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廣東省廉江市以黨史學習教育推動產業發展、民生改善

活學實用紅色元素 旺了產業美了城鄉

2021年07月16日09:38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紅色宣講傳遍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廉江市第二十五小學建設落地,擬建寄宿制小學,優質學位不斷增加﹔紅色元素改變鄉村顏值,廣大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家電公共服務平台建成半年,“保姆式”服務推動家電企業轉型升級﹔九州江水廠拔地而起,民生項目全面推進……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廉江這座小縣城有了大變化。

  山水廉江,紅橙之鄉。紅色是廉江的底色,不止體現在鮮美的紅橙上,更體現在2022個革命老區自然村火紅的革命歷史。現在,這座橙鄉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活學紅色歷史,用活紅色資源,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推動整座縣城新一輪美麗蝶變。

  千場講學 掀起黨史學習熱潮

  3個多月來,廉江市3024個黨組織5.6萬名黨員用活本地紅色資源,開展有形有聲有色的黨史學習教育5000多場,用走新更走“心”的形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進基層、進社區、進校園。

  “學黨史不限於捧著一本書來學,可以通過歷史事件和著名戰役來學,也可以通過耳熟能詳的音樂來學,大家都可以嘗試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寓教於樂,真正學下去、學進去。”近日,在廉江市委辦黨支部黨史學習教育主題黨日活動中,廉江市委書記林海武用15首紅歌串講黨史,上了一堂精彩生動的黨課,並鼓勵黨員干部創新學習方式,真正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5月起,廉江市啟動“永遠跟黨走”新時代文明實踐大篷車進基層活動,每場活動以市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總隊為主體,各鎮(街)、村(社區)相應組織一批當地的志願服務隊一同參與,實現市、鎮、村三級聯動,整合黨建、教育、法律、科技、文化等多個職能部門的人、物、財,採取集中與分散服務相結合,推出一次黨史學習教育、一場群眾微宣講、一次文化文藝展演、一次“種文化”培訓、一場紅色電影下鄉、一批便民志願服務等“六個一”共30多項服務項目奔赴各個鄉鎮、村落,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安鋪鎮利用優秀鎮、村(社區)干部,安鋪鄉音曲藝團,退休老黨員、老干部、老校長等“知黨史,懂民情”的本土人才資源,組建群眾志願宣講隊,持續創新開設形式多樣的黨史課堂走進田間地頭。

  “我們村的古榕樹有200多年歷史,每天茶余飯后我們都喜歡來榕樹下乘涼、聊天,志願者又說又唱,這樣的黨課我們聽得懂。”下嶺村村民明姐豎起了大拇指。

  快板表演者譚小羽是安鋪鎮群眾志願宣講隊的一員。郁郁蔥蔥的榕樹下,譚小羽用快板聲情並茂地講述廉江革命先烈的紅色故事,通俗易懂的講解吸引眾多村民駐足聆聽。

  在廉江市第一小學的榕樹下,稚嫩童音繪聲繪色地講述著抗日戰爭故事,這是廉江市“話史課堂”《紅色故事會》拍攝現場的一幕,一名小學生正擔當黨史主講人。

  廉江市舉辦“話史課堂”“紅聲課堂”“體驗課堂”三大課堂進校園活動,引導廣大青少年從聽講變主講,由默讀到唱響,自書本到現場,用深接地氣、有聲有色的學習方式,把紅色記憶根植於青少年心中。據了解,廉江市已經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進校園活動逾470場,覆蓋全市470多所中小學,20多萬名師生踴躍參加,打造出連片的黨史學習教育校園陣地。

  筑巢引鳳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走在廉江城鄉,一幢幢恢宏的現代化教學樓拔地而起,一批民辦學校異軍突起,校園成為城鄉一道亮麗的風景。

  當前,廉江市面臨中學學位過剩、小學學位欠缺的問題。該市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謀劃教育振興,堅持黨建引領,“筑巢”與“引鳳”並舉,科學合理規劃布局,增加優質學位供給,優化教師隊伍結構,不斷提升教育內生動力,努力推進全市教育均衡發展、優質發展。

  今年5月,廉江市召開2021年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推進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建設,擬規劃投入資金約6100萬元,新建或改擴建學生宿舍、食堂、教學樓,完善生活設備設施,建成21所寄宿制小學或寄宿制九年一貫制學校,確保每個鎮有1所以上的小學寄宿制學校,提供寄宿學位5900個。這意味著一批初中可能轉為寄宿制小學或附設小學高年級寄宿班。

  聽聞消息,青平鎮坡禾地小學的老師暗自高興。31年前,村民各捐100元籌資建成了這所民辦小學,現在因為資金不足依然樓舊門破,服務對象全是山村的農民子女。“老師的教學負擔會減輕很多,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可以有更好的學習生活條件,更光明的未來。”校長許洪周說。

