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為有犧牲多壯志

——湖湘英烈浩氣千秋砥礪來人

2021年07月06日08:27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為有犧牲多壯志

  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湖湘兒女舍身為國,前赴后繼,他們所作出的犧牲驚天地泣鬼神,三湘熱土浸透著英雄的碧血。

  據統計,自1927年到1949年間,全國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有370多萬人。其中,湖南犧牲的革命烈士有20多萬人,其中有名可查的有15萬多人。

  毛澤東主席一家有6位親人為革命獻出生命﹔何長工家族中包括妻兒在內的30多名親屬慘遭殺害﹔賀龍的賀氏宗親中有名有姓的烈士達2050位!平江一個當時人口不足50萬人的縣,從1921年至1949年,全縣先后有23萬多人為革命犧牲,其中登記在冊的烈士有21000多名。

  數以百萬計的先烈,沒有活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但他們的犧牲,撐起了一個民族的苦難輝煌,讓渴望擺脫屈辱的中華民族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禮。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革命,為著救國救民的真理

  【特寫】

  “雲!誰無父母,誰無兒女,誰無情人,我們正是為了救助全中國人民的父母和妻兒,所以犧牲了自己的一切。我們雖然是死了,但我們的遺志自有未死的同志來完成。”

  寫信人叫陳覺,湖南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春,作為省委特派員,陳覺參與指揮中共湘東特委和醴陵縣委組織的“醴陵年關暴動”。因叛徒出賣,1928年4月,他與妻子趙雲霄分別在長沙和常德兩地被捕。同年10月,陳覺在長沙犧牲。年僅21歲。

  幾個月后,趙雲霄在給襁褓中的女兒喂過最后一口奶后,毅然走上刑場,犧牲時年僅23歲。她在給女兒的遺書中寫道:“小寶寶,我很明白地告訴你,你的父母是共產黨員……望你好好長大成人,且好好讀書,才不辜負你父母的期望。”

  【長鏡頭】

  盛夏的湘東,暑氣騰騰。

  在陳覺的家鄉,醴陵烈士陵園中豎立著這對革命伉儷的銅像,夫妻二人緊緊相依,舉目前方。

  “讓人痛惜的是,兩人的小寶寶在當時的條件下,並沒有健康生存下來。在陳覺趙雲霄就義后不久,便也離開了人世。”醴陵烈士陵園管理所所長楊雲志說,“每每講到他們的故事,我總忍不住流淚,而參觀者也是眼含淚花。”

  在陵園陳列室的牆上,兩張俊朗清秀的黑白照片,引人注目,照片的主人公是張挹蘭和李家珍。

  其中,張挹蘭是同李大釗等19位革命者一同赴死的英烈。在先后登上絞刑架的20人中,她是最后一個受刑的,也是唯一的女性。

  反動當局對張挹蘭講:“你年紀輕輕,又是個女流之輩,隻要你說一聲以后不干了,就放你出去。”又說,他們都死了,沒人知道你說些什麼……但張挹蘭從容不迫,面不改色地走上了絞刑架……

  《紀念劉和珍君》是魯迅先生廣為傳頌的名篇,而李家珍便是與劉和珍一同遇難的學生之一。1924年夏,李家珍考入北京大學。他曾異常興奮地對同學們說:“求學得所,夙願已償,將來為國除妖,登民衽席,必當其任。”

  就是懷著“為國除妖”的壯志,1926年3月18日,他參加了中共北方區委組織的“反對八國最后通牒國民大會”,在游行請願時被段祺瑞政府的軍警射殺,年僅21歲。

  陳覺夫婦、張挹蘭和李家珍,除了是醴陵同鄉,他們身上還洋溢著一種共同的氣質:青春。

  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長卷中,青春注定是一抹亮色!

  在很多革命遺址參觀,牆上一張張肖像照下是簡單的生平介紹,看得越多,心愈發揪得生疼。

  他們生卒的“卒”,大多是1928、1929、1930、1931……這些在20多歲、30歲出頭就犧牲的烈士,永遠凝固在一張張清晰度並不高的黑白照片中。有些人,甚至沒有留下一張照片。

  這群年輕人,在當時,大多是社會的精英:高學歷、家境優裕、前途光明。

  是什麼讓他們無懼生死,勇毅前行?

