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毛澤東三次為《人民日報》題寫報頭

彭援軍
2021年07月22日09:29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小字號
原標題:毛澤東三次為《人民日報》題寫報頭

第一次《人民日報》創刊號,一版全套紅,1946年5月15日,劉伯承題詞

《人民日報》,1946年8月1日,第75號,所刊報頭是毛澤東第一次為《人民日報》題寫

《人民日報》,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之日的報紙

《人民日報》的前身最早是1937年12月11日創刊的《抗敵報》(晉察冀邊區總軍區軍政委員會機關報)﹔1940年11月7日更名《晉察冀日報》(晉察冀邊區黨委機關報)﹔1946年5月15日創刊的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1948年6月15日創刊的華北《人民日報》(華北中央局機關報)﹔1949年8月1日《人民日報》正式成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社隨黨中央領導機關進入北平后,還出版過《人民日報》(北平版)、《北平解放報》、《人民晚報》、《人民日報》(北平新聞)等副報。

在《人民日報》的發展歷程中,先后用過毛澤東親筆題寫的三種報頭。

集字“人民日報”

1946年4月,晉冀魯豫中央局准備辦一張機關報,時任晉冀魯豫中央局副書記和晉冀魯豫軍區副政委、晉冀魯豫邊區參議會議長的薄一波赴延安匯報工作,他受報社委托,請毛澤東題寫報頭:擬寫報名是《晉冀魯豫日報》或《太行日報》。毛澤東欣然應允,但指出:“為什麼你們不叫人民日報?這個名字有沒有人用過?”

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於1946年5月15日創刊,題字還沒有到,於是編輯部就自己動手應急,從各種毛澤東手書中集字而成“人民日報”4字。當時已是晉冀魯豫《人民日報》重要干部的李庄,走遍邯鄲,也找不到會制作鉛版的制版師傅,隻好請人木刻制版,將毛澤東的集字做成由右向左的橫幅報頭,用在創刊號和隨后的報紙上。

1946年5月15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創刊號第一版為全套紅,左右報眼為:鳴謝啟事和廣告刊例。頭版頭條是《國民黨當局破壞菏澤協議,蓄意放水淹我解放區,不顧七百萬人民生命,圖逞內戰陰謀》﹔左部一長條是《發刊詞》,《發刊詞》標題上方還有裝飾的木刻圖案,是解放軍戰士策馬飛奔形象。

時任中共中央委員、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兼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的劉伯承為《人民日報》出版題詞:“力爭和平民主團結,反對內戰獨裁分裂乃人民呼聲。”第一版上還刊有:《國民黨軍結合敵偽,高唱備戰,大舉調動,屢犯我邊區,三個半月大小進攻九百余次》,《沁縣閻軍特務橫行,毆劫我聯絡組人員》,《我已向東沁線小組提出抗議》﹔《周徐白三氏飛南京》﹔《蔣介石飛新鄉》﹔《何思源密謀進攻解放區,密運物資予聊城偽軍,大批反共文件一並為我查獲》等消息。

第一次題寫報頭

一個半月后,毛澤東於6月間在延安題寫了由左向右的橫幅《人民日報》報頭。當時,毛澤東一連寫了五幅“人民日報”,寫完后對身邊的警衛員們說:“誰寫得好,也來寫一張。”大家都說不會寫。於是,毛澤東便請戰士們說:“哪張寫得好,幫我挑一挑。”毛澤東第一次題寫的人民日報報頭字,由薄一波帶到河北武安,編輯部美工再將這個親筆題詞木刻成新的報頭,刊用在7月1日以后的晉冀魯豫《人民日報》上。

1946年8月1日星期四出版的第75號《人民日報》是毛澤東第一次為《人民日報》題寫的報頭。該期報紙為對開二版,報眉上有漢語拼音“人民日報”字樣。從報頭下方可知報社相關信息:一是本報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五月十五日創刊﹔二是通信處為武安郵局轉﹔三是價目,零售每份五元,預訂每月90元,郵費本市不收,外埠每月2元﹔四是本報已呈請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備案,發給邊民新字第一號新聞登記証﹔晉冀魯豫邊區郵政管理總局登記認為新聞紙類發給登記証第六號。其中有關報社編輯部地址,當時戰爭狀態,報社亦有軍事保密性質,實際上編輯部是與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軍區指揮部相鄰。

