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百歲院士陳敬熊:從不迷信學術權威 自主創新才是出路

2021年06月28日13:3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與黨百歲同庚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科技委高級顧問陳敬熊,是我國著名的電磁場理論與天線技術專家。

他至今記得入黨時,在支部大會上說的一段話,“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之外,我在各方面都要以黨員標准嚴格要求自己,在群眾中多起表率作用,因為大家都在看著你,看你到底像不像一名共產黨員。”

百年歲月,他始終身體力行回答“像不像共產黨員”的靈魂之問,其中60多年的光陰,竭盡所能為我國科技事業貢獻力量。

1957年11月,國防部五院二分院組建,陳敬熊甫一加入,便迎來一項重大工程——研究“1059”導彈天線,這是以蘇聯“P-2”導彈為原型結合國內實際仿制的第一代國產導彈,而陳敬熊研制的導彈天線,是導彈的“眼睛”和“指揮棒”。

3年后,“1059”導彈成功發射,我國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導彈在地平線上飛起。這枚被研制人員稱為“爭氣彈”的導彈,就是人們熟知的“東風一號”。

任務中,由陳敬熊提出的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解決了導彈天線研制中的關鍵問題,成為新中國科技工作者自主創新的典范之一。那一年,他才38歲。

對待學術問題,陳敬熊從來不迷信權威,不唯書,隻唯實。在參與各種學術交流活動時,他也不盲目追隨。對於存在理論缺陷的論點,即便是國際學術權威論証出來的,他也敢於發表相左的意見。

在解決某一工程問題時,被廣泛使用的“赫茲勢位法”是外國人提出的,不少同行認為要超過國外權威,完成西方人還沒有做到的事情,簡直是不可能的。但陳敬熊不畏權威之說,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開拓未知的科學領域,終於找出了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陳敬熊深深理解這句話對於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因為他真切感受到大國航天科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這幾十年“走得有多麼艱難”,“每一個型號的研制、定型都凝聚著一線眾多科技人員的心血,有的人甚至還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在陳敬熊看來,科技事業要興旺發達,必須要后繼有人。在對年輕人的培養中,陳敬熊特別注重將航天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各種科研經驗、知識,傳承給他們。他認為隻有這樣,科技接力棒才能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不過,做他的學生可不容易,學生們都知道“陳老師”的脾氣,不該出錯的公式推演如果算不准確,陳敬熊會毫不客氣地當面予以批評。在學術問題上,陳敬熊從來不留情面。

有學生回憶道,陳敬熊在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會上,一向堅持原則,對畢業論文審查和答辯要求十分嚴格,他深知航天無小事,從表面上看,通過論文答辯只是為了拿到畢業証書,實際上論文的質量卻直接關系到航天科研工作,甚至一個公式都能影響到某項科研產品的精確程度。

陳敬熊經常說:“未來的發展靠年輕人,為年輕人創造條件,不妨做個伯樂。”

1983年,年僅19歲的謝良貴考取23所碩士研究生,所裡為他指定的導師是王世錦。然而,身為高級工程師的王世錦卻想打“退堂鼓”。原因很簡單,王世錦認為自己都沒有研究生學歷,怎能帶研究生呢?

陳敬熊得知情況后,多次與他談心。他借用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名篇《師說》裡的句子來開導王世錦:“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他還告訴王世錦,國外高校的副教授就可以帶博士生,隻要有真才實學,肯定可以指導好研究生。陳敬熊的一番話讓王世錦茅塞頓開,消除了畏難情緒。此后,王世錦指導或協助指導了10名碩士研究生。

陳敬熊本人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擔任23所的研究生導師,並在北大、清華、北航等高校擔任兼職教授。在為北航講授“電磁波理論”時,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陳敬熊便自己動手編寫了《電磁波理論》,將自己多年的電磁場微波理論研究心得一一分享。

退居二線后,陳敬熊養養花花草草,看看文學書籍,聽周璇和鄧麗君,有時還會給夫人做紅燒魚。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為了不讓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陳敬熊經常用自創的數學算法推導公式,有時推著推著,他腦海裡還會閃現自己年輕時奔赴科技事業的樣子,那是屬於青春的模樣。(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責編:宋美琪、閆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