡陋的居所前,看著屋檐下一顆顆晶瑩的雨珠悄然滑落的情景,我們的眼前倏忽間仿佛出現了一個畫面:一位青年身穿青衣長袍,左手握拳,右手挾著紙傘,目光如炬,步履鏗鏘地向我們走來,身后山巒肅立,風雨欲來,而他氣宇軒昂,心中似乎藏著雄兵百萬。

這位青年就是時年28歲的毛澤東,而這樣的畫面來自著名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畫中描繪的正是1921年秋毛澤東第一次前往安源時的情景。

黃領告訴我們,毛澤東當時前來安源的公開身份是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教員、一師附小主事(相當於校長),他利用這個公開身份,以走親訪友、參觀訪問、推廣平民教育的名義,來安源考察,就住在八方井四十四號。這棟房子是萍鄉煤礦建礦初期建造的,是萍礦總平巷甲段段長毛紫雲的住房。毛紫雲是湖南湘潭人,曾和毛澤東的父親一起在長沙做過生意。毛澤東就是利用這個同鄉的關系住在這裡。如今,這裡已經改造成了“安源毛澤東故居”。

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安源,開啟了為期一周的考察之旅。他深入礦井、鍋爐房、工房,廣泛接觸工人,從談家常入手,深入地了解到工人的疾苦和安源的階級狀況。在這裡,毛澤東目睹工人們的悲慘現狀,他意識到,安源是一座“火山”,具備發動工人運動的充足條件。

考察期間,一名礦工向毛澤東哭訴:“礦工如果死在井下,工頭隻給賠償16元,一匹馬還賣60元呢,我們工人的命真是連牲口都不如。”另一名工人無可奈何地說:“這有什麼辦法呢,怪隻怪我們命苦哇!”

“不對!我們受苦不是什麼命裡注定的,而是資本家壓迫剝削的結果!”聽到這裡,毛澤東隨手撿起一顆石子,對工人說:“一個小石頭,一腳就踢開了,如果用石灰把很多個小石頭砌在一起,就不那麼容易搬動了……我們要組織大家一起抱成團,才有力量。”

同年11月,毛澤東偕同李立三等人,再次來到安源,他們白天訪問工人,晚上邀請工人到他們的住地交談,宣傳組織工人團體的必要性。他們回到長沙后,決定在安源開展工人運動和建立黨團組織,並委派李立三常駐安源開展工作。

遵照毛澤東的指示,李立三一到安源便創立了一所平民小學,免費招收了三四十名工人子弟讀書。此后,李立三以訪問學生家長的名義,走家串戶,廣泛接觸工人,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階級覺悟。不久,吸收了周鏡泉、李滌生等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於1921年底,成立了由8名團員組成的團支部。隨后又成立了工人補習學校,吸引60多名工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熏陶。

1922年2月,一個江西革命史重要的時刻來臨了:李立三和朱少連、周鏡泉、李滌生、朱錦堂、蔡增准等6人,先后來到株萍鐵路安源火車房,舉行了庄嚴的入黨宣誓儀式。李立三把用紅紙做的黨旗挂在牆上,嚴肅地說:“這是中國共產黨黨旗。紅色象征革命,錘頭、鐮刀,代表了工人和農民,標志著工農團結一心,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

《中國共產黨江西歷史》第一卷記載,中共安源地方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是江西中共黨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共安源支部是江西土地上建立的第一個黨組織,也是中國產業工人中的第一個黨支部。安源路礦黨組織的建立,真正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江西工人運動的勝利結合。

喚起工農千百萬

有了黨支部,就有了主心骨。1922年5月,在黨支部領導下,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成立了,這不僅進一步集結了工人力量,也把工人運動推進到新發展階段。

近百年后的今天,當我們站立在牛角坡52號——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舊址,內心百感交集。作為20世紀20年代安源工人革命活動的中心,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指揮部,這裡曾經風雲激蕩,見証革命者的群情激昂與堅強意志。撫今追昔,耳畔數以萬計罷工者的口號聲,仿佛還在聲聲回蕩。

1922年5月1日,300多名俱樂部部員在這裡隆重集會,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向社會各界宣告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正式成立。大會選舉李立三為總主任,朱少連為副主任。9月初,毛澤東等人在聽取各方面情況匯報后,果斷作出舉行大罷工的決定。9月11日,剛從蘇聯留學歸來的劉少奇臨危受命,在毛澤東的指示下趕赴安源,加強罷工領導。9月12日,中國共產黨成立了罷工指揮部,李立三任總指揮,劉少奇任俱樂部全權代表。

“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罷工斗爭前,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發表了《萍鄉安源路礦工人罷工宣言》,提出保障工人權利、改善工人福利待遇等正當要求。