  6月24日,林海武率隊到廉江市第二十五小學建設工地調研,現場辦公解決學校在建設中遇到的“瓶頸”問題,確保工程順利快速推進,於9月1日按時開學。該小學佔地33.09畝,將新增優質學位2700個。

  廉江市教育局建成“廉江市教育局黨群服務中心”,為群眾辦理業務13816件。同時,該局深化開展片區、結對共進教研活動,將全市初中分為8個片區,小學以鎮為單位分為4個片區,城區1所小學分別與3所鄉鎮小學開展結對共進教研活動,進一步提升教師業務能力,不斷提高辦學質量。

  高考時刻,廉江市嚴格按照《2021年廣東省高考防疫工作指引》落實疫情防控措施,1039名考務工作人員疫苗接種全覆蓋,8247名考生全員接受兩次核酸檢測,所有考生和考務人員落實考前14天連續健康狀況監測,實現平安高考。

  據廉江市教育局統計,近年來,該市新建、改擴建學校121所,新增學位近7萬個﹔建成市教師發展中心,公開招聘教師1860人,培訓教師5萬人次﹔全市共有50名學生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

  2018年廉江市順利通過省教育強鎮復評驗收,並獲命名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廉江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榮獲2019年度“中國民生示范工程”獎。全市廣大市民對教育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明顯增強。

  紅色賦能 革命老區發展獲新動力

  “最近生意不錯,來這裡學習參觀的人很多。”夏日的一個上午,廉江市石角鎮山底紅色教育基地門外,商販笑盈盈地又賣出一袋茶葉。

  據統計,廉江市革命老區自然村有2022個,佔全市自然村52%,人口佔53%。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這些老區村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色傳統,利用紅色元素改造村落,一條條村道四通八達,一個個廣場建成落地,一座座充滿紅色氣息的長廊散發魅力,實現舊貌換新顏,煥發新活力。

  紅色基因,是山底地區最深刻的歷史人文烙印。這塊被廣西陸川、茂名化州合圍的“飛地”,面積約33平方公裡,住著1萬多人。它是廉江市較早開展革命活動的地區之一,石角第一個黨支部在這裡成立,廉化陸博邊的主要游擊區和革命活動中心也在這裡。

  廉江市依托紅色資源,完善山底革命老區旅游設施,打造“紅色黨建+產業發展”模式,大力推進山底地區產業發展。在全力發展紅色鄉村旅游的同時,山底地區大力推進山底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通過積極推進千畝山裡蠶桑基地建設,山底地區發展蠶桑種植200多畝,發展80多戶村民種桑養蠶,並打造了山腰、榕樹2個旅游基地,發展番薯和辣椒種植。

  山底紅色教育基地約80公裡外,石嶺鎮盤龍塘村的紅色文化氣息同樣濃郁。村口牆上的紅色主題牆繪鮮明奪目,龍灣區革命史陳列館、盤龍塘紅色廣場、紀念園門樓、文化長廊等次第映入眼帘。

  “把紅色元素融入村庄環境綜合整治,不僅提升了鄉村的顏值,更給鄉村農旅融合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石嶺鎮黨委委員林漢介紹,盤龍塘村目前已成立騰龍果蔬種植合作社,大力發展辣椒、優質騰龍貢米、雞鴨等種養業,村裡10多戶脫貧戶從中受益。

  良垌鎮積極盤活土地,推進集約化種植,利用閑置農田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成為撂荒地變為“增收園”的一個縮影。良垌鎮政府深入踐行“我為荔農辦實事”,調控市場運力、整理收購亂象、制定惠民政策,營造優質的營商環境。同時,該鎮舉辦“第三屆廉江·良垌荔枝品牌推介會”,大力打造廉江荔枝品牌,700多個外地客商慕名前來收購荔枝,比去年約多三成,高峰期荔枝日銷售量3500—4000噸,農民收入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增加。

  鄉村要發展,也要更美的生活環境,生活污水治理就是首要問題。今年以來,廉江市共落實省級涉農資金7453萬元,安排用於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7月7日,國家生態環境部華南督察局調研組到廉江市調研鎮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對該市治理工作給予肯定。

  據了解,截至今年6月底,廉江市3829條自然村中,已有3176條自然村完成雨污分流管網建設,佔比82.95%﹔1771條自然村完成污水治理設施建設,佔比46.25%。納入全省民生實事的51條村庄,22條已建成污水治理設施,29條正在建設中,整座城市的鄉村環境一天天變美。

  “保姆式”服務 助力家電企業轉型升級

  素有“中國電飯煲之鄉”“中國小家電產業基地”之稱的廉江,密集分布著600多家小家電企業,年產值超過300億元,電飯鍋、電水壺年產銷量佔全國三成,電飯鍋配件銷量約佔全國2/3。規模雖大,但產品低端,平均每件小家電的利潤甚至不足1元,這成了當地家電企業的一塊心病。

