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

回眸百年歷史,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始終充滿生機、富有活力,走在時代前列,勇立時代潮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其能始終保持與青年的密切聯系,能夠團結帶領廣大青年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一代代中國青年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
一、黨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著青年的熱情和奉獻
縱觀百年黨史,青年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助手和生力軍,是黨的事業不斷前進的重要依靠力量。在黨的隊伍裡,始終活躍著懷抱崇高理想、充滿奮斗激情的青年人,這是黨歷經百年風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代又一代青年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奮斗征程,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彪炳史冊的壯麗篇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滿懷革命理想的熱血青年沖鋒在前、浴血奮戰,在建黨偉業、建國大業中彰顯青年擔當、貢獻青年力量﹔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改變國家貧窮落后的面貌,廣大青年艱苦創業、竭誠奉獻,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突擊隊和主力軍﹔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為使中國實現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廣大青年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在改革事業中敢闖敢干、勇挑重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廣大青年主動擔當、奮發有為,積極投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二、黨的堅強領導是青年運動蓬勃發展的重要保証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歷經百年風雨而依然青春煥發,飽經滄桑而依然風華正茂,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她始終與青年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於她能不斷地培育和造就一批批朝氣蓬勃、年富力強的青年成為黨的事業的接班人和繼承者。可以說,中國共產黨與青年之間是同生共長、命脈相連的。青年是中國共產黨的中堅力量,中國共產黨則是進步青年的領路人,是青年不斷成長進步的政治保障。中國共產黨以其先進屬性、遠大理想和為民服務的宗旨等,成為帶領人民團結奮斗的領導核心。她不僅代表著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代表著廣大青年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始終指引著中國青年運動的發展方向,中國青年運動的發展始終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連。
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最積極、最活躍、最富有創造性和生命力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從來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從來都把青年作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從來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青年運動蓬勃發展的根本保証,有了黨的領導,中國青年運動就有了先進的思想指引、正確的前進方向和強大的支撐力量。事實証明,廣大青年的茁壯成長、奮發成才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廣大青年書寫人生華章、奏響人生凱歌,更離不開中國共產黨。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悉心培育下,一代又一代青年以其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奮斗,成為推動黨和人民事業朝氣蓬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征程中,演繹出青春與時代的磅礡交響曲。
三、新時代青年要繼續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黨的堅強領導和無數青年的接續奮斗下,當前我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對於當代青年而言,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當代青年要愛國愛民,不斷堅定“四個自信”。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當代青年要真正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永久奮斗、赤誠奉獻的堅定理想,將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扎根人民,奉獻國家,才能充分發揮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青年作為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成為創新創造的引領者、推動者。當代青年要勇於創新,敢為人先、敢於突破,走在創新創造前列。要深刻理解把握時代潮流和國家需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把科學夢想與青年夢想緊密結合,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無畏精神,勇闖科技創新的“無人區”,勇做科技創新的“攀登者”,為建設科技強國涂抹青春底色、貢獻青春力量。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當代青年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要靠真才實學、真拼實干,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積極投身於偉大事業。要把學習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在勤學敏思中不斷增長才干,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磨礪自我,在肩負時代重任中行勝於言,在真刀真槍的實干中成就一番事業。唯有如此,才能為搏擊青春蓄積能量,為人生遠航提供動力。
(作者為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商業大學基地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