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瓊崖一大舊址修舊如舊講述紅色歷史
百年會址現芳華

邱家井。 劉夢曉 攝
瓊崖一大會址的彩磚。劉夢曉 攝
俯瞰周邊環境改造后的中共瓊崖一大舊址。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行走在熱鬧的海口市解放西路,一片靜謐竹林,突如夏日清風,帶來涼意。
毛竹林密,樹木繁茂,綠茵地裡,紅色雕塑上“永遠跟黨走”的金色大字熠熠生輝。
沿著竹林裡小巷繼續前行,來到131號,一座白牆灰瓦,頗具瓊北特色的民居出現在眼前。這裡是中共瓊崖一大舊址。
舊址門前,來來往往的人總要駐足觀望這幢百年建筑。95年前,在這座古朴院落發生的不平凡的事,改寫了中共瓊崖革命歷史。
今天,經過修繕的老建筑,又以嶄新面貌講述瓊崖革命歷史。
百年老宅見証歷史
踏入中共瓊崖一大舊址的大門,建筑無聲,但未曾改變的白牆灰瓦、青磚木門、朱紅窗櫺,讓紅色歷史的講述多了一份“原汁原味”。
史料記載,中共瓊崖一大舊址原為邱氏祖宅,興建於1919年,佔地面積1793平方米。該宅坐北向南,二進四合院式布局,東西廂房,是較為典型的海南瓊北民居建筑。
1924年,邱宅主人邱秉衡將宅院提供給瓊崖中共黨組織作為革命活動聯絡點,這裡成為瓊崖革命斗爭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策源地。
1926年6月,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參加大會的有楊善集、王文明、羅文淹、馮平、許俠夫、周逸、何德裕、李愛春、黃昌煒、陳三華、陳垂斌、羅漢等人。
那一天,十二雙年輕有力的手緊緊握在一起,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中共瓊崖地方委員會宣告成立。這次會議選舉產生了瓊崖黨組織的最高領導機構——中共瓊崖地方委員會,標志著海南人民的革命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從大戶人家的宅子到中共瓊崖地方組織的誕生地,竹林裡131號的油燈,化成照亮瓊州大地的一抹朝霞。”每每向游客講起這段歷史,中共瓊崖一大舊址講解員林燕霏的聲音都格外洪亮。
“90多年過去了,一看到會址仿佛能想象當年中共瓊崖一大召開時的情景。那些歷史物件就在那裡,告訴世人中國共產黨人初心是如何歷久彌堅。”家住舊址附近的海口市民梁女士說。
1989年,中共瓊崖一大舊址被確定為海口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升格為海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4月,海口市博物館對舊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維修。2001年7月,國務院將其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正式對外開放,后來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海口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海口市保持共產黨先進性教育基地。
修舊如舊重現舊貌
現存於中共瓊崖一大舊址內的書稿、信件,記錄了當時與會人員參加革命的心路歷程。
“每一件文物都是活著的歷史,都在講述著過去不為人知的往事。”在海口市竹林裡生活了30多年的居民韓美琳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多年來,政府多次對舊址進行保護和修繕時,也對周邊的居民房屋進行了改造,外立面全部鋪上美觀大方的灰色瓷磚,整個街巷變得更加整潔、舒適。
2020年9月起,中共瓊崖一大舊址暫停對外開放,經歷又一次專業而細致的保護性修繕,准備以“修舊如舊”的新面貌擁抱建黨百年。
中共瓊崖一大舊址管理處副主任陳鴻輝介紹,既然是以“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保護性修繕,在修繕開始前,負責該項工作的相關單位就組織了3個專家團隊,從傳統文化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等角度,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助力會址打造紅色旅游目的地。
“瓊崖一大舊址周邊的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並且有生動、活躍的市井生活。在改造過程中,一定要拒絕大拆大建,要通過‘針灸式療法’來進行提升。”專家當時就建議,可以進一步拓寬瓊崖一大舊址周邊的空間范圍,通過打造綠地景觀公園、革命敘事景觀、市民紅色閱讀空間等,為后續開展紅色文化活動做准備,不斷增強市民的體驗感。
“過去邱氏祖宅的門前,是一片茂密的草地和竹林,這樣隱蔽的環境,為共產黨人的秘密工作提供了便利。”林燕霏說,邱氏祖宅對於百年前的海口城區來說,屬於郊區。時移世易,幾十年后的竹林裡變成了商業街區,邱氏祖宅坐落其間,距離熱鬧的解放西商業街不過百米。
此次改造,秉持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把邱氏祖宅前的商業元素拆除,讓這裡重現百年前竹林風貌。為了推進中共瓊崖一大舊址的改造工程,在2020年9月份工人入場前,商業街邊郵政大樓等周邊樓舍都如期拆除。如今,原來的商業大樓成了一片綠草地,草地上林立著毛竹和茂林,重現了邱氏祖宅當年的門前景致。
改造融於細微之處
讓文物建筑接近其本來的樣子,讓承載瓊崖共產黨光榮歷史的革命文物建筑,在建黨百年之際更好地講述紅色歷史,在中共瓊崖一大舊址內部,林燕霏指著剛剛刷完新漆的外牆對記者說:“這個乳白色的牆面看著雖然普通,但實際是找了專家做了充分對比和研究,就是要盡量還原邱氏祖宅當時的外牆顏色。”
這樣的細節還體現在很多地方。
據介紹,1950年4月海口解放,為了解決渡海作戰大軍的居住問題,邱秉衡將131號老宅院讓給解放軍住宿。部隊撤走后,大院交給政府機關辦公使用。就這樣,大院先后成為多個機關單位的辦公場所,后來還成了某單位的職工宿舍,裡面住進了24戶60余人。直到1997年,在省、市有關領導的重視下,最后一戶才搬遷出來。
在歷史的沉浮之中,邱氏祖宅部分屋檐下的彩繪被抹上了水泥。在此次修繕中,項目組邀請了專家打磨,進行了保護性還原。
邱氏家族作為當時的殷實家庭,前庭及東西廂房入門處所鑲嵌的彩磚,都是從意大利進口的。一百多年前漂洋過海而來的意大利地板磚,至今仍保持著鮮艷的顏色及時尚的紋路。在修繕的過程中,這些彩磚也得到了保護性隔離。
在不破壞原有牆體的前提下,項目組還在廂房的屋檐、院牆和庭院草坪、浮雕及樹木之間增設了夜間照明,讓整個舊址的照明情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夜景亮化得到有效提升。
為了充實展陳,此次改造還新征集了兩個版本的《共產黨宣言》、瓊崖縱隊戰士使用的錢包、醫療書,馮白駒用過的私人印章、眼鏡盒等革命文物展品共73件。
最具教育意義的是在井房。作為大家族,邱氏祖宅有著自用的水井,為了有效保護,在早些年的改造中,水井之上就蓋起了井房。在此次的改造中,海口市也充分利用水井的意義,重新布置展陳,展陳的內容以“喝水不忘掘井人——緬懷中共瓊崖一大代表”為主題,講述中共瓊崖一大代表的生平事跡,啟發觀眾們飲水思源,永遠銘記瓊崖革命能夠二十三年紅旗不倒,是千千萬萬瓊崖共產黨人和革命軍民用鮮血換來的。(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