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紅色公安肇始梅州 敢創為先保家衛國

探訪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舊址——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

2021年07月19日10:41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紅色公安,肇始梅州。

  1月8日,在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到來之際,經全國黨史、警史權威專家考証確定的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歷史陳列館揭牌開館,並獲廣東省公安廳命名為“廣東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以及被全國公安文聯警事文物收藏專委會授牌為理事單位。

  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的發現和確定,為蘇區梅州豐富的紅色資源版圖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是怎樣落地大埔的?首個公安局舊址的發現對於梅州、對於公安系統有怎樣的意義?站在新的歷史時期,讓我們回首崢嶸歲月,探尋94年前發生在大埔縣茶陽鎮萬川路73號的故事,重溫那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感受中國共產黨在歲月洪流中不變的初心使命、如一的為民情懷。

  淵源  大埔為八一南昌起義軍入粵首站

  7月,南粵大地步入炎夏,傍晚時分,余暉洒在大埔縣茶陽鎮萬川路73號三層木棚瓦房的斑駁牆垣上,大門上方灰雕的人民公安第一代警徽熠熠生輝。屋內,一批又一批來訪者聚集在展板前,認真聆聽講解。

  這裡便是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的舊址。

  梅州是全國七個之一、廣東省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范圍的地級市,而大埔縣是梅州市首個被確認的中央蘇區縣。

  “八一”起義軍在三河壩進行激烈的戰斗,為革命保留了火種﹔中央紅色交通線途經大埔青溪,護送過眾多黨政軍骨干,輸送了許多機密信息和大量物資……大埔是全國、全省較早,是梅州地區最早建立黨組織的地區之一,大埔人民為民族獨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鮮為人知的是,在三河壩戰役的同一時期,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在大埔縣茶陽鎮建立,為紅色政權的建政建警、社會治理與人民聯結提供了可行的經驗。

  為什麼紅色政權選擇在大埔成立首個公安局?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8月3日至5日,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計劃,指揮起義軍分批撤出南昌,揮師南下征戰廣東。到江西瑞金后,中共前委會議決定要改變革命政權的性質和拋棄中國國民黨的旗號,建立工農政府,討論解決土地問題。

  隨后,起義軍東進福建長汀,並在長汀的前委會上決定進入廣東大埔縣三河壩分兵。

  此間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了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確立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

  8月11日,中共中央致信廣東廣西省委及閩南臨時委員會指示成立南方局。根據中央來信,當時參加“八七會議”的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等人組織了臨時南方局,准備並指導廣東、廣西、閩南及南洋暴動及政治軍事事宜。

  9月16日,起義軍前鋒進入大埔縣青溪石下壩。中共大埔縣部委和暴動委員會饒龍光、謝卓元等立即發動茶陽暴動,一舉奪取了國民黨大埔縣政權,宣布成立大埔縣人民革命政府。

  兩天后,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先后率領起義軍抵達大埔縣。第二日,李立三、彭湃等人到茶陽養育堂,出席歡迎起義軍大會並作講話。

  會上,根據“八七會議”精神和中共廣東省委《工作大綱》關於暴動后成立“工農獨裁民主政府”,“縣政府下可應需要暫設……政治警察……等科”的相關文件要求,將大埔縣人民革命政府改為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同時委任饒龍光為政府主席,李卓寰為公安局長。

  由此,中共獨立領導建立的早期紅色政權的公安局,在大埔縣誕生了。

  “廣東省在全國率先響應‘八七會議’的精神,舉行暴動成立工農獨裁民主政府。而大埔縣是起義軍入粵的首站,在大埔建設首個公安局,可謂是當時天時地利人和的選擇。”廣東省地方志專家庫專家羅雄介紹。

  意義  維護社會治安和投身三河壩戰役

  完成修繕對外開放的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歷史陳列館,展陳共分“槍響黎明,義軍南下”“擎炬八七,政治建警”“張舉紅旗,點燃火種”“浴血奮戰,捍衛政權”“公安先驅,首創范例”“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六大部分。全面介紹了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展出了南昌起義軍用用品、茶陽暴動農軍槍械、上世紀20年代的警械等文物。

