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礦井下來了共產黨人

在黨的領導下,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取得了勝利。 本報記者 劉明昊 攝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本報記者 劉明昊 攝
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的印章、購物証和股票。本報記者 劉明昊 攝
提示
安源,位於江西省萍鄉市,這裡是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
1922年9月,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取得完全勝利,成為中國工運史上的成功范例。
取得此次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共產黨人處處為工人群眾的利益著想,因而得到了廣大工人的信任和擁護。
和工人們同甘共苦
提起安源,許多人會想到那幅著名油畫《毛主席去安源》。油畫描繪的是1921年秋毛澤東第一次前往安源時的情景。
1921年10月下旬,時任中共湖南支部書記的毛澤東從長沙來到安源。在安源,毛澤東來到餐宿處、火車站、制造廠,並下到總平巷,在礦井搞社會調查,了解工人群眾的思想動態和利益訴求。經過近一個星期的調查研究,中共湖南湘區支部最終決定把安源列為湖南湘區支部工人運動工作的重要區域。
毛澤東在安源調查研究的細節,以及年輕的中國共產黨領導這場震驚中國的大罷工的過程,在百年黨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也成為眾多研究者聚焦的重要課題。
從1901年到1919年,安源工人先后進行了七次較大規模的自發斗爭,但最終都失敗了。對此,萍鄉市紅色文化和黨性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黨史專家黃仂解讀說:“失敗的原因是工人缺乏組織性,而成功的原因是有了‘領頭羊’,也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指揮和領導。”
黃仂多年研究安源路礦工人運動,他告訴記者:“毛澤東下到又黑又臟的煤井,了解工人的疾苦,親切地問工人每天做幾小時的工,一天有多少工錢。真正做到了與工人心連心。在礦井裡,毛澤東坐在坑木上,身上蹭了煤灰,頭上冒著汗,有工人想替他擦擦灰,他連忙拒絕。他告訴工人,受苦不是命裡注定的,要團結起來推倒壓在頭上的大山。工人們很感激,稱呼毛澤東為‘毛先生’。”
1921年冬,毛澤東與剛剛回國的李立三再次來到安源。兩人住在安源老后街中段的劉和盛飯店,老后街有好幾家條件不錯的飯店,劉和盛飯店十分簡陋,價格便宜,多是工人、農民在此食宿。為了方便與群眾接觸,毛澤東、李立三便選擇住進了這家小飯店,在兩條木凳、床板和稻草組成的床上睡了三個晚上。
黃仂說:“安源的冬天極冷,毛澤東用實際行動告訴工人,他們不是來享福的,是和工人們同甘共苦的。兩人每天找工人談話,進一步深入了解工人的想法。”其后,李立三被安排常駐安源,他以辦平民教育的名義,由湖南平民教育促進會介紹到安源,辦起了職工子弟學校和工人補習夜校。“為了讓工人到夜校學習知識,李立三挨家挨戶上門作動員。”黃仂告訴記者。李立三還自己編寫課本,每次上課都會宣傳馬列主義基本知識,主要講世界上的財富是工人階級創造的,受到工人的熱烈歡迎。
團結得像一個人
1922年2月,中共安源路礦支部正式成立,這也是中國產業工人中最早成立的黨支部。不久,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也成立了。
“俱樂部成立當天,工人們在大雨中舉行慶祝游行。大家揮舞著旗幟,聚集在俱樂部高聲唱歌。”黃仂告訴記者,俱樂部每周都會組織活動,包括政治報告、化裝演講、工人辯論會、研究會等,不僅提升了工人的政治參與能力和組織能力,也從思想上增強了工人群眾對黨的凝聚力。
1922年7月,中共安源路礦支部創辦了中國共產黨最早的經濟事業組織——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記者在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了解到,工人消費合作社以“可買便宜貨”為口號,不僅為工人提供急需的生活用品,還將物品以低廉的價格賣給工人,減輕了工人的經濟負擔。
因為俱樂部處處為工人群眾的利益著想,逐步得到了廣大工人的信任和擁護。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開始之前,俱樂部隻有700多名會員,但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把廣大工人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不管敵人採取什麼樣的手段破壞罷工,都無法達到目的。
完全的勝利
關於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的過程和成果,劉少奇、朱少連在1923年8月合著的《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略史》中曾作如下評述:
“這一次大罷工,共計罷工5日,秩序極好,組織極嚴,工友很能服從命令。俱樂部共費計一百二十余元,未傷一人,未敗一事,而得到完全勝利,這實在是幼稚的中國勞動運動中絕無而僅有的事。”
對此,黃仂認為:“當時,領導罷工的黨、團員約52人,還有幾百名俱樂部會員,要凝聚將近兩萬人的工人隊伍,極其困難。”因此,決定罷工后,李立三從醴陵返回安源,負責組織罷工事宜。為加強領導力量,毛澤東又派劉少奇到安源參與斗爭。同時,又成立了工人糾察隊和偵探隊。
1922年9月14日,安源路礦工人舉行大罷工。這天,鐵路工人停開列車,拉響汽笛,發出罷工信號﹔煤礦工人砍斷井下電源,如潮水般從礦井、工棚、街頭巷尾蜂擁而出。罷工隊伍高呼口號:“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隨后,工人們用木料將井口堵住,僅留一個出口讓井下工人出班,不准任何人下礦井,一律留在餐宿處,不再上班,也不許外出。
大罷工期間,軍隊闖入俱樂部企圖武力封閉, 數千名工人冒死保護俱樂部。劉少奇作為工人俱樂部全權代表隻身深入虎穴談判,“2000多名工人簇擁並保護他。工人們還要求路礦當局每隔十分鐘就讓劉代表出來跟大家見面,如果不出來就是遭到了不測。”黃仂說,工人們對黨組織十分信任,同呼吸,共命運。他們高喊:“誰敢動劉代表半根毫毛,我們就要打得路礦兩局片甲不留……”經過5天斗爭,路礦兩局接受了工人罷工的條件,把相關條件合並,達成13條協議,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路礦兩局承認“俱樂部有代表工人之權”。
罷工勝利后,黨組織在工人群眾中的威信大大提高,工人俱樂部成員由700人發展到1.7萬多人,黨、團組織也得到了極大發展。(記者 陳博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