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MAIN/2021/03/120815/imgs/ph_top.jpg)
![](/img/MAIN/2021/03/120815/imgs/sjban.jpg)
一元紙幣上的“東方紅”拖拉機
因農而生 為農而紅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在我國第三套人民幣一元錢紙幣上印著一台拖拉機,毛澤東曾親自關心它的命名,它的出現,拉開了新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大幕。這台拖拉機,有著一個響亮的名字:東方紅。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百業待舉。中央政府咬緊牙關拿出4億多元,從蘇聯進口了近3萬台拖拉機,首先供給東北等地的國營農場使用。但這對於新中國80多萬個村子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剛剛當家作主的農民、剛剛獲得解放的960萬平方公裡土地,強烈渴望迎來“耕地不用牛”的偉大時代。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1953年,國家開始籌備制造拖拉機事宜,在河南建設第一拖拉機廠(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前身)。當時,從全國各地招來近萬名工人,但大部分工人都來自農村,連拖拉機都沒有見過,經過半天安全培訓就直接進入生產線當起了工人。沒有裝配拖拉機的經驗,大家就把廠裡的兩台蘇聯進口拖拉機拆了裝、裝了拆,每個人輪流拆裝五六次,工作十幾個小時,忙得飯都顧不上吃。經過上萬人的不懈努力,美好的願景逐漸變為現實。這些成績實屬不易,背后洋溢的是攻堅克難的強大自信,體現的是勝不驕敗不餒的從容心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在一次次的逆境中奮勇崛起,熔鑄出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精神始終彰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求解放、謀幸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實踐中。1958年3月,毛澤東在批示第一拖拉機廠關於生產規劃的電報時,反復修改,幾易其稿,特別是“拖拉機型號名稱不可用洋名”這句,一開始寫的是“不要”,后來劃掉改成“不宜”,最后又劃掉改成“不可”。毛澤東在一個字上的字斟句酌,正是那個時代中國人對於自立自強的渴望——我們自主生產的第一台拖拉機,一定要叫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名字。
因農而生,為農而紅。“鐵牛”“龍門”“白馬”……一個個創意被提出又被否定,直到有天廠裡有人在唱陝北民歌《東方紅》。“東方紅”,既歌唱新中國,又歌頌共產黨,這個名字馬上得到工人們的一致認可,也很快得到了上級的批准。從此,“東方紅”這個名字傳遍祖國大地。1959年11月,第一批13台“東方紅54式履帶式拖拉機”運抵北大荒軍墾農場。此后,第一拖拉機廠又制造出我國第一台壓路機、第一台軍用越野載重汽車、無人駕駛拖拉機、400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LX904自動駕駛拖拉機……不斷涌現的科技成果,為我國農業機械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成為我們自立自強、自主創新的有力注腳。
積跬步以致千裡,匯涓滴而成江海。從新中國成立時的一窮二白,到如今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我們懷揣夢想,錨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勇攀科技高峰。歷史經驗表明,自立自強精神和自主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影響甚至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誰在自立自強上勝人一籌,誰在自主創新上先人一步,誰就能贏得更大更多引領發展的主動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我們仍需繼續保持自立自強的精神和自主創新的毅力,直面問題、迎難而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王李彬)
![](/img/MAIN/2021/03/120815/imgs/gwlogo.png)
![](/img/MAIN/2021/03/120815/imgs/wbewm1.png)
![](/img/MAIN/2021/03/120815/imgs/wbewm2.png)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