第二次題寫報頭

創辦華北《人民日報》時,毛澤東於1948年5月27日從阜平縣花山村來到平山西柏坡,為新創辦的《人民日報》題寫報頭。毛澤東提筆揮毫,邊寫邊說:“人民日報這四個字啊,中間兩個字要小一點,兩邊兩個字要大一點,這樣就好看嘍!”毛澤東一連寫了4行“人民日報”共16字,交給薄一波轉人民日報編輯部。題寫的時間應在6月10日左右,最遲不會晚於6月12日。

1948年6月15日,華北《人民日報》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縣裡庄創刊。時由《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並而成,為華北中央局機關報,同時擔負黨中央機關報職能。

報紙定價是每月邊幣3萬元,冀鈔3000元。創刊號所列通訊處為邯鄲、石家庄、邢台郵局轉。

報頭兩邊報眼位置,刊登了重要啟事,全文是:一、中共華北中央局決定,晉察冀區晉察冀日報與晉冀魯豫區人民日報實行合並,統一出版本報。本報受命於今日創刊。晉察冀日報及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即日停刊。同時,新華社晉察冀總分社與晉冀魯豫總分社也奉命合並為華北總分社,原晉察冀總分社與原晉冀魯豫總分社所轄各分社今后統由華北總分社領導。二、原晉察冀日報及原晉冀魯豫人民日報訂戶均為本報訂戶,六、七月份仍按原訂價寄發,不另加價。從八月份起,改按新價訂定(應在7月25日以前預訂)。原晉察冀日報及原晉冀魯豫人民日報通訊員均為本報通訊員,希能繼續源源供給稿件。三、本報創刊伊始,人力物力均未布置就緒,編輯發行諸多困難。發行脫漏現象恐在所難免(本報當盡量設法補發)。敬希黨政軍民各業各界多方指導幫助,以匡不逮,無任企感。

第三次題寫報頭

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人民日報》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並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號。為此,毛澤東第三次揮筆題寫《人民日報》報頭,此報頭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10月1日第四六八號《人民日報》是開國大典之日的報紙,這天是星期六,夏歷己丑年八月初十。

報頭兩邊的報眼位置,分別是兩個口號:中央人民政府萬歲!毛主席萬歲!一版頭條是:中國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勝利閉幕,毛澤東當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當選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五十六人亦已選出。毛主席戴八角帽的大幅頭像刊登在醒目位置,接下來依次是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6位副主席的照片。

二條新聞是《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選出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三條預告性新聞《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今日在首都隆重舉行》。第四條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手續極鄭重,五百七十六人無一棄權》。第五條為《新疆人民獲得和平解放,人民政協新疆代表函謝毛主席朱總司令》。筆者發現,在如此之多重要新聞匯於頭版的“寸土寸金”之地,報紙還發了一條幾十字的《重要更正》,本報(九月)二十九日一版所刊《義勇軍進行曲》詞“最大的吼聲”應為“最后的吼聲”,特此更正。

報頭下方刊登了版權信息:中央《人民日報》系為華北郵電總局登記認為新聞紙類,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登記新字第三號。今日兩大張。

該報定價每份100元,每月3000元,外埠每份外加郵費10元,全月300元,當時的電報挂號和電話號碼都是4位數,列有編輯部、發行部、廣告部電話及報社和營業部電挂。營業部地址在宣內大街154號,即現在的新華社地址﹔報社社址在北京王府井大街117號,即王府井路口往北數百米路西。記得早年筆者每次去百貨大樓、新華書店買東西,都會路過挂有大牌子的人民日報社,后來人民日報社搬到新址金台路后,這裡一度成為經濟日報社所在地,經濟日報印刷廠也在這個大院裡面。

(本文作者系中國文化信息協會紅色收藏工作委員會代理秘書長,配圖原件分別由董利華、羅同鬆、范光永珍藏。)

(責編:吳兆飛、閆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