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不磨滅的記憶——太白縣黃柏塬鎮皂角灣村紅軍標語背后的故事

長征路上,紅軍書寫、鏨刻各種標語無數。
1932年、1935年和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北上長征,紅七十四師戰略轉移,先后途經寶雞地區的鳳縣、太白縣、眉縣、寶雞縣(現陳倉區),他們書寫標語,宣傳革命,發動群眾,播撒革命種子。
6月10日,記者來到位於秦嶺深處的太白縣黃柏塬鎮皂角灣村,看見村黨支部書記李雲安家中的一面土牆上,至今仍留著一條當年紅軍路過此地時書寫的標語:“春荒到財東富豪家裡去分糧食吃!”
紅二十五軍留下標語
“當年紅二十五軍翻山越嶺,經過我們皂角灣村時,帶領貧苦百姓打土豪、分田地。他們留下的標語就是証據。”李雲安說。在他的介紹下,紅二十五軍長征過境皂角灣村的情景仿若再現。
1934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遵照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指示,向鄂豫陝邊實行戰略轉移。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2980名指戰員,在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率領下,沖破人數20倍於己的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從河南羅山縣鐵鋪鄉何家沖村出發,經過20余天的艱苦轉戰,從豫陝交界的鐵鎖關入陝,計劃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
1935年3月中旬,紅二十五軍在洋縣華陽鎮擊潰國民黨陝西警備第二旅后北上,過石板溝進入二郎壩、皂角灣等地。當時正是春荒時節,許多人家裡揭不開鍋。為解決群眾困難,紅二十五軍打開土豪許雲開和保長朱萬德家的糧倉,把糧食分給群眾。副軍長徐海東住在皂角灣農民向安根家裡,用向家的糧食做了一頓飯,付了四五十個銅板,臨走時看到向安根衣衫單薄,就送給他一件衣服。紅軍戰士用胡成風家的糧食做了一頓飯,主人不在,便把8枚銀圓放在他家的香爐裡,並在牆壁上貼了張字條:“胡成風老先生,給你的銀圓請查收。”軍政治部在皂角灣的祠堂土牆上刷寫了“春荒到財東富豪家裡去分糧食吃!”的標語。隨后,部隊向南行至城固縣小河口,發現國民黨部隊防守嚴密,遂返回皂角灣、二郎壩,向南再次進入華陽,在陝南開展武裝斗爭。
7月16日,紅二十五軍經戶縣(現鄠邑區)、周至,沿秦嶺向西挺進,沿途刷寫了“我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紅軍是抗日的先鋒隊,是人民群眾自己的隊伍,是打富濟貧的隊伍”等標語,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和紅軍的宗旨。國民黨軍隊偵察得知紅二十五軍在秦嶺山區活動,立即派兵展開圍追堵截。為擺脫追兵,紅二十五軍兵分兩路向西挺進,在皂角灣會合。
7月31日,紅軍到達陝甘咽喉重鎮——鳳縣雙石鋪,並全殲尾追而來的胡宗南別動隊的4個連。聽聞胡宗南部主力全部西調,紅二十五軍當即決定西出甘肅,牽制胡宗南部主力,掩護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主力北上。8月2日,紅二十五軍北上,經甘肅兩當、天水,過秦安、靜寧,出擊寧夏西吉,翻越六盤山。經過多日轉戰,紅二十五軍於9月15日在延川縣永坪鎮與西北紅軍勝利會師,成為先期到達陝北的第一支紅軍隊伍。毛澤東稱贊紅二十五軍的北上長征為中央紅軍當了向導,“為革命立了大功”。
一家三代,守護紅軍標語86載
86年前,紅二十五軍在皂角灣留下“春荒到財東富豪家裡去分糧食吃!”的標語。這條紅軍標語為何能留存至今?一切要從李雲安的爺爺李定慈說起。
1935年3月,紅二十五軍從洋縣華陽鎮北上到太白縣黃柏塬鎮的二郎壩、皂角灣等地,李雲安的爺爺、湖北籍戰士李定慈就在這支紅軍隊伍中。
“爺爺給我講過,部隊到達皂角灣后向南行至城固時發生了戰斗,他受了重傷,就按照上級安排,留在城固的一個村子裡休養。”李雲安說,養傷期間,李定慈總是擔心部隊走得太遠,自己跟不上,傷口還未痊愈,他就迫不及待地啟程追趕。走了四五十公裡,李定慈腿傷復發,此時他正好到達皂角灣,看見了土牆上紅軍留下的標語。
李定慈想著,既然跟不上部隊了,總得做些什麼。於是,他決定留在皂角灣,守護好這條紅軍標語。他趕走了想要重新翻修祠堂的財主,勸走了前來搗亂的孩子,放棄了跟弟弟李定秀去福建定居的機會……這一守就是39年。
1974年,久病臥床的李定慈把家人召集起來,指著牆上的標語說:“因為有了紅軍,我們窮苦人家才有了飯吃,以后你們要和我一樣守護好這條紅軍標語。”之后,李定慈去世,李雲安的父親李明富接過了守護紅軍標語的擔子。
1980年的一天,傾盆大雨,眼看著這條留在土牆上的紅軍標語將被損毀,李明富先是扛來木頭把土牆支穩,然后找來油氈、塑料布把紅軍標語蓋住,最后又把自己身上的蓑衣脫下來蓋到牆頭上。所有的事情干完后,他站在雨中默默看著紅軍標語,全然不顧自己被雨淋濕……這件事后,李明富病了好幾天。
2008年,李明富去世,李雲安接過了守護紅軍標語的重任。他多次找到太白縣文化館的同志,咨詢是否有更好的保護辦法。在太白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縣文化館給這面紅軍標語土牆裝上了有機玻璃罩。如今,這裡已成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年,黃柏塬鎮投資30多萬元,將紅軍標語附近的4間老房子改造成紅軍標語紀念館的展廳,全面介紹紅二十五軍的歷史。“新展館建成以后,內容更加豐富,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李雲安說,他自告奮勇當起了義務講解員,“我要讓更多的人知道紅軍標語背后的故事。”
(記者 田錫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