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紅樓昨起向社會公眾開放
早期革命活動舊址可由“北大紅樓”公眾號統一預約

昨天,位於北大紅樓的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基本陳列“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一幢紅樓,百年滄桑。走進重新布展的北大紅樓,958張圖片、1357件文物、40件藝術品、13個珍貴影像視頻將一個個光輝的歷史場景瞬間定格,帶領觀眾走進那個澎湃激昂的年代。
9點,北大紅樓南門,中國報業協會集報分會的退休干部顧玉超成為第一位觀眾。他說,“這裡是學習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的好地方,一定要來親身體驗一下。”
從接受團體預約到對團體和個人全面開放,北大紅樓做足了准備——按照要求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門口增加自動測溫儀、增設掃碼標牌﹔在入口處搭建遮陽棚、設置一米線、自動票務打印機等﹔為避免觀眾磕碰,館內所有玻璃展示櫥窗的外角均配置了彈性防撞角﹔展廳門口、樓梯處加裝了警示條帶。樓內安全員關注著各層各展廳客流量,及時與解說員和引導員進行協作疏導,避免參展過程中出現擁擠情況。
通州玉橋中學學生上官一諾在展廳仔細參觀。她說,看著珍貴的影像資料,仿佛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力量,這裡是學習歷史最好的“教室”。
北大紅樓講解員金鑫在為觀眾認真講解,“每周一閉館時,我們都在館內參觀學習,團隊上下已經形成了一股濃郁的學習氛圍,每個人都希望將最好的服務與環境提供給廣大觀眾,將紅色的種子播撒給更多的人。”為做好講解接待工作,北大紅樓組建了20人的講解員團隊,進行了半年的集中培訓,邀請黨史專家、禮儀專家等進行授課、培訓。
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副館長黃春鋒介紹,北大紅樓6月29日起面向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開放,截止到7月31日共接待團體參觀950余場,近4萬人次,整體運行平穩。為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除講解員定時講解外,展館還開通了掃碼收聽有聲導覽服務,觀眾可自帶手機耳機掃碼收聽,也可到咨詢台租用專門訂制的講解設備,享受到覆蓋所有展廳的一對一講解服務。語音導覽內置了8種語言的導覽,以滿足更多國際友人的到訪參觀。
據介紹,自6月1日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集體開放以來,共接待50萬人次參觀,各展區活動亮點紛呈。東城區重點做好“1+9系列展覽”相關工作,“偉大開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組織專題展”和《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陳獨秀舊居)專題展成為沉浸式黨史學習教育體驗課堂﹔西城區發布“初心之旅”紅色地圖,推薦5條特色探訪線路,沉浸式話劇《播火者》也在李大釗故居上演﹔朝陽區將馬駿烈士墓納入黨史學習教育資源清單,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海澱區開放“不朽的功勛——李大釗生平事跡展”,充分應用科技手段,形成學習熱潮﹔豐台區充分發揮長辛店革命活動舊址宣傳教育功能,組建60余人的青年黨史志願宣講團,賡續紅色血脈﹔市屬公園陶然亭慈悲庵、高君宇烈士墓和中山公園三處革命活動舊址共接待各類游客及社會團體近18萬人次,提供義務講解近900場次。
此外,由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牽頭,北大紅樓將目前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的網上預約渠道,統一匯總至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北大紅樓”公眾號預約系統,打造矩陣式預約平台,方便觀眾進行預約參觀。日前,“北大紅樓”微信公眾號已經正式上線,觀眾可使用第二代身份証實名預約7日內的參觀(每個身份証號每日限約1次),並可在公眾號中閱讀到重要新聞、紅樓動態、媒體關注、學術前沿等板塊的文章。
(本報記者 楊緒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