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婁山關:當年鏖戰急 今朝人如流

2021年07月08日08:30 | 來源:貴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婁山關:當年鏖戰急 今朝人如流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這雄關,就是婁山關,位於遵義市匯川區與桐梓縣交界處,雄踞大婁山巔,有“黔北第一險要”之稱,是貴州“北門鑰匙”,也是由四川入黔北的咽喉,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婁山關大捷,中國工農紅軍在遵義會議后取得的首勝之戰,也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的首次大勝。

風雲變幻,斗轉星移。那巍巍的大尖山、小尖山、點金山和在山腳盤旋的川黔公路上矗立著的寫有“婁山關”的古碑,還有那些紅軍戰斗過的戰壕、留下的彈坑仍舊訴說著那段“馬蹄聲碎,喇叭聲咽”的烽火歲月。

今天的婁山關,迎來送往一批批聆聽革命故事、追尋革命遺跡、感受紅色文化的客人。依托紅色文化資源,當地打造“婁山十景”,在紅色旅游的熱潮中傳承紅色基因。

激戰爭奪婁山關

盛夏,國道210婁山關關口路段,來往車輛穿梭如織。在婁山關大尖山一側的山體上,鑲嵌著一塊高13.55米、寬25米的大理石碑,上面鐫刻著毛澤東主席的《憶秦娥·婁山關》手跡。婁山關一役后,毛澤東策馬經過山隘,留下了這一氣壯山河的名篇。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石碑下,景區講解員正帶領游客激昂朗誦,聲振林木。

沿碑旁石階一路直上,便是婁山關關口。關口岩壁上“婁山關”三個紅色大字靜默“訴說”著那一段崢嶸歲月。當年,這裡是婁山關大捷的主戰場之一。

1935年1月初,紅軍“智取遵義城”。1月7日,完全佔領遵義城后,總參謀長劉伯承、一軍團政委聶榮臻命令紅一軍團二師四團繼續向北前進,攻佔婁山關。

團長耿飚、政委楊成武率部採取正面進攻,側翼包抄的戰術,首奪婁山關,又繼續向北,進至桐梓鬆坎一帶駐防,警戒遵義城北一線,保証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

遵義會議后,紅軍決定向北到四川和紅四方面軍會合,但遭到敵軍的阻截,遂西渡赤水。但敵方的部隊再次迫近。蔣介石調集40多萬兵力,分七個縱隊扑向黔北,妄圖把3萬多紅軍“聚而殲之”。

為迅速擺脫敵人追擊,中革軍委決定回師東進,二渡赤水,重佔婁山關,再佔遵義城。

1935年1月19日,紅軍分三路離開遵義北上。

1935年1月29日,紅軍在土城渾溪口、赤水元厚渡口勝利渡過赤水河進入川南。但長江沿線敵情嚴重,不利紅軍渡江,中革軍委電令各軍團轉移到敵兵力薄弱的雲南扎西。蔣介石急令川軍、滇軍向紅軍側擊,並在川南部署兵力欲合圍紅軍。

2月10日,中革軍委決定放棄北渡長江的計劃,突然離開扎西、揮戈東進。2月19日,左縱隊和右縱隊分別在二郎灘和太平渡渡過赤水河。2月24日,紅一軍團前鋒一師一團消滅黔軍王家烈第四團一部,攻佔了桐梓縣城。紅軍迅速回師,打亂了蔣介石在黔北的軍事部署。

1935年2月25日晨,中革軍委命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指揮一、三軍團及干部團進攻婁山關。彭德懷接受任務后命三軍團第十三團主攻婁山關,一軍團第一團向東側石炭關迂回,其余各部隨前鋒向婁山關挺進。

2月25日上午9時,十三團在向婁山關疾進途中,在紅花園與趕赴桐梓增援的黔軍杜肇華旅(王家烈的主力部隊之一)第六團遭遇,敵且戰且退,由南溪口退守婁山關。敵團長劉鶴鳴急命部隊進入隘口兩側高地,右翼由第二營扼守,左翼由一連防守,阻止紅軍正面進攻,並掩護敵一、三兩營在關上構筑工事。敵旅長杜肇華退駐關南黑神廟指揮。敵師長柏輝章命宋華軒率第十團向婁山關右翼增援,令十五團駐守板橋,防止紅軍從東側抄襲后路,還命令敵第六團團長劉鶴鳴“固守婁山關三日”,以掩護吳奇偉部由貴陽渡烏江馳援遵義守敵。