  廉江市著眼“制造”轉“智造”,建成家電產業公共服務平台。今年以來,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平台集中“互聯網+”創新中心、大數據中心、家電產品研發中心、家電產品檢測中心、採購服務中心、營銷服務中心、科技創業孵化中心、“黨群+公共行政服務中心”等8個公共服務中心,向全市600多家家電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推動企業提效增能、轉型升級。

  行業沒有統一標准,產品認証難、認証慢,這些問題現在得到解決。“我們會為通過檢測的企業頒發權威檢測報告,提供產品預檢和上門指導服務,為企業產品研發、達標提標提供技術支持。”威凱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工程部部長宋開航介紹。去年底,威凱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正式進駐平台,家電產品檢測中心就設在這裡。目前中心建成家電安規檢測、能效、耐久性、環境、材料等一系列實驗室,為當地企業提供大部分檢測服務。

  此前,由於本地缺乏專業、權威的檢測機構,廉江家電企業往往需將產品送往廣州、深圳、佛山等地檢測,距離遠、時間長、費用也高。“有了平台,在家門口就能檢測認証產品,還貼心指導產品提質升級的方向,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節省了大筆資金和時間。”廣東威王集團有限公司公司執行副總經理賴燊表示。

  “互聯網+”創新中心,是推動家電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湛江廉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牽頭成立了廉江市家電網,“互聯網+”創新中心的公共電商平台部分已現雛形,能為企業提供各類電商業務服務支持。目前已有130多家企業入網,在網上進行交易活動的企業有12家,交易額高達540320.74美元。

  目前,在平台承擔技術創新的是廣東國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智能公司共同研究攻克家電產品的溫控器、發熱裝置、電腦板、預涂板等共性關鍵技術難點問題,計劃用3年時間為廉江家電企業提供10條自動化解決方案作為示范項目。2020年底,已有9家企業驗收16條生產線,有23家企業40條生產線在實施改造升級。

  “以前需要十幾個人的生產線,現在一個人就夠了。”在廣東華強電器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生產線上的“機械手”有序地工作著,從電飯煲、電熱水壺、電壓力鍋的零部件生產到打帶裝箱,這一整套流程實現了生產自動化。據介紹,華強公司通過智能化改造后,每萬套的產能提升了56.25%,生產周期從5天縮減到1.5天,產品合格率也得到了提升。

  重點建設 加快改善民生環境

  今年以來,廉江市把重點項目作為擴內需穩增長的壓艙石,積極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不斷筑牢經濟建設、產業發展的支撐底盤。2021年安排全市重點建設項目159個,年度計劃投資140.92億元。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廉江市委、市政府認真研究疏理出16項重點民生項目,聚焦“急難愁盼”出硬招實招,挂圖作戰、倒排工期,定期調研項目進展情況,直接到建設現場辦公紓解難題,加快推動項目建設。

  當下,供水成為廉江市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廉江市中心城區供水主要來自塘山水廠,隨著廉江城區的發展規劃,房地產開發項目和工業項目不斷建設和投入使用,工業用水量在不斷增加,居民用水量也有增無減,而塘山水廠作為廉江市區唯一一座自來水廠,其供水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群眾需求。

  為了解決供水難題,廉江市九洲江水廠和配套供水管網工程項目應運而生。項目建成投產后,年產水量可達3650萬立方米,將與現有塘山水廠供水管道聯網形成環狀供水,供水覆蓋面積約28平方公裡,受益人口約46萬人。

  廉江市九洲江水廠和配套供水管網工程採取的是EPC建設模式,各參建部門相互支持、合力攻堅,把工程管理細化到每一個環節,有序推進項目建設進度,採取“三班倒”的方式進行施工建設,全力搶抓施工進度,爭取在9月底前完成整個工程項目和調試供水。

  廉江市自然資源局和吉水鎮政府等多個有關部門奮力推進解決水廠建設過程中的用地問題、施工難題,水廠工藝建筑和配套供水管網工程建設順利推進。截至6月30日,項目累計完成項目實體工程90%,包括DN600—DN1200配套供水管網6.5公裡全部鋪設完成,制水工藝構筑物15座建設完成90%,水廠配電房3座建設完成90%,機修車間及倉庫1座基本建設完成,綜合樓、宿舍樓2幢基本建設完成,配套設施還在完善。

  進工地、入企業、看現場……林海武多次率隊到重點項目建設現場辦公,調研組一行先后來到市肉聯廠、市人民醫院感染樓、開發區污水處理廠、九洲江自來水廠、石嶺鎮沙塘產業聚集地、石嶺鎮污水處理廠等項目建設現場,與項目負責人開展深入交流,詳細了解項目進度情況和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堵點、難點問題,並現場研究提出相關解決意見,重點民生項目得到有力推進,老百姓最為關心的污水治理、供水問題、教育問題、交通出行問題等重大民生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南方日報記者 李廷睿 通訊員 鐘英豪)

(責編:安一丹、閆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