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百年黨史 打造國際瓷都
——人民網專訪景德鎮市委書記劉鋒
人民網: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起步的關鍵之年。請問,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景德鎮是如何做到引導黨員干部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的?
劉鋒:景德鎮市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嚴格對標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做實規定動作、創新自選動作,推動全市黨史學習教育高質量、有特色、見實效。
一是聚焦學習教育,在提升學習效果上下功夫。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充分發揮“關鍵少數”的示范作用,採取讀書班集中學、“星期六大學”專題學、紅色基地現場學、集中研討交流學等多種形式,帶動全市黨員干部從百年黨史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二是聚焦宣傳宣講,在講活百年黨史上下功夫。組建“百姓宣講團”“百人百場宣講團”“特聘黨史宣講團”“五老宣講團”等特色基層宣講隊伍,常態化開展分眾化、對象化、互動化宣講活動700余場,覆蓋15萬余人次,讓黨史宣講冒熱氣、接地氣、聚人氣,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的熱情。
三是聚焦為民辦事,在增進民生福祉上下功夫。堅持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推動工作結合起來,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急難愁盼”問題,以黨史學習教育的實踐成果,著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聚焦成效轉化,在開創發展新局面上下功夫。把黨史學習教育和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結合起來,以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為統領,促進陶瓷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實施工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全力招大引強,加快產業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打下基礎、積蓄后勁。
人民網:請您講一講,景德鎮如何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始終把落腳點放在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上?
劉鋒: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基礎工作、民心工程,切實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辦到群眾心坎上。
一是用心聽取群眾需求。圍繞中央和省裡提出的“一個格外關心”“三個著眼”“四個一批”的要求,開展“大調研、大走訪、察民情、辦實事”工作,組織黨員領導干部帶頭深入生產一線、深入服務對象、深入農村社區廣泛聽取意見,明確實施關愛英烈、基本民生等“六大重點任務”,梳理形成了29項131條為民服務清單,並通過媒體公布,接受群眾監督,真正讓民生工作更有溫度、更有力度。
二是加快辦好惠民實事。圍繞用心用情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結合國家試驗區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突出民生項目和民生實事,啟動實施62個、總投資239億元的民生保障項目。同時,我們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疏通為民服務中的痛點、難點、堵點,以看得見的變化、摸得著的實惠積極回應群眾關切。比如,我們針對大學生就業問題,舉辦了“2021屆畢業生專場招聘會”,實施直播電商大學生創業扶持項目,為廣大畢業生和“景漂”創客帶來新渠道、新業態、新政策。
三是注重形成長效機制。在解決群眾反映的個性問題的同時,注重從制度和政策層面解決普遍性的共性問題。針對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等問題,確定每月6日為“企業服務日”,市主要領導帶頭深入挂點企業,幫助解決發展難題。依托“智慧瓷都”APP,推出“出生一件事·免費一鏈辦”服務,整合各類民生服務106項,實現“一鏈辦好”“一次不跑”,目前完成“出生一件事”聯辦件數591件。
人民網:景德鎮是一片紅色熱土,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比如:方志敏同志篁塢舊居、贛東北特區委員會舊址、“荷塘精神”等等,都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的生動寫照。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景德鎮如何發揮自身紅色資源優勢,用心用情講好紅色故事、講好黨史故事?
劉鋒:景德鎮不僅是聞名世界的瓷都,也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趙醒儂、方志敏、邵式平等都曾在這裡進行過革命活動。紅十軍的建立、皖贛邊蘇區的創建、新四軍瑤裡改編等歷史事件均發生在這片紅土地上。我想著重講一講張仁海慷慨就義、誓死不降的故事。張仁海,是浮梁縣湘湖鎮西安村人,於1930年參加革命工作,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長源塢黨支部書記、浮梁縣委第一區區長。1940年7月因叛徒出賣,他與戰友張鬆清等十余人被國民黨秘密逮捕。在獄中,國民黨用盡了各種辦法派人來誘降,但是張仁海不為所動,大義凜然地說:“既然已經被你們抓到了,悔過自新書沒有,脫黨聲明沒有,要殺要剮隨你們便!”敵人見勸降不成,決定將張仁海、張鬆清秘密殺害。行刑時,國民黨反動派士兵要他們下跪,他們就是不跪,而是緊靠山坡,放聲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敵人向他們連開7槍,但兩人眼睛怒目注視,相互支撐,巍然屹立,就是不倒。國民黨反動派士兵殘忍地砍去了兩人的雙腿,兩人壯烈犧牲。為了紀念張仁海的英雄事跡,中央黨史研究室將其收錄到《中國革命英烈大典》,並給張仁海之子改名為張烈,意思就是烈士后代,讓紅色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像這樣的故事在景德鎮還有很多。我市充分利用這些鮮活“原料”,創新性挖掘、創造性轉化,著力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感染力。
一是精心整合紅色資源。結合中央“紅色美麗村庄”試點建設及省裡“紅色名村”建設,對分布在市域內的22個重點紅色遺址進行修繕打造,串點成線、系統集成。推出“紅色研學之旅”“紅色緬懷之旅”等系列精品黨史學習教育路線,打造可參觀、可閱讀、可融入的“紅色打卡”地圖,成為黨史教育重要陣地和鮮活教材。
二是生動講好紅色故事。啟動了“口述歷史”工作,以“獻禮黨的百年華誕”為專題,推出“老戰士系列訪談”“老方說黨史”“洪家大院說黨史”等欄目,讓更多的紅色故事走近群眾身邊、走進千家萬戶,受到普遍歡迎。用好樂平界首紅十軍紀念地等紅色資源,通過“古戲台講壇”把“舞台、講台、戲台”有機結合起來,生動鮮活地講好黨的故事。
三是積極開展紅色活動。注重以紅色文化為引領,以紅色精神育新人,策劃開展“唱支山歌給黨聽”群眾歌詠活動、“百年精神、輝煌國韻——景德鎮市陶瓷藝術作品展”等一系列有特色、有影響的傳承紅色基因活動。
人民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景德鎮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如何通過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進一步深化廣大黨員干部對黨的性質宗旨的認識?
劉鋒: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就是要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我們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動力,著力解決老百姓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注重解民憂,著力破解民生難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針對老百姓反映強烈的“行路難”問題,新改擴建城市道路66條、打通斷頭路26條﹔針對“停車難”問題,創造性實施主次干道錯時停車,新增機動車停車泊位3.4萬個,非機動車停車泊位14.5萬米﹔針對“大班額”問題,新建20多所學校,增加學位4.5萬個,其中中心城區增加學位3萬個﹔針對“買菜難”問題,新建改建一批農貿市場,標准化農貿市場達70%。
二是注重惠民生,持續優化生態環境。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大力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以“一江三河六山”為重點,大力實施景德鎮水利樞紐、三寶水系治理、老南河改造等生態提升工程。著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7%以上,全市水質優良率10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全省第一,成功創建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三是注重暖民心,不斷提升保障水平。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加快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在過去兩年實施6.1萬戶老舊小區改造的基礎上,今年又繼續推進1.7萬戶的改造任務,進一步改善群眾的居住條件。連續19次提高社會救助水平,城鄉低保、特困供養標准保持兩位數增長,兜底保障水平全省第二。加快推進養老服務建設,263個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投入使用,順利通過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驗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