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典型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力量”——張全景訪談錄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採訪組 
2021年06月09日16:31 | 來源:學習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典型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力量”

  張全景,1931年12月生,山東德州人。曾任中央組織部部長、全國黨建研究會會長。本篇訪談主要談了中國共產黨人學習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恩著作的情況,以及選樹先進典型推動干部隊伍建設的情況。

  採訪組:您2007年在中央黨校《理論動態》發表《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重視學習馬恩著作》的文章。請談談寫這篇文章的緣由?

  張全景:我們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從誕生起就十分重視學習馬列主義,而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要途徑。

  出版與傳播馬恩著作是我們黨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需要。黨成立之前,國內已有先進的知識分子將馬恩著作翻譯或介紹到中國,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惲代英等一批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則開始組織共產主義小組,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曾在1920年春油印過《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德文譯本。毛主席回憶說他1920年夏在北大圖書館工作時讀了《共產黨宣言》,應該是這個版本。

  在馬恩譯著上,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最值得稱道。1919年冬,陳望道根據英、日文版開始翻譯。他翻譯很投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述他翻譯《共產黨宣言》時“蘸著墨汁吃粽子,還說味道很甜”的故事。《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於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第一版印了1000冊,銷售一空,9月又重印1000冊,很多人依然買不到。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馬恩著作的出版日益增多。1921年9月,黨中央在上海成立自己的出版社——人民出版社,開始重印《共產黨宣言》,截至1926年5月,就印行了17版。革命成功后,毛主席、周恩來還多次過問《宣言》最早中文全譯本找到沒有。1975年1月,在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問起陳望道《宣言》最早的譯本找到沒有,陳望道遺憾地搖了搖頭。周恩來感嘆道:“這是馬列‘老祖宗’在我們中國的第一本經典著作,找不到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心病啊!”幸運的是,這一年在山東廣饒縣革命文物征集活動中,一位名叫劉世厚的老黨員將一本《宣言》捐了出來,而這本《宣言》正是周恩來要找的首譯版。

  當時人民出版社由李達主持,計劃以“馬克思全書”形式出版馬恩著作,讓黨員和進步分子對馬克思主義內容有一個基本了解。但由於反動勢力迫害和條件限制,未能完全實現。到1923年11月,我們黨又在上海成立了第二個出版機構——上海書店,專門出版經銷馬克思主義著作等革命書刊。還在各地建立發行機構,為建黨初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作出了貢獻。

  我們黨即便在大革命失敗,轉入低潮時依然翻譯出版馬恩著作,傳播馬克思主義。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恩格斯《反杜林論》第一個全譯本和《拿破侖第三政變記》,就是在白色恐怖環境中翻譯出版的,影響很大。中央蘇區和各革命根據地也千方百計印刷馬列著作,瑞金就曾用木版印刷《共產黨宣言》,有的蘇區干部一字一句地抄寫馬列著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譜寫了光輝一頁。

  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后,黨中央特別強調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為滿足學習需要,黨中央在延安創立了出版機構——解放社,出版馬恩著作。1938年5月又成立馬列學院,內設編譯部,集中了一批人才,在張聞天親自組織領導下,開始有計劃地編譯出版馬恩列斯著作和黨內文獻。除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哥達綱領批判》《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拿破侖第三政變記》《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共產黨宣言》,以及《法蘭西內戰》《政治經濟學論叢》《馬恩通信選集》《〈資本論〉提綱》《思想方法論》等,還出版了列寧、斯大林的一批著作。據統計,延安時期在解放區翻譯出版的馬恩著作有30多種,內容更加廣泛。此外,以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和新知書店為代表的進步出版界,在國統區和敵佔區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不僅翻印解放社出版的馬恩著作,還翻譯出版了一些新譯本。1938年,郭大力、王亞南翻譯的《資本論》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於上海出版。當時印刷了約3000冊,盡管遭到限制和阻撓,仍有大量運到了大后方和根據地,后又幾經重印。《資本論》的出版,對於宣傳革命理論、啟發人民覺悟、推動革命事業起了重要作用。

  解放戰爭時期,馬恩著作的翻譯出版仍在繼續,發行量也迅速增加。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中央編譯局開始翻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到1974年39卷本的中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全部出齊。從1977年開始,中央編譯局又將馬恩早期著作、讀書筆記和手稿,特別是馬克思大量的經濟學手稿,作為《全集》的補卷出版,到1983年11冊補卷也全部出齊。這樣,馬克思、恩格斯撰寫的大量著作和書信基本上已譯成中文。在此期間,還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4卷)、《資本論》等專著。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央編譯局總結數十年來編譯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豐富經驗,吸收國內外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經黨中央批准,開始重新編譯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力求使譯文更准確、考証更嚴謹、資料更翔實、語言更流暢。歷史和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人一直注重馬恩經典著作的編譯、出版和宣傳,不僅把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當成必修課,而且在其指導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採訪組:中國共產黨人又是如何重視學習馬恩著作的?