  “這些文物是從民間收集而來,展陳上百件之多。”茶陽派出所輔警肖麗旋兼職陳列館講解員,聲情並茂地向來訪者介紹著展館內展陳。來訪者仔細端詳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不時駐足思考,與肖麗旋交流。

  “李卓寰既是大埔縣農軍獨立第一團副團長,也是大埔縣公安局首任局長。”一位游客說道。

  “大家可以發現,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以茶陽暴動的農軍為主要骨干力量組成政治警察隊伍,擔負起鎮壓反動分子、打擊敵人、保境安民、維護社會治安的任務,顯示出政權機器的革命性和群眾性,體現廣泛性和普適性。”肖麗旋解釋道。

  1927年9月16日,新政權在大埔建立后,立即面臨社會治安方面的公共服務問題,需要有城市組織與管理的警務力量。

  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是新型的政治警察,既有內部政治保衛的職能,又有社會治安行政管理的職責。

  公安局成立后,公安戰士立即張貼南昌起義軍布告、安民告示,宣傳土地革命綱領,保衛新生的紅色政權,接掌獄政、日夜巡邏、維護治安、禁煙禁賭、維持市面穩定,履行了治安行政“務望各業安生”的一般警務職能。

  《中國共產黨大埔縣地方史》有文字記載:“大埔革命政權建立后,經濟呈現出初步繁榮。”這背后少不了政治警察對社會治安的維護所起的作用。

  據1956年12月出版的《太寧人民革命斗爭史略》記載,1927年9月20日,朱德、彭湃專門到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駐地看望公安戰士,並作了講話,發動工農堅決對地主豪紳作斗爭,還贈送給這些政治警察150支漢陽造步槍。

  按照長汀分兵部署,9月20日后,周恩來、葉挺、賀龍、劉伯承等率起義軍主力離開大埔進攻潮汕。朱德指揮第九軍教育團和第二十五師3000余人扼守三河壩,牽制和阻擊尾追之敵向潮汕進軍。

  中共大埔縣部委、工農革命政府和公安局負責人,以及黨員、工會、農會代表在茶陽等召開會議,研究籌糧籌款,做好后勤供給。並組織了300多人的偵察隊、運輸隊、向導隊、宣傳隊、擔架隊,全力支前。

  10月1日,三河壩戰役打響。公安戰士、大埔農軍和當地老百姓冒著槍林彈雨送飯送水,救護傷員,掩埋犧牲的同志。

  同時,李卓寰、張鼎丞、饒壽田、饒福昌、朱壁雙等人堅守茶陽城17天,防止閩粵邊境之敵抄襲我軍后路,有效分散和牽制了三河壩戰場敵軍兵力。

  三河壩戰役后,敵人進攻茶陽,公安戰士多次與敵展開激戰,張福華、張茂芳、謝廣益等6位同志壯烈犧牲。

  “在此期間,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部分成員參加了三河壩戰役並跟隨部隊轉移,部分公安戰士守衛在茶陽鎮,與敵人激戰。”羅雄說,起義軍在大埔期間,得到了當地工農革命政府和公安局政治警察極大的支持,為后續的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傳承  打造成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在大埔”這一發現和論証,經歷了一段艱辛的歷程。

  羅雄是廣東省地方志專家庫專家,也是梅州市公安文聯副主席兼秘書長,全國公安文聯警事文物收藏專委會理事。

  2018年初,羅雄在一次參觀三河壩戰役紀念館的活動中,敏銳地察覺到展板文獻中有“公安局長李某寰”的史料文記。

  “這是個重大的信息!”羅雄馬上著手進行現場實地考証,先后奔走於廣東、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多地,查閱大量的歷史檔案資料,走訪參加過革命並且還健在的老紅軍和離退休老民警。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証后,他掌握了當年八一南昌起義部隊抵達大埔縣的活動情況,以及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的建立過程。並通過大量資料相互佐証,提出了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是中國紅色政權的首個公安局這一重大發現。

  那麼,當年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又在哪裡辦公呢?

