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文獻中的百年黨史》連載

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李穎
2021年06月07日10:53 |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中共七大勝利召開——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學林出版社出版

在中國抗日戰爭接近勝利的前夜,在中國人民面臨著光明和黑暗兩種命運和前途抉擇的關鍵時刻,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隆重舉行。

七大的准備

七大在黨的歷史上創造了諸多個第一和紀錄。七大是承前啟后歷史跨度最長的一次代表大會,承前(距1928年召開的中共六大)17年,啟后(距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11年。七大會期最長,開了50天,這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史上又是一個紀錄。七大召開時共產國際已解散,七大是黨成立以來第一次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召開並獨立自主解決所有重大問題的代表大會。

七大的召開,經過了長時間的醞釀和籌備。早在1931年1月,黨的六屆四中全會將召開七大作為全黨“最不可延遲的任務”之一提出。之后,中央又多次提出並決定召開七大,但都未能按計劃實施。除了因戰爭環境和代表集中不易外,實際上還反映了當時黨內思想上的不一致和對黨的領導核心認識上的不同。尤其怎樣看待六大以來黨的路線是非,更是召開七大繞不開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經過艱難曲折,黨的力量有了很大發展,毛澤東在抗戰時期以及在此之前撰寫的大量文章和中共中央發布的許多文件,已經對黨的歷史經驗從各個方面進行了總結。整風運動的開展,使黨進一步成熟起來。特別是黨的六屆七中全會的召開和《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通過,肯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增強了全黨在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的團結,對中國共產黨歷史上若干重大問題,特別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作了分析和結論,為七大的召開創造了充分的條件。

1945年春末,延安城內,陌生的面孔日漸增多起來。召開七大的籌備工作已近尾聲,仍有代表風塵仆仆繼續向延安趕來。鑒於形勢的變化和黨員隊伍的發展壯大,中共中央於3月初再一次調整、增補了出席七大的代表名額。

召開黨的七大,代表們期盼已久。自1939年中央明確要求各地代表選出待命后,不久,代表們即陸續從各抗日根據地、國民黨統治區和淪陷區向延安集中。“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唱起這首歌時,你可能會記起鐵道游擊隊故事中的這樣一個情節:游擊隊接受了一項政治任務,護送胡服同志穿越敵人的封鎖線。這位胡服同志就是劉少奇。他跨越津浦鐵路,就是前往延安籌備和參加七大。代表們穿越封鎖線,通過敵佔區,有的輾轉數月至一年,還有多名代表在途中犧牲。代表們歷經艱險,分批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寶塔山下。

1945年4月,春風和煦,陽光明媚。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醒目。這座集西式風格與陝北窯洞為一體的建筑,是中央決定特為召開七大而修建的,佔地面積千余平方米。偶爾的汽車喇叭聲,打破往日的寂靜。一隊隊人群歡聲笑語,滿懷喜悅地邁進中央大禮堂。七大的預備會議就要在這裡舉行。

來自各地的代表,精英薈萃,有著廣泛的代表性。根據中共中央的要求,經各級黨組織層層推選、審查,最后確定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補代表208名,代表著全黨121萬名黨員。代表的平均年齡36.5歲,年齡最大的69歲,最小的23歲。他們中幾乎包括了黨創建以來所有知名的革命家、軍事家,除各地區黨政軍各級領導人外,還有來自基層的戰斗英雄、生產模范和國民黨統治區、淪陷區黨的秘密工作者等。

七大的召開

1945年4月23日下午,七大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開幕。大禮堂的會場,布置得庄重、簡朴、喜慶。主席台正中,矗立著毛澤東、朱德的巨幅畫像,六面鮮紅的黨旗分插兩旁。主席台上方,懸挂著紅底白字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標,格外醒目。會標上方的正中,挂著一幅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畫像。主席台最上方的石拱上,“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十二個紅色美術字,與會場后面毛澤東題寫的“同心同德”四個大字,烘托出大會的主題。主席台兩側,分別挂著綴字紅色燈芯絨布幛:“以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之統一的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為群眾謀利益、謀解放是黨的根本宗旨,一切為群眾、走群眾路線是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台前還擺放著多盆從山裡採集來的野生花草。會場兩邊的牆上,各安裝著3個“V”字形的旗座,每個旗座插有4面共24面黨旗。“V”字形表示革命勝利之意,24面旗幟象征中國共產黨24年的奮斗歷程。同時每個旗座上還釘有一個標語牌,上書:“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會場內一排排條形木椅擺放整齊,代表們隨意坐滿各處。