  張全景:我們黨有個優良傳統,隻要有機會就組織黨員領導干部學習,尤其重視對馬恩著作的學習。建黨初期和戰爭年代,不管遇到什麼情況,廣大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堅持學習馬恩列斯著作和進步書刊。即便在白色恐怖下,仍冒著生命危險,千方百計、如飢似渴地學習,有些被捕的同志在敵人的監獄中還堅持學習。特別是延安時期,我們黨抓住這個相對穩定的有利時機,在全黨大興學習之風,形成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高潮,當時出版了“馬恩叢書”12種和《列寧選集》。整風運動中,黨中央專門成立“總學委”,由毛澤東負總責。各系統、各部門也建立了學習組織,主要負責同志親自領導。中央高級干部曾劃為10個學習組,毛主席親自擔任第一組組長。各單位和同志之間還開展了學習競賽。大家晚上在窯洞裡或認真讀書,或專心聽講,或熱烈討論,學習氣氛十分濃厚。據延安時期參加翻譯“馬恩叢書”的同志回憶,當年中央領導同志學習馬恩著作的熱情很高,有時譯稿在送出版社之前,就被毛澤東要去閱讀,陳雲、李富春等領導同志也經常提前借閱。那時馬恩著作較少,大家就相互傳閱,第一個看完送第二個看,再送第三個看,你傳我送,現在還能在那時出版的一些馬恩著作的扉頁上,看到某某同志送某某同志學習的字樣。有參加過延安整風的老同志回憶說,當時大家很注意學習,凡是延安出版的馬恩列斯著作可以說無一不讀,而且是爭先恐后。

  抗日戰爭后期,面對新的革命形勢,毛主席再次號召全黨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學習。1945年黨的七大上,他要求廣大干部認真學習《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和《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等5本馬列著作。黨的七屆二中全會規定了學習馬列12本書,毛主席還親自加了“干部必讀”4個字,其中包括《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兩篇完整的馬恩著作,還有他親自審定的《馬恩列斯思想方法論》。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學習馬列著作進入新階段。學習組織和學習制度普遍建立,學習形式豐富多樣,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教育在全黨全國掀起了高潮。1957年4月,中央宣傳部按照中央要求,選編了社會主義教育課程,其中就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和有關論述。1963年5月,黨中央指示黨內高級干部要學好馬恩列斯著作。為此,中央宣傳部擬定了“干部選讀馬恩列斯著作目錄”,即通常所說的“三十本書”。這“三十本書”是毛主席親自審定的。為便於高級干部學習,他還要求印了1萬至3萬冊大字本,並專門寫信給中宣部領導同志,囑咐大字本書封面不要用硬紙,篇幅大的書要分裝成十冊八冊,中等的也要分裝為幾冊(《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分裝為三冊),使每本減輕重量,方便大家尤其是老同志閱讀。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還規定要讀6本馬列的書。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思想政治建設,黨的理論武裝工作從未中斷,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性質的執政黨,任何時候都要把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作為必修課,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學好用好馬列著作,不斷提高自身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

  採訪組:1995年6月,中組部從2800多名縣(市、區)委書記中遴選表彰了100位全國優秀縣委書記,請您談談當時的情況。

  張全景:“郡縣治,天下安”。自古以來,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視地方吏治工作,考核地方縣令的政績。同樣,我們黨也十分重視縣委書記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2015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時,就對縣委書記的職能和作用給出了清晰定位。他指出,縣委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線指揮部”,縣委書記就是“一線總指揮”,是我們黨在縣域治國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

  我們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遴選表彰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是在1995年6月,當時從2800多名縣(市、區)委書記中遴選出在現代化建設中作出優異成績的100人,作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加以表彰。這項工作是按照中央要求組織實施,由我具體經手的。26年前的這次遴選和表彰,有著獨特的時代背景和現實需要。那時,組織工作特別是干部工作,是圍繞改革開放和實現四個現代化進行的。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著力貫徹干部“四化”方針,即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我在1994年擔任中組部部長時,正值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后,中央對組織工作特別是干部工作專門作出決定。當時中組部想通過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相結合來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其中,思想建設方面的措施之一就是樹立一批先進典型,使廣大干部學有榜樣﹔制度建設方面就是糾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風,1995年中央正式頒布《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95年中組部表彰了100名全國優秀縣委書記,他們的群像所體現的是銳意改革、公道正派、敢於創新、德才兼備,以及“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優秀品質。

  這一批縣委書記遴選時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是干部年輕化,這是當時的主要改革方向。1994年底,中央召開全國組織工作會議,要求在選拔優秀年輕干部的任務上要有新突破。1995年1月,黨中央印發《關於抓緊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的通知》,提出“堅決拋棄論資排輩、遷就照顧,以及憑個人好惡選人等妨礙識別和使用優秀年輕干部的種種陳舊觀念和偏見”,形成由不同年齡層次的干部組成的梯次結構,年輕干部所佔比例要有較大提高,保証有一批30多歲、40多歲的優秀年輕干部能及時選拔進縣以上黨政領導班子。另一個特點就是這些縣委書記能發展當地經濟,開創工作新局面。當時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剛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要求領導干部能夠帶領群眾發展經濟、脫貧致富。