  陳覺出身於富裕家庭,1925年被黨組織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是最早一批接觸馬克思主義的年輕人。

  張挹蘭在北大師從中共早期領導人李大釗,更與湖南同鄉、中共第一位女黨員繆伯英結為好友。受他們教導和影響,張挹蘭逐步改變了原先“教育救國”的思想,開始熱情地投身於大革命運動,投身於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革命斗爭。

  楊雲志所長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也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湖南青年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全新選擇。

  “覺悟的門前,便是刀山劍樹,我們是開門呢,還是不開門呢”,這是 “醉心救國事”的湖南青年鄧中夏心底的聲音。

  門打開了,陽光便照射了進來。

  就這樣,生於憂患、長於憂患的湖湘子弟,為著信仰,一步步遵循著內心的怒吼聲,走向了中國歷史舞台的中央。

  【畫外音】

  醴陵市黨史專家吳興強:在近代中國歷史舞台的中央,一批批湖南青年以集體行動的方陣,義無反顧地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前赴后繼、浴血奮戰。最根本的原因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激發了湖南青年的奮斗精神。

  犧牲,為著全天下窮苦百姓的利益

  【特寫】

  說起平江起義,必然會提到“三月扑城”。

  1928年3月16日,20余萬農民組成的暴動隊伍化裝成挑擔的、唱戲的、舞龍的、買菜的、道士等,向平江縣城東的三陽街、城北的畫橋、西街和南街集結。20余萬人,像一股怒潮,洶涌不斷。近百裡的大道上,一直沒有斷過隊伍。大家手執大刀、長槍,從各路沖進城裡,和駐城的敵軍展開激烈的戰斗。

  “三月扑城”雖然失敗了,但鍛煉了人民、武裝了工農、積累了武裝斗爭經驗。

  【長鏡頭】

  領導這場20余萬農民暴動的組織者叫毛簡青。時至今日,在他的故鄉湖南平江縣,到處都可以見到他的痕跡:簡青學校、簡青大橋、簡青大道。

  毛簡青烈士故居也是當年中共平江縣委機關駐地,講解員方賽玉介紹:早在1921冬、1922年春,毛澤東先后批准平江青年毛簡青、陳茀章、余賁民加入了共產黨。1922年冬,平江建立了第一個黨小組,次年冬建立了第一個黨支部。1925年,正式成立了中共平江地方委員會。

  我們在陳列室的一個展櫃裡看到,1928年6月中共中央的一份《中央對湘鄂贛總暴動和平江問題的決議》文件,詳細記載了當時平江共產黨員的人數。還有一幅圖,呈現了1927年毛簡青擔任縣委書記時平江縣委組織架構序列表。

  “正是因為有了共產黨的領導,平江的農民運動才非常有號召力和組織力。”方賽玉說。

  但是對於彼時的大多數農民而言,他們能夠理解,剛剛進入中國不久的共產主義意味著什麼嗎?

  在當年,一個人口不足50萬的平江縣,為什麼有20余萬農民願意跟著毛簡青“鬧革命”?

  在紀念館另一個展廳,記者看到了一件“鎮館之寶”——國家一級文物《分耕草冊》。講解員說,這是1985年一余姓老人無償捐獻的,土地革命時期平江縣蘇維埃政府給農民分田地的一個紙質實証。

  據悉,余老捐獻《分耕草冊》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土地對於農民來講意義深遠,這個冊子証明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這些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隻有共產黨才是真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

  1931年秋天,毛簡青奉命去湘鄂西中央分局工作,臨別時妻子問他,“你走了,這個家還要不要?”毛簡青親了親正在熟睡中的5歲兒子對妻子說:“家,當然要,我們干革命,正是為了家的幸福,特別是為了4萬萬人的家都能得到幸福。”

  1932年秋,毛簡青犧牲於湖北洪湖邊的瞿家灣。1945年,黨中央在延安中央黨校大禮堂為毛簡青等烈士舉行追悼大會。

  【畫外音】

  平江縣黨史辦主任李雙龍: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毛澤東同志培養了毛簡青等平江第一批共產黨員。隨后,他們掀起農民運動,使一切權力歸農會,通過減租減息平粜阻禁(要求平價把糧食賣給老百姓,同時阻止和禁止地主把糧食運出本地)、禁煙禁賭破除迷信、統一度量、組織信貸發展生產等,使平江農民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傳承,讓先烈精神永垂不朽