9月14日凌晨,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全面爆發,伴隨著劃破沉沉黑夜的汽笛聲,13000多名工人手持火把,高喊著口號沖上街頭。隨即長沙、湘北、湘南等地的工人運動也如火如荼地展開。在安源煤礦公務總會,劉少奇帶著17項復工條件與安源路礦當局義正詞嚴談判。

“大罷工爆發的消息傳出后,社會各界迅速給予廣泛聲援。在毛澤東、李立三、劉少奇等共產黨人的帶領下,工人們挫敗了安源路礦當局的種種陰謀。最終,路礦當局在談判中不得不做出讓步。”黃領告訴我們,迫於內外壓力,9月18日,安源路礦當局同工人俱樂部代表簽訂條約,答應了工人們提出的17項條件。

至此,與路礦當局斡旋5日,路礦工人大罷工取得了“未傷一人,未敗一事”的完全勝利。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領導並取得完全勝利的工人斗爭,是中國工人運動史上的一次偉大壯舉。這段閃亮的歷史,成為中國工運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

漫漫長夜響驚雷。罷工勝利后,飽受壓迫剝削的工人們備受鼓舞,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成員由此前的700余人迅速發展至17000余人,安源支部黨員人數也不斷增加。1923年春,在中共安源支部基礎上成立了中共安源地委,到1925年1月,黨員發展到230人。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1927年9月,時任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的毛澤東又一次來到安源。在這裡,他召集安源、瀏陽等地黨和軍事負責人會議,組建起黨的第一支工農革命武裝隊伍。一大批安源工人就是從那時走出礦井,走上了武裝革命的道路。

紅色血脈賡續傳承

在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採訪的當天,雖然雨下個不停,卻擋不住人們前往參觀學習、接受教育的腳步。在館內,我們遇見了一批從分宜縣二中遠道而來的中學生,數百人的隊伍整整齊齊,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求知的專注神情。前來研學的初二(3)班學生涂楚涵說:“參加這樣的活動,我覺得非常有意義,通過講解,我知道了礦工們當年生活的艱辛,了解到了革命先輩的奮斗與犧牲,我一定會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在紀念館的展廳,我們還偶遇了年輕的講解員金月,入職還不到半年的她,講解起黨史故事來聲情並茂,極富感染力,給人以心靈的震撼。細聊之下得知,這個長相俊美的姑娘,大學畢業於空乘專業,進入紀念館當講解員前,曾在一家知名航空公司擔任空姐數年,盡管現在的收入隻有以前的五分之一,但她動情地說,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安源人,受父輩們的影響和召喚,能夠回到家鄉宣講紅色故事,感到非常自豪,她會堅守崗位,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弘揚好安源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這片紅土地。

在紀念館的門口,我們還遇見了一位普普通通的保潔員。館裡的知情人告訴我們,這位名叫黃如恆的老人,今年已經60多歲,是安源路礦著名的革命烈士黃靜源的外孫女。黃如恆老人原在湖南老家郴縣鄉下務農。前些年,紀念館得知了她的境況,為照顧她的生活,請她到館裡做一些工作量不大的保潔工作。黃如恆告訴我們,她在館裡搞衛生時,經常會到自己外公的展板前,一遍一遍地凝視著親人的照片,反反復復讀他的壯烈故事。

黃靜源是安源工人運動的重要人物 ,1925年當選為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副主任。同年“五卅”慘案發生后,他立即組織安源工人聲援上海人民反帝斗爭。同年9月21日晚被逮捕,受盡酷刑,堅強不屈,於10月16日被殺害於安源俱樂部廣場前,年僅25歲。

黃如恆說,外公為革命犧牲付出,家裡人從不后悔,都為他的英勇事跡而自豪,她也一直在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向太外公學習,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要做好自己的事,為國家多做貢獻。

結束採訪前,我們來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安源煤礦總平巷井口。雨中,一輛運送礦石的小火車“哐當哐當”駛入巷道深處,有著120余年歷史的安源煤礦如今依然維持正常生產。一百年前的1921年,毛澤東從長沙乘火車來到安源考察,第一站便是這方礦井。而現在,舉目四望,遠處高樓林立,綠意盎然,一派繁華勝景。安源這座具有光榮傳統的老工業城市,如今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為先導,走上了高質量發展之路。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先輩戰斗過的地方,生活安寧而幸福。

一百年前,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時,一首名為《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之歌》曾廣為傳唱:“創造世界除壓迫,顯出我們的威風﹔聯合我勞工,團結我勞工,勞工,勞工,應做世界主人翁,應做世界主人翁。”今天,站在建黨百年的新時代的天空下,我們可以驕傲地告慰先輩,你們奮斗過的世界,將由我們接續奮斗,你們未竟的事業,我們將在新征程的路上接續完成。(記者 祝芸生 毛江凡)

(責編:關思聰、吳兆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