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課堂開進田間地頭

“雖然咱們去年受了災,但有黨的好政策,日子眼見著又好起來了!”日前,廬江縣廬城鎮一農戶家裡,來自安徽農業大學的大學生們和村民圍坐在一起,拉家常、講黨史,其樂融融。
這是安徽農業大學研究生黨史宣講團正在開展的“走基層、講黨史”活動,正在宣講的是宣講團團長張子偉。張子偉團員們在備課上下足了功夫。“這和在學校宣講不一樣,得考慮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和接受習慣,如果我們還是按部就班地講,恐怕老百姓不喜歡聽。”張子偉說。最后,他們決定用地方方言跟老鄉拉家常的方式來宣講,把當地的黨史故事串進日常生活,然后再宣講到社區學校和田間地頭。
據統計,今年暑假,安徽農業大學一共組建了159支團隊,1400余名大學生深入全國149個市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大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他們把田間地頭當做實踐大課堂,當做踐行黨史學習教育的大舞台,在服務鄉村振興中砥礪夢想。從廬江縣廬城鎮,到金寨縣大灣村,從懷寧縣雷埠鄉,到潛山市官庄鎮……7月以來,該校實踐團隊的“紅色講解員”們,行程數萬公裡,面向基層群眾、青少年兒童,累計開展近百場接地氣、有感情、帶溫度的“黨史微宣講”。
團隊成員們不僅把黨的故事送下去,更把黨的溫暖傳遞下去。“我們開展黨史宣講的同時,還對當地村庄裡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狀況進行了調研,按照五點採樣法對土壤進行採集、標記。為了提升當地村民環保意識,團隊成員還在鄉村張貼防治土壤污染系列海報,並發放環保袋、開展環保宣傳,身體力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該校資源與環境學院實踐團隊成員小程介紹說。他們剛剛結束了在懷寧縣獨秀山開展的實踐活動。“這次實踐大部分都是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通過這次‘三下鄉’,我明白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那就是多深入基層,多向實踐學習,多讀‘無字之書’。”小程告訴記者。
光譜技術助茶農