  26年過去了,那一批受到表彰的100名縣委書記,如今在哪裡?整體來講,這一批干部經受住了歷史考驗,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當然也有人沒經受住誘惑,忘掉了初心,干著干著就掉隊了。這也再次表明了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採訪組:您做組織工作期間很注重選樹和宣傳先進典型,請談一談當時的情況。

  張全景:做組織干部工作要善於抓典型,因為一抓典型,干部就活起來了,就有了標准榜樣,工作就有了斗志,有了比較,引導他們對標先進、查找不足,在干部中形成“比學趕超”干事創業的氛圍。這是我這些年的體會。

  像孔繁森同志,他是山東省進藏工作的干部,兩次進西藏,加上留任,算是3次援藏。其中,兩次進藏都是我直接送去的。他每次從西藏回來,都會去我那坐一坐,興致勃勃地講西藏的建設和發展,講西藏的過去和未來,講西藏的風土人情,卻從來不講困難、不炫耀成績,也從不提個人升遷和調動。他的許多動人事跡,是我從區黨委領導同志和其他同志那裡聽到的。這種精神和品格令人欽佩!

  當年,聽到孔繁森去世的消息時,我是悲痛萬分,徹夜難眠。孔繁森同志值得每一名黨員干部學習。比如學習他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堅強黨性,學習他熱愛人民、服務人民的公仆情懷,學習他清正廉潔、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學習他艱苦奮斗、知難而進的拼搏精神,學習他開拓進取、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當然,面對典型不能僅停留在感動層面,更要付諸行動。

  還有谷文昌同志。為什麼要宣傳谷文昌的事跡呢?有一年我去福建調研,有老同志給講,你去漳州有沒有去看谷文昌啊!說當地有一個民俗“先祭谷公,后祭祖宗”,講了谷文昌如何帶領群眾植樹造林防治風沙,如何打水井、建水庫抗旱排澇,如何堅守14年把一個荒島變成寶島的,事跡很感人,這才算真正有所了解。后來我就去調研並且寫了一篇文章《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的縣委書記——谷文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於2003年2月21日頭版發表,社會反響很好。當地凡是知道谷文昌的人,無不對他大加贊揚,稱贊他是“東山翻身解放的帶頭人,幸福富裕的奠基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福建這片熱土孕育了許多先進人物,谷文昌同志就是一個,我多次提到過他的事跡。他在東山縣工作了十五年,帶領全縣人民拼搏奮戰,把一個荒漠化的孤島變成半島,並建成了海上綠洲,使群眾擺脫了世代逃荒要飯的苦日子,也為后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谷文昌同志的事跡同焦裕祿、楊善洲同志的事跡一樣,展示了一名共產黨員和一名領導干部的堅強黨性、遠大理想、博大胸懷、高尚情操。

  採訪組:2019年4月,您還在《學習時報》發文《縣委書記要像楊貴一樣勇於擔當》,提到了紅旗渠和楊貴的故事。

  張全景:紅旗渠是上世紀60年代河南省林縣人民歷時10年建造起來的一條人工天河,譽滿華夏,是中國的一張名片。紅旗渠的建設,從提出計劃到勘察、設計、施工,時任林縣縣委書記楊貴是最直接的領導者、組織者,人們稱他是建設紅旗渠的“旗手”。毛主席曾稱贊他“治水很有一套”。當地群眾說,“南有都江堰,北有紅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楊貴”,充分說明楊貴在紅旗渠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

  我曾經去過林縣5次,對紅旗渠和楊貴的感情很深。他是一位好同志、好黨員,把入黨的初心化作實際行動,群眾需要什麼,他就去做什麼。“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他去世后,林州市委和當地群眾以各種方式寄托哀思,緬懷他的功績。

  不管是孔繁森,還是谷文昌、楊貴等同志,還是受到表彰的優秀縣委書記,他們都是時代的典型和榜樣,表彰、宣傳和學習他們,有利於展示各個時期黨員領導干部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風貌﹔有利於教育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向先進學習、向先進看齊,積極投身改革發展偉大實踐﹔有利於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有利於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要求,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毛主席說過:“典型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力量”“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回望歷史,抓典型教育是我們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黨凝聚人心的重要法寶。在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時期,先進典型都承載著時代的主流精神訴求和價值取向。好的典型能起到帶動示范作用,榜樣的力量能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這也是組織干部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匯聚起各個時代榜樣的力量,號召全黨全社會見賢思齊、銳意進取,在各個時代展現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一批批的先進典型,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事業的開拓者、建設者,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採訪組成員:李軍輝 儲峰 陳思尹曉徽)

(責編:曹淼、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