  【特寫】

  漢壽烈士陵園,有一座無名烈士墓。

  明媚陽光下,墓碑上“無名烈士之墓”幾個紅色大字,深情而凝重。一叢小花從旁邊欄杆斜插而出,似乎正在以它的方式表達著一份崇敬。墓碑旁,綠意深濃,不時有鳥兒婉轉啼叫,在這個肅靜又不失生機的一角,安睡著20余名無名烈士的忠魂。

  在湖南,還有許多這樣的無名烈士墓。所埋何人、來自何處、為何犧牲,生前的經歷如何,沒人知道。

  這些人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拋頭顱、洒熱血、義無反顧、前赴后繼。

  他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他們的功績與世長存。

  【長鏡頭】

  2021年4月,漢壽烈士陵園新晉為省級烈士紀念設施,同時被評上的還有臨澧烈士陵園、城步烈士陵園、株洲烈士紀念園以及郴州市湘南起義紀念館。

  至此,全省縣級以上烈士紀念設施共有227處,其中國家級21處、省級17處。國家級數量位列全國第二。

  這是什麼概念?

  湖南目前共有122個縣級行政區,也就是說幾乎每個縣都有1-2處烈士紀念設施。

  一座座豐碑,就是血與火熔鑄的歷史。

  湖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三級主任科員劉文彬介紹,湖南烈士紀念設施主要有3大主題板塊:以長沙、湘潭、岳陽為主體的“偉人將帥故裡”,以瀏陽、平江、茶陵、炎陵、汝城、宜章為主體的“工農運動熱土”,以株洲、湘西、岳陽為主體的“紅軍光輝史跡”等。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贊譽湖南“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

  大大小小的烈士紀念設施裡,長眠著數萬湖湘革命先烈,成為湖南人不怕犧牲、獻身中國革命的歷史見証,也成為今天我們吸取砥礪前行精神力量的豐富寶藏、不竭源泉。

  【畫外音】

  湖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三級主任科員劉文彬:近年來,“為烈士尋親”成了為革命英烈和親屬辦實事的一項重要工程。隨著烈士遺骸DNA信息搶救工程等工作的推進,以及社會各界尋親活動的廣泛展開,將有越來越多的“無名烈士”有根有源、有血有肉地復活。據統計,在“為烈士尋親”行動中,湖南已為160多名烈士尋找到親屬和戰友。

  ■記者手記

  讓英烈的故事鮮活起來

  張權

  採訪中,我們一路聽到湖湘英烈們悲壯的故事,心靈感到震撼的同時,作為媒體人也感到一種沉甸甸的使命和責任:如何更深更好地挖掘先烈們的事跡,講好講活他們的故事,讓他們從歷史中“走”出來,“走”進大眾的心裡?

  今年熱播的一部電視劇《覺醒年代》,讓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這些歷史人物從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走”了出來。陳延年、陳喬年這對過去較少為人所知的革命兄弟,更成為當代無數年輕人追捧的偶像。7月4日,是烈士陳延年犧牲的日子,安徽合肥延喬路路牌下擺滿的鮮花,上海龍華烈士陵園烈士墓前如雪片般堆疊的來信,讓廣大網友淚珠盈睫。

  近年來,為講好湖湘英烈的故事,宣傳文化界做出了許多的努力,成效顯著。從電視劇《恰同學少年》到電影《血戰湘江》,從電視劇《偉大的轉折》到電影《半條被子的故事》,從文獻紀錄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故園長歌》到京劇《向警予》……這一系列的文藝作品,生動鮮活地再現了革命年代的青春熱血,網上圈粉無數。

  但是,對於燦若星河的湖湘英烈來說,我們所做的依然不夠。還有無數我們熟悉的或不為人所知的英雄和故事等待我們去挖掘、去講述。讓更多英烈的故事鮮活起來,這是最好的告慰,最好的傳承。

  繼承先烈遺志,爭取更大光榮,我們任重而道遠!(記者張權 陸嘉琪 彭彭)

(責編:曹淼、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