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粟裕在浙西南的光輝歲月

周德春
2021年06月21日08:14 | 來源:學習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粟裕在浙西南的光輝歲月

  1934年8月至1938年3月,粟裕率部挺進浙西南,為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行動付出巨大犧牲,在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孤軍奮戰,表現出他對黨和人民、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

  挺進浙江

  1934年6月,在紅軍主力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前夕,紅七軍團奉命改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深入閩浙贛皖國民黨統治的深遠后方,掩護中央實施戰略轉移,推動抗日運動。

  7月6日晚,先遣隊約6000人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浴血征戰。其間,一度轉戰浙西南的慶元、龍泉,進佔慶元縣城,取得竹口大捷。10月中旬,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央機關8.6萬余人,踏上戰略轉移的征途,開始長征。至此,先遣隊奉命保存實力,進入閩浙贛蘇區,結束4個月的“小長征”。先遣隊以弱小的兵力,浴血敵后,征戰1600余公裡,掩護中央實施戰略轉移,高舉抗日大旗,並為各游擊區留下軍事骨干,作為先遣隊參謀長的粟裕,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5年1月,先遣隊與紅十軍合編的紅十軍團(仍稱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江西懷玉山區遭敵重兵包圍,指戰員大部犧牲,戰略策應長征的行動遭受挫折,粟裕指揮先頭部隊浴血突圍,轉移至原閩浙贛蘇區的德興縣廣財山,找到閩浙贛省委,保留了革命力量。

  省委隨即傳達蘇區中央分局電令,以先遣隊先頭部隊和突圍部隊為基礎,組建紅軍挺進師,進入浙江開展游擊戰爭。浙江是國民黨統治腹心地區,斗爭環境特別惡劣,1927年6月建立的中共浙江省委屢遭破壞,不到兩年就更替了十位書記(代理書記),致使1929年4月中共中央被迫撤銷浙江省委建制﹔全省相繼爆發的60多次農民暴動和紅十三軍的斗爭均遭鎮壓。以粟裕為師長、劉英為政委,僅500余人的挺進師,不懼兵力弱小、彈藥匱乏、毫無接應,抱著繼承先烈遺志、誓死挺進浙江的堅強決心,誓死出征。途中遭敵襲擊,電台被毀,與上級失去聯系,陷入孤軍奮戰后,依然義無反顧,決心以自己的行動,打開進入浙江的局面。

  為實現戰略轉變,部隊在閩北開展整訓,建立政治委員會加強領導,以適應游擊戰。接著,挺進師往返轉戰於閩浙邊,吸引、調動敵人,造成敵人誤以為挺進師將立足閩浙邊,然后於4月下旬在慶元齋郎精心部署,迎擊被吸引而至的近4000敵人,取得大捷,打開進入浙西南開辟根據地的通道。

  轉戰浙西南

  齋郎大捷后,粟裕和劉英率部乘勝挺進浙西南腹地,在鬆陽縣境得到當地進步群眾組織的歡迎后,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打擊敵人,開辟根據地。1935年6月上旬,挺進師各部會合於鬆陽縣小吉村,召開政治委員會會議,部署創建根據地。7月,粟裕率挺進師師部機關進駐至遂昌縣王村口,全面開展根據地建設。

  為吸引和牽制敵人、戰略策應長征,挺進師廣泛開展游擊戰。每到一地首先消滅國民黨的區鄉武裝和地方反動勢力,然后開倉濟貧,打土豪分發浮財,發動群眾投身革命。開展八一軍事大示威,主動出擊,襲擊大小城鎮19個,把革命烈火燒到浙贛鐵路線。在鬆陽、遂昌、龍泉、江山、浦城五縣間建立革命根據地,轟轟烈烈地開展查田、插標、分青苗的土地革命。

