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心同向

——上海交通大學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貫通“大思政”

2021年07月20日08:5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7月1日一早,迎著清晨的陽光,數百名上海交通大學師生代表齊聚閔行校區仰思坪,舉行了一場庄嚴的升旗儀式。伴隨雄壯的國歌聲,五星紅旗在校園冉冉升起。一雙雙眼眸中,閃耀著熱情和堅毅。

拂去百年前的塵埃,在生與死的考驗中,交大人以血肉之軀筑起“民主堡壘”﹔在弱與貧的突圍中,交大人傾畢生心血挺起大國脊梁﹔在時與勢的變革中,交大人薪火相傳書寫新時代華章——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高校如何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聖使命?上海交通大學作出了“傳承百年光榮傳統,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向同行”的有力回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一代代中國青年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通過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構建“大格局”、打造“大載體”、貫通“大思政”,上海交通大學將黨史學習教育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融入育人體系﹔將“學黨史”與“謀大事”相結合,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在黨史學習中傳承校園紅色基因,不斷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做實、入腦入心,努力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學史增信,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社會大課堂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在指定區域觀看升空的人群中,身穿白色T恤的上海交通大學“逐夢航天”社會實踐團格外顯眼。發射成功后,實踐團師生還走進航天發射場,在專業人員指導下近距離參觀長征二號發射塔架。

目光追隨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升空,那一刻,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研究生、學生黨員肖應超心潮澎湃:“直到現在,我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神舟五號搭載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順利升空,那場景讓當時還在讀小學的我興奮不已。如今,18年過去,我已經是攻讀博士學位的青年了,我會抓緊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早日為我國航天事業貢獻力量!”

這一年,從西部戈壁到東部沃野,從北國山麓到南海礁嶼,上海交通大學的師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在廣袤的社會大課堂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記者了解到,除了“逐夢航天”社會實踐團,2021年,上海交通大學計劃派出超過1萬名師生到全國各地開展實踐,引導青年學子將小我融入時代,把青春融入山川田園、星辰大海。

學史以明理,學史以增信﹔學史以崇德,學史以力行。學習黨史的方式並不僅局限於書本閱讀、聽講座等傳統形式。在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有一個“聲入人心”學生宣講團,他們圍繞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史”知識的學習教育等內容,已開展100余場理論宣講。宣講團不僅活躍在上海交通大學校園中,還走進社區和中小學的思政課堂。

前不久,“聲入人心”學生理論宣講團推出“青年話黨史 聲動樹英模——黨史故事100講”黨史學習課程,融合更多創新方式講述黨史故事。“黨史故事100講”由宣講團53名碩博“講師”共同打磨,以黨的重大事件為線索,以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精彩故事等為主干,全景式回顧建黨百年的歷程。故事的選取,堅持“小切口、大情懷”,從歷史事件中的一位人物、一句宣言、甚至是一個小物件展開講述,黨史由此變得更加溫潤而可親近。真實的力量、細節的力量,也為黨史故事插上了傳播的翅膀。宣講團還和校內的設計學院等兄弟院系合作,融合原創漫畫、音頻等,打造沉浸式學習等黨史學習教育的新形式、新載體。

講好校園故事,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傳承紅色基因

“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時隔半個多世紀,上海交通大學師生及校友藝術團打造的交大版《長征組歌》經改編復排,於今年5月上演。56個學科、71個專業,326名師生醫護校友,齊頌偉大勝利,共唱時代強音,呈現藝術思政大課。現場的每個人都被深深感染。

一部作品的創排,就是一次極佳的黨史學習教育實踐。“為更深刻地理解中國革命的本質,更好地演繹這部作品,我們參觀了紅色教育基地,參加了劉統教授的長征系列講座,閱讀了大量與長征相關的書籍。再唱起這段流傳半個世紀的旋律,我們完全融入音樂中,眼前是風雪刺骨、山水險惡,心中有戰馬咆哮、歌聲嘹亮,像親身經歷著長征的沉痛、熱血、澎湃和感動。”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合唱團成員黃煜傑說。

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鼓勵創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精心組織黨史主題出版物的出版發行,發揮互聯網在黨史宣傳中的重要作用。

4月10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師生參與創編及演出的原創舞台劇《積厚流光》上演。“因圖強而生、因改革而興、因人才而盛”,全劇圍繞這一校史的內核展開。劇中,不同時期的交大人與祖國同向同行的故事,尤為動人。

這是一堂生動的黨史校史教育課,更是美育育人實踐的扎實探索。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發掘、傳承校園紅色基因,將校史和黨史“搬上”思政大課堂,講好校園紅色故事,拓展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創作《循聲探秘·聲動交大》沉浸式校史情景劇、紅色記憶MV《百年校園紅色路》,出版紅色主題圖書《火種》等,建立第一個黨團支部紀念碑,打造“星火燎原之路”紅色路線……上海交通大學以校史發展中的“小視角”,撬動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的“大主題”,以可感可知的方式樹立教育典型,將紅色基因貫穿教育全過程。

上海交通大學還用好主渠道,全面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進課堂,將黨史學習教育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思政必修課。6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以《巍巍交大,薪火相傳》為主題向師生講示范黨課,校長林忠欽以《接續奮斗,再創輝煌》為主題作黨課結語。黨委書記、校長帶頭作輔導報告和講授思政課,將黨史學習教育與堅持立德樹人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引導青年學生增長才干、實干貢獻,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胸懷“國之大者”,將學黨史與辦實事、謀大事相結合

“構筑科技強國需要一流人才,我很希望能在上海交大建立一個國際化的科學研究所……”幾年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曾建言。在國家有關部委、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學等各方共同支持下,一個對標玻爾研究所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科研機構——李政道研究所落戶上海。

李政道研究所自2016年年底成立至今,已會集來自16個國家的約110名科研人員,近兩年每年吸引長短期訪問學者近200人,一個全球科學家“近悅遠來”的國際知名學術交流平台初現雛形。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上海交通大學堅持學黨史辦實事、謀大事,會聚一批全球杰出學者和優秀青年人才,在相關科研領域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同時,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改革試點,努力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部署實施“大海洋”“大健康”“大信息”“大零號灣”等面向未來專項行動計劃,加快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胸懷“國之大者”,心系民之所急,在黨史學習教育中,上海交通大學格外注重將學黨史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成效,防止學習和工作“兩張皮”。

手機預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神經內科門診,在精准到30分鐘的預約時段抵達醫院,踩著點走進診室——上海生活數字化轉型釋放的“紅利”,正給市民帶來便捷就醫新體驗,“一部手機走醫院”成為現實。依托一網通辦、“健康雲”、上海醫聯等平台,上海率先在全國完成省級號源池的統一,各級醫療機構通過大數據賦能實現“精准預約”。

上海交通大學還把解決好師生切身利益相關、反映需求強烈的問題納入學習教育工作方案,力破發展痛點難點問題,提高師生獲得感。學校將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方案細化提煉成一份55項的行動清單,建立“分級分類多層次”精准推進機制。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網絡調研等,組織黨員干部廣泛聽取意見,找准師生的操心事、煩心事。從“我能為師生做什麼”角度出發,學校提出“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計劃460余件,目前已完成百余件。在辦實事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也在逐步固化為制度成果,實現“當下辦實事”和“常態化辦實事”相結合。

(本報記者 曹繼軍 顏維琦 本報通訊員 江倩倩 祁潔)

(責編:宋美琪、閆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