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總想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

——瞿秋白烈士紀念碑碑文敬讀

2021年06月18日08:15 | 來源:學習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總想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

  86年前的今天(1935年6月18日),黨的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的瞿秋白在福建省長汀縣羅漢嶺英勇就義。

  瞿秋白烈士紀念碑就位於他的就義地。紀念碑初建於1952年,又經重建和重修,總高30.59米,分為三層。碑身使用磚體結構白色水泥洗沙飾面,台座為朱紅色洗沙,碑頂為琉璃瓦。碑身正面為“瞿秋白烈士紀念碑”八個鎏金大字,由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陸定一題詞。碑座正面鐫刻著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撰寫的碑文,全文如下:

  瞿秋白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的革命文學事業的奠基者之一。一八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出生於江蘇常州。一九一九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一九二○年以記者身份赴蘇俄採訪,是最早向中國人民真實報道十月革命后蘇俄情況的新聞界先驅。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三年一月回國后,負責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新青年》、《前鋒》、《向導》的編輯工作。一九二三年參加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起草黨綱。同年參與籌辦上海大學。這時和以后多年間,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研究工作,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在第一次大革命期間,為促成國共合作、發動北伐戰爭、反對資產階級右派進攻和黨內的右傾錯誤,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一九二五年參加中共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成員。一九二七年參加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常委。在第一次大革命失敗的危急關頭,主持召開“八七”會議,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在黨內的統治,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革命統治的總方針。會后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此后雖曾犯過短期“左”傾盲動錯誤,但他和戰友們一道,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為恢復黨的戰斗力,開辟革命的新時期建立了巨大的功勛。一九二八年參加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隨后參加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主席團委員及政治書記處成員。一九三○年九月回國,主持中共六屆三中全會,糾正了當時黨的領導人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在一九三一年一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遭王明等人打擊,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此后在上海同魯迅一道領導左翼文化運動,為中國革命文化事業作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一九三四年到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員。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在福建長汀縣水口鎮小逕村被國民黨軍隊逮捕,同年六月十八日在長汀縣羅漢嶺英勇就義。

  為中國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整個生命的瞿秋白烈士永垂不朽!

       中國共產黨福建省委員會
       福建省人民政府敬立
       一九八五年六月十八日

  碑文800余字,記述了瞿秋白短暫而光輝的一生,銘刻了他不懈奮斗、艱辛探索、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所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危難之際主持中央工作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於江蘇常州青果巷的一個書香門第。青少年時代的他目睹人民浮沉於水火,萌生喚醒民眾、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

  1917年瞿秋白來到北京俄文專修館學習。在經歷了五四運動洗禮后,他思想更為進步,參加了李大釗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開始研究科學社會主義,尋求救國救民的途徑。他懷著“總想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的抱負,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畢生的信仰,確立了投身共產主義運動的志向,於1922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秋至1926年間,瞿秋白作為黨的四大當選的中央執行委員主持宣傳工作,為維護革命統一戰線,與毛澤東、張太雷、惲代英、蔡和森等人協同作戰形成了一股反擊國民黨右派勢力的強勁力量。

  1927年4月至7月,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大量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被捕殺,大革命宣告失敗。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瞿秋白臨危受命,主持召開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議通過了由他起草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告全黨黨員書》,開啟了中國革命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在關鍵時刻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

  會后,他擔任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參與決定和指導各地區的武裝起義,推動實現革命斗爭形式轉變,把中國革命推進到土地革命新階段,為建立、發展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初步基礎。

  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革命文藝

  早在1923年,瞿秋白就翻譯了《國際歌》,創造性的將法文“國際”一詞改用音譯“英特納雄耐爾”,使這首歌朗朗上口在我國廣泛流傳,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首戰歌。

  1931年,在遭受王明“左”傾錯誤路線迫害、無法在黨的領導崗位上繼續工作后,瞿秋白顧全大局,繼續為革命忘我工作,大力傳播革命文藝,在文化戰線上打開了新的局面。

  他同魯迅一起指導反對國民黨反動派文化“圍剿”的斗爭,推動左翼文化運動的發展,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有力反擊形形色色的反動文藝思潮,積極探索中國革命文化發展道路,並創作和譯著大量文藝理論和文學作品。

  他在中央蘇區主編的《紅色中華》,大力宣傳紅軍戰績和擴大紅軍運動,報道群眾踴躍參軍和節約糧食經費支援紅軍的模范事跡等,在思想輿論上有力支持和配合了反“圍剿”斗爭。

  瞿秋白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揭露和批判非馬克思主義錯誤思想,是中國革命文學、新聞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為銜春色上雲梢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后,瞿秋白留在南方為牽制敵人堅持游擊戰爭,次年2月在行至福建長汀后被捕。由於叛徒的出賣而身份暴露,敵人多次對他進行勸降,最終一無所獲。

  1935年6月18日,在前往刑場時,他一路慷慨演說,沿途唱著《國際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革命勝利萬歲”“共產主義萬歲”口號。到達刑場后,他盤膝坐在草坪上,對劊子手微笑點頭說:“此地甚好!開槍吧!”隨即,飲彈洒血,從容就義,時年36歲。毛澤東高度贊揚瞿秋白:“他在革命困難的年月裡堅持了英雄的立場,寧願向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願屈服。他的這種為人民工作的精神,這種臨難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來的思想,將永遠活著,不會死去。”

  “我是江南第一燕,為銜春色上雲梢。”瞿秋白的一生像他的詩文所希冀的那樣,充分展現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向往真理、追求真理、傳播真理、捍衛真理和為發展真理而不懈奮斗探索的可貴品格。

(責編:曹淼、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