  “因戰時不可能馬上建設新的辦公場所,故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接管國民黨大埔警政后,應該是在舊警署內辦公。”羅雄如是判斷。

  經查民國《大埔縣志》可知,由清宣統年間設置警察開始,大埔縣城的茶陽天后宮就改為了巡警局辦公地。

  經羅雄多方訪問后,在茶陽萬川路73號找到一座佔地約1500平方米的清代磚木結構三層瓦房。根據時代特征、建筑風格和房屋內外遺存之物,確認是原天后宮和后來的警所舊址。

  1949年5月,大埔縣公安機關接管了國民黨警察局,也是在該址辦公。該址外立面大門上方有一個灰雕陽刻的紅色五角星,裡面有黃色的“公安”兩字,至今保存完好。經查考,這是人民公安的第一代警徽。直到1961年后大埔縣城遷址湖寮,大埔縣公安局隨之遷至湖寮。

  “從這些清晰信息脈絡可以知道,清末到1961年,茶陽鎮原天后宮均是國共兩黨大埔縣警政辦公場所。那麼,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舊址,亦是原天后宮無疑。”羅雄說。

  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省公安廳和梅州市公安局的重視。為讓近百年的紅色公安史得以再現光芒,2019年,梅州市公安局成立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課題研究組,邀請全國黨史、軍史、警史專家學者參與研究論証和實地考察,深入挖掘考証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的史實。

  2020年11月,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相關研討會召開,確認其為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是點燃人民公安火種的地方。

  “在大埔提出建立工農革命政府並下轄公安局,這是大革命進行到這個歷史時期的必然產物。盡管公安局存在僅僅15天,但它是一個人民公安的雛形。”今年1月初,來梅參加“忠誠到永遠——藏品中的人民公安”主題展的全國公安文聯警事文物收藏專委會副主席汪志剛認為,在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領導下設立的中國紅色政權的最初公安局,是一筆非常豐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對日后人民公安的建立、發展、壯大具有非常強的示范意義和榜樣效應。

  如今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歷史陳列館,被有關部門公布為“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廣東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廣東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等。

  梅州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繼續豐富陳列館的展陳內容,拓展教育渠道,把歷史陳列館打造成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黨史、警史教育的基地。“有了這個舊址和陳列館,就有了可供參觀、可供瞻仰、可供回顧、可供激勵的平台,就可以讓更多的人在這裡追尋過去、感知現在、探究未來。”該負責人說。

  丹心筑忠誠,不忘來時路。汪志剛說,“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在大埔”這一發現,讓公安機關找到了“來時路”。首個公安局建立所體現出的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民為先”的精神,應為當代黨員干部所學習和傳承。(張柳青 余灝)

  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歷史陳列館建設大事記

  ●2018年7月

  發現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的存在

  ●2018年8月

  發現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舊址

  ●2019年6月

  成立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課題研究組

  ●2019年9月

  舊址被確認為“大埔縣紅色革命遺址”和“大埔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9年9月

  舊址被確認為“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

  ●2019年10月

  舊址被授予“梅州公安民警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2019年10月

  召開“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歷史定位學術研討會”

  ●2020年3月

  舊址被公布為“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7月

  舊址產權置換和修復

  ●2020年11月

  召開“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精神實質提煉研討會”

  ●2020年12月

  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歷史陳列館布展陳列

  ●2021年1月

  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歷史陳列館開館

  ●2021年1月

  被授予“廣東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全國公安文聯警事文物收藏專業委員會理事單位

  ●2021年5月

  被授予“梅州市黨史學習教育實踐基地”

  ●2021年6月

  入選首批《廣東省革命文物名錄》

  ●2021年6月

  被授予“梅州市黨員教育基地”

  ●2021年7月

  被授予“梅州市黨史教育基地”

  ●2021年7月

  建設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紀念廣場

  參考資料:《中共大埔縣黨史大事記》《中共大埔縣組織史》《中國共產黨大埔縣地方史》《大埔黨史資料》《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在大埔——關於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及其舊址的考証》羅雄。

(責編:安一丹、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