紅軍由紅花園進抵關北南溪口,經偵察決定,由十三團主攻關口,紅十團及一軍團一部從兩側包抄,斷敵后路。十三團團長彭雪楓、政委蘇振華率領紅軍發起猛烈仰攻。

戰斗中,一營攀懸崖進攻制高點金山,兩個沖鋒梯隊喊聲如雷,投出排排手榴彈,端著刺刀沖向敵陣,經過激烈肉搏,最終打垮守敵,攻佔點金山高地。敵軍又組織強大火力,拼湊“敢死隊”反扑。敵軍官還以手槍督戰,逼敵兵冒死攻山,終無果。

雄關漫道真如鐵

陽光照射下,小尖山山腰的婁山關紅軍戰斗紀念碑熠熠生輝。立於碑座上的兩根巨柱形尖頂,狀若兩把刺刀,直指蒼穹,又似紅軍戰士雙足長征萬裡、踏破雄關的雄姿。

紅色長方形大理石碑體中央雕刻著五角星和鐮刀圖案,猶似當年中國工農紅軍的戰旗。基座上是張愛萍將軍的題詞:遵義戰役犧牲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

北面基座大理石上,鐫刻張愛萍長征途經遵義縣鴨溪時作的《西江月·遵義大捷》手跡:奪得婁山天險,直下遵義月明。鏖戰竟日老鴉嶺,援敵兩師喪盡。長征首獲大勝,轉戰歷數艱辛。歡聲動地如雷鳴,遠望萬山橫亙。

這座碑高11米,碑座寬6米的紀念碑,是為紀念遵義會議50周年修建的。整座紀念碑象征婁山關萬峰插天、中通一線的神奇險峻,又蘊含紅軍“二渡赤水”“兩克婁山關”的寓意。

當年,駐守婁山關的是國民黨黔軍王家烈的部隊,紅軍兩次攻關都是從下往上。在敵強我弱且不具地形優勢情況下,紅軍奮勇拼殺,突破了天險。

1935年2月25日下午4時,紅軍發動五次沖鋒,擊斃敵督戰官,乘勢猛沖,連續攻佔了婁山關兩側的十多座山頭,完全突破敵防線,在黃昏前牢牢控制了關口。劉鶴鳴收拾殘兵敗卒,退守關南黑神廟一線。

25日晚,為奪取婁山關戰斗的最后勝利,中革軍委命令謝嵩、鐘赤兵率領三軍團十二團從桐梓楚米鋪連夜趕赴婁山關,接替與敵血戰一天一夜的十三團一營﹔命令張宗遜、黃克誠率領紅十團從婁山關東側,由小箐、牛王屯迂回打擊板橋馳援之敵十五團﹔命令鄧國清、張愛萍率領紅十一團遠出婁山關西翼,由小水田經混於場直插高坪大橋,截斷板橋和遵義的聯系,斷敵退路。

26日清晨,婁山關籠罩著濃雲密霧。盤踞關南的敵軍精銳第四團,排成密集隊形向關口發起集團沖鋒。劉鶴鳴第六團殘部也蜂擁攻關,企圖奪回點金山高地。敵旅長杜肇華令第十團宋華軒部、十六團金祖典部,分從左右兩翼包抄關口,在輕重機槍掩護下,發動6次沖鋒,佔領了婁山關口以南沿公路的軍事哨和小哨。