  挺進師的斗爭,迅速吸引了國民黨軍。1935年8月,國民黨調集以第十八軍為主力約7萬兵力,大舉“清剿”浙西南。粟裕等創造性地實行“敵進我進”,留下第二、五縱隊在根據地內堅持,率主力突破敵包圍圈,挺進敵后,轉戰閩浙邊,吸引、調動敵人,后與葉飛率領的閩東紅軍會合,組建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聯合開展斗爭,開辟浙南游擊根據地。

  1936年2月以后,劉英率突擊隊在浙南開展工作﹔粟裕率牽制隊廣泛游擊,數度轉戰浙西南,在龍(泉)浦(城)江(山)遂(昌)邊建立游擊根據地。1936年6月,粟裕率部收復王村口時,仔細偵察分析敵情,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然后根據敵人布防嚴密、當地老農判斷近日有暴雨天氣的信息,率部於深夜出發,跋山涉水繞過王村口向衢縣方向開進。途經獨口村時隻繳敵哨兵的槍械,任憑敵哨兵逃回王村口,待敵人確信紅軍已開赴衢縣時,又把部隊秘密拉回到龍泉住溪,然后利用暴雨大霧天氣和敵人放鬆布防之機,突襲王村口,無一傷亡地收復王村口。這次行動表現出粟裕堅持以最小犧牲換取最大勝利、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

  1937年初,國民黨再次大舉“清剿”挺進師,粟裕等針對敵人的大拉網戰術,將部隊“化整為零”,分兵游擊。4月,粟裕率部活動至遂(昌)宣(平)湯(溪)邊區,與謝文清部會合,建立游擊根據地,依托根據地出色開展反“清剿”,使敵哀嘆“未奏膚功”。

  實現抗日夙願

  自1934年7月北上抗日先遣隊出征開始,粟裕始終把宣傳、推動抗日運動作為重要任務,在挺進師開展活動的各地,到處都有“紅軍是抗日的武裝力量”“廢除賣國條約”等宣傳抗日的標語。

  粟裕非常關注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不僅一再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而且在失去上級領導的情況下,自覺地根據形勢不斷調整斗爭策略和政策,用實際行動爭取團結抗日。一是將挺進師沒收委員會改為征收委員會,不再打土豪籌集經費,而是根據地主豪紳的負擔能力,向其征收抗日捐﹔二是推行“白皮紅心”的兩面政權,對國民黨鄉鎮長和保甲長,由鎮壓改為爭取,使他們為紅軍服務﹔三是區別對待士紳和中等商人,進步的歡迎,中立的允許來去自由,繼續營業不受侵犯,歡迎平原城鎮的殷實客商進山做買賣,發展山區經濟,改善群眾生活﹔四是改“歡迎白軍士兵殺死官長拖槍當紅軍”為“歡迎白軍官兵槍口對外,同紅軍一起共同抗日”﹔五是做好團結和爭取城鎮知識分子的工作,許多知識分子手中的書報,成了粟裕了解和分析形勢的重要信息來源。

  1937年9月,率部活動在浙西南的粟裕,根據形勢和“共產黨投降了”“紅軍被收編了”的傳聞,敏銳地覺察到國共兩黨可能已開始合作抗日。得到証實后,他立即向遂昌縣當局倡議合作抗日。9月18日,遂昌縣當局復函,要紅軍派全權代表到金岸“接洽”。高度警惕的粟裕識破對方欲收編紅軍的陰謀,要求對方派代表到根據地談判。

  10月14日,粟裕指派謝文清、劉清揚與遂昌縣當局代表在根據地中心門陣村舉行和談,達成合作抗日協議。10月19日,粟裕率部開赴浙南集結待命。離開門陣前,許多根據地農民積極分子要求參加紅軍上前線抗日,但粟裕堅持不帶走有家庭負擔的同志,不增加群眾負擔,隻帶走了沒有家庭負擔的7人。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挺進師主力改編的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七團隊離開浙南,奔赴皖南前線,開始馳騁抗日疆場和解放戰場。

(責編:曹淼、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