第二天,毛澤東向大會作政治報告。他會前發給代表一個書面報告,即《論聯合政府》。報告提出當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務是立即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報告對新民主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綱領和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作了全面具體的說明。關於新民主主義的一般綱領,報告強調,在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制度下,在發展國家經濟、合作經濟的同時,要讓那些不是操縱而是有利於國民生計的私人資本主義有發展的便利,保障一切正當的私有財產。七大關於發展資本主義的論述,是對新民主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報告還首次明確提出要以生產力標准來評判一個政黨的歷史作用。

會上,毛澤東沒有照讀書面報告,而是就其中一些問題及其他問題作了口頭報告,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第一,路線問題,就是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在此,毛澤東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反復強調農民的重要作用。他說:“忘記了農民,就沒有中國的民主革命”,“也就沒有一切革命”。第二,政策方面的幾個問題。毛澤東滿懷激情地說:“我們要做好准備,由小麻雀變成大鵬鳥,一個翅膀掃遍全中國,讓日本帝國主義滾蛋。”第三,黨內的幾個問題。關於個性與黨性,毛澤東說:黨性就是普遍性,個性就是特殊性。黨員是有各種不同的個性,誰要抹煞各種不同的個性是不行的。他最后強調,要講真話,就是“不偷、不裝、不吹”,每個普通的人都應該如此,每個共產黨人更應該如此。 毛澤東的口頭報告內容豐富,深入淺出,詼諧幽默,不時引起陣陣笑聲和掌聲,使大家加深了對《論聯合政府》報告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接下來,朱德作《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劉少奇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周恩來作《論統一戰線》的發言。各次報告之后,各代表團進行分組討論,20多位代表在全體大會上發言。

大會的每一個報告、決議、文件,都經過全體代表、各代表小組、各代表團會議和大會反復討論,提出意見,加以補充修改。大會主席團盡一切可能讓每個代表發表自己的意見。許多代表在發言中表示,我們黨今天有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我們黨今天有了自己的領袖——毛澤東同志,“這實是我黨二十五年來的最大勝利”。 還有一些代表或者具體地總結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教訓,或者對過去黨內所犯的錯誤,特別是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從團結的願望出發,深入開展批評。會上會下,代表們開誠布公,坦誠相待,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新的團結和新的力量。七大是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典范,開啟了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的一代新風。

在大會對三個報告的討論行將結束前,中央委員會的選舉工作便開始醞釀了。這也是與會代表普遍關心、議論最多的一個問題。經過反復討論,最終確定和堅持了三個原則:(1)對過去犯過錯誤的同志,不要一掌推開﹔(2)對於中國革命在長期分散的農村環境中形成的“山頭”,既要承認和照顧,又要縮小和消滅,要把各個地方、各個方面的先進代表人物都選進來﹔(3)不要求每一個中央委員都通曉各方面知識,但要求中央委員會通曉各方面知識,因而要把有不同方面知識和才能的同志選進來。

最終,七大選舉中央委員44人,候補中央委員33人。6月19日,七屆一中全會選出13名中央政治局委員,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由此形成了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

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6月11日,七大舉行閉幕式,通過了新黨章。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是七大的歷史性貢獻。劉少奇在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概念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過程。1941年3月,黨的理論工作者張如心用了“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的提法。1942年7月1日,朱德發表文章指出:“我們黨已經積累下了豐富的斗爭經驗,正確的掌握了馬列主義的理論,並且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創造了指導中國革命的中國化的馬列主義的理論。” 陳毅則在文章中比較全面論述了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新創造,指出毛澤東在革命實踐中創立了“正確的思想體系”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先使用“毛澤東思想”這個概念,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 。與此同時,劉少奇號召全黨“用毛澤東同志的思想來武裝自己”。

中共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是近代中國歷史和人民革命斗爭發展的必然選擇。正確認識和確立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長期斗爭中的巨大收獲。

七大的歷史功績是多方面的。它確定了黨的政治路線,使全黨有了前進方向的指引和正確方針的遵循﹔它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使全黨有了在政治上、思想上取得一致的牢固的理論基礎﹔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概括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自我批評的三大作風,使黨的路線方針得以順利貫徹有了根本的保証﹔它選舉產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使全黨在組織上達到空前的團結。

七大是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全國代表大會。它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黨的史冊。

七大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推進,中國軍民的全面反攻,決定了日本侵略者的失敗命運。1945年8月6日、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震動日本朝野。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次日出兵中國東北,加速了日本失敗的進程。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上午,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上,同盟國舉行了日本正式投降的簽字儀式。日本方面的外相重光葵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同盟國方面美國、中國、英國、蘇聯、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和新西蘭諸國代表,分別在日本投降書上依次簽字。至此,中國人民經過14年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取得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勝利結束。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這個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世界人民的勝利。

(注:本文系該書第二十五章部分內容)

(責編:曹淼、秦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