紅十二團居高臨下,擊潰敵人多次反扑。敵人仰仗兵多彈足,又多次向婁山關猛攻,作垂死掙扎。

紅軍正面出擊,左右迂回包抄,前后夾攻,沿公路向南縱深追擊。

戰斗從清晨持續到當天下午五時,紅軍牢固佔領了關口。此戰共殲滅和擊潰敵人四個團。

紅軍乘勝猛追,在高坪、董公寺一線又殲敵四個團。

1935年2月27日,紅軍佔領遵義新城。

28日晨,紅軍在城南紅花崗、老鴉山與趕來增援的敵中央軍激戰,殲滅吳奇偉五十九師、九十三師大部,並將敵趕到烏江以南,至3月1日勝利結束了遵義戰役。

從2月24日至28日,歷時5天,紅軍攻桐梓,克婁山,重佔遵義城,取得了長征以來、遵義會議以后的第一個大勝仗。

婁山關激戰與遵義戰役的勝利,使紅軍擺脫了被動地位,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在川、滇、黔邊區全殲紅軍的夢想。遵義戰役后,紅軍又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兵臨貴陽,西進雲南,巧渡金沙江,沖出了絕境。

擦亮“紅色”精神底色

長空橋是新建的婁山十景之一。這座長97米、寬5米的鐵索木板橋連接大尖山和小尖山,將紅軍婁山關戰斗存留下來的戰壕、工事等戰斗遺址連成一片。

戰壕旁、彈坑邊,紅色宣講員向游客講述著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第二次婁山關戰斗中,時任紅三軍團十二團政委的鐘赤兵,在前線指揮作戰時右小腿不幸中彈,直到紅軍佔領遵義城才讓醫生為他治傷。由於沒有及時包扎,傷后又繼續戰斗,子彈擊中的骨頭都扭碎了,隻能截肢。

然而,紅軍醫院的手術條件極其簡陋,沒有醫療器械,也沒有麻藥,無奈找來一把砍柴刀和半截木匠鋸。手術台上的鐘赤兵緊閉眼睛,忍受劇痛,豆大的汗珠就從臉上、身上直往下淌。但是,他一聲沒哼。

由於醫療條件太差,又沒有條件消毒,術后幾天,鐘赤兵的傷口就感染了,高燒不退,陷入昏迷。為從死神手裡把他拉回來,隻能進行第二次截肢。醫生把他膝蓋以下剩余部分又截去。不料,之后傷口仍然繼續感染。幾天后,醫生又狠了狠心,進行第三次手術,把鐘赤兵的整個右腿從股骨根部截去。

半個月,三次截肢,要忍受多麼大的痛苦。但鐘赤兵竟奇跡般地活過來了。雖然保住了命,但傷口短期內難以治愈,紅軍要繼續長征,部隊希望他留在地方上養傷,可他堅決不肯。爬雪山、過草地,硬是用一條腿走完了長征。

在第二次婁山關戰斗中,時任十二團作戰參謀的孔憲權帶領偵察員抓獲幾名黔軍守敵,為奪取婁山關提供了重要情報。后孔憲權率突擊隊攻打婁山關南側的黑神廟敵旅指揮所,戰斗中,他左腿胯骨中了6發機槍子彈。

在遵義老城天主教堂,醫生用“鴉片水”作為麻醉劑,為孔憲權取出了幾小塊被打碎的骨頭。因為胯骨被打碎了,傷口一直不能愈合,紅軍不得不將他留在當地財主家養傷,還為他留下了300多塊銀元的生活費和所需藥品的單子。

那個收留孔憲權的財主對紅軍很有好感,精心將孔憲權保護起來。后來,孔憲權走村串寨賣針頭麻線,還當過泥瓦匠,被當地人叫做“跛子瓦匠”。

遵義會議紀念館建成后,孔憲權擔任首任館長,被鄧小平稱為是該項職務的“最合格人選”。1964年11月,在孔憲權的努力和爭取下,毛澤東主席為遵義會議紀念館題寫了“遵義會議會址”六個大字,這是解放后毛主席為革命紀念館唯一的題詞。

如今,鮮艷的紅色就是遵義的精神底色。

2016年,遵義市匯川區根據《憶秦娥·婁山關》詩詞意境打造“婁山十景”,開啟了婁山關“可觸可摸”的全新旅游模式。每年,上百余萬游客來到這裡,感受“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恢宏氣勢和紅軍拼搏的偉大精神,汲取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的精神力量。

大婁山下,綠水青山、紅色文化已轉變成永不枯竭的“金山銀山”。這是一代一代人接續奮斗而來的美好生活。

(記者 錢誠 謝國歡 徐春燕)

(責編:曹淼、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