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紅色貴州 而今邁步從頭越(紅色地標巡禮·貴州篇)

本報記者  蘇  濱
2021年08月05日08: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遵義會議會址,四渡赤水紀念館,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萬峰相連,多彩秀麗,地處中國西南腹地的貴州,紅色文化資源富集。貴州共有88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紅軍長征途經61個。這一連串的紅色烙印,鐫刻於黔山秀水間,在新征程中熠熠生輝。

“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中,貴州有3條入選,分別是“紅色貴州·雄關漫漫”精品線路、“三線記憶·中國天眼”精品線路、“多彩貴州·幸福苗侗”精品線路。它們凝結著貴州人民的紅色記憶,見証著艱苦奮斗的進取精神,譜寫著激蕩奔流的英雄贊歌。

賡續紅色血脈

遵義市老城區子尹路96號,一幢二層小樓,沿街而立。陽光照射下,毛澤東同志題寫的“遵義會議會址”匾額,越發閃耀,這裡每天游人如織。

1935年,一場事關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會議在遵義召開。會議最終確立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階段,在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堅定信念,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敢闖新路,民主團結,這是新時代遵義會議精神的生動注解。”遵義會議會址講解員聶偲介紹,1959年10月1日,會址正式對外開放,逐漸發展成弘揚長征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平台。

遵義會議紀念館副館長王志力介紹,近年來,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文旅融合持續深化。“這裡平均每天有近兩萬游客,2019年達520萬人次,今年估計會突破600萬人次。”

而地處川黔渝結合部的習水縣,是四渡赤水的發軔地和主戰場,其中,四渡赤水第一渡就在習水縣土城鎮。

“2006年9月,當地政府在土城古鎮修建四渡赤水紀念館,以便更好保護四渡赤水戰役遺跡遺址。”四渡赤水紀念館副館長劉軍介紹,為讓文物“發聲”,讓歷史“說話”,紀念館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讓觀眾在觸碰歷史脈絡中深切感受紅色文物蘊含的時代價值。

“這裡有紅軍四渡赤水電子動態地圖,短短幾分鐘的動態演示,不禁讓人贊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游客王炳民說,紀念館借助科技手段,增添了互動性,增強了體驗感。

如今,依托紅色文化,整個古鎮建成綜合博物館群,包括女紅軍紀念館、青杠坡戰斗遺址等,每年吸引百萬游人前來打卡。

搶抓發展新機

從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到貴陽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展示中心,再到平塘縣“中國天眼”景區,“三線記憶·中國天眼”精品線路串起貴州在不同時期搶抓發展新機的奮斗足跡。

1964年,中國吹響“三線”建設號角,貴州六盤水成為西南地區主陣地之一,數十萬建設大軍奔赴磅礡烏蒙。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兼程,一個以煤、鋼、電、材為主導產業的工業新城在烏蒙腹地躍動而出。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中,逐漸匯聚起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精神”,激勵后來者攻克一個個“卡脖子”技術,蹚出一條條轉型發展新路。

蒸汽機車,雨靴,工作証……2013年,六盤水修建以“三線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共展出圖片1328張,實物1380件。“希望后人能從中汲取養分,傳承、發揚‘三線’精神。”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副館長敖寬畢表示。

放眼黔貴大地,“三線”建設碩果累累,而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貴州同樣搶佔新機。

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展示中心,一個個互動場景依次鋪開,數據融合便捷生活,串起貴州大數據風生水起﹔展示中心內牆,一組組數據躍入屏幕,數化萬物映入眼帘,繪出大數據戰略的落地生根。

“貴州是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大數據發展土壤非常豐厚。”2016年,周曉剛從上海來到貴州,帶領團隊將北斗高精度位移監測技術應用到貴州這片土地上。

位於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大窩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有“中國天眼”之稱。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這一觀天巨目、國之重器,正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凝望星空,探尋宇宙。迄今為止,“中國天眼”已發現300余顆脈沖星,在快速射電暴等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受其帶動,“中國天眼”景區、克度鎮天文科普館陸續建成,共同演繹“宇宙、生命、人”的永恆話題,逐漸成為網紅打卡地。

走向鄉村振興

“多彩貴州·幸福苗侗”精品線路,集中展現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奮力開創百姓福、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

位於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的花茂村,一度因人煙稀少、貧窮落后,被稱為“荒茅田”。2015年6月16日,在王治強經營的“紅色之家”農家樂小院裡,習近平總書記和老鄉們拉家常時,提出了“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

“我們趕上了好時代,平均一天接待10多桌,忙的時候不下30桌。”看著游客在院子裡拍照留念,王治強笑得合不攏嘴,“我是村裡第一個搞農家樂的,聽老一輩講,我家院子曾住滿紅軍,所以起名‘紅色之家’,沒想到能做成這般規模。”

近年來,花茂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把村庄作為景區來打造,把鄉愁作為文化來塑魂。“現在村裡建起陶藝文化創意一條街、古法造紙傳承館等,還成立旅游公司,帶動村民發展鄉村旅游與特色文化產業,整個村子花繁葉茂。”村黨總支書記彭龍芬介紹,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萬元。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仁市的鯉魚村,坐落於群山綠水之間,是一個典型的苗族、布依族混居村寨,民族風情濃郁,田園風光秀麗。過去,受限於交通等基礎設施,加之地處滇桂黔石漠化區,日子過得緊巴巴。

后來,當地政府多方爭取資金,完善基礎設施,著力打造美麗鄉村。“村子的路好走了,不但暢通出行,還盤活了旅游資源。”村黨支部書記楊建平表示,鯉魚村現在是遠近聞名的美麗民族村寨,先后獲得“中國最具魅力民族村寨”“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10余項榮譽稱號。

如今,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鯉魚村又有新打算。“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打好民族文化牌,做足山水大文章,助推鄉村振興。”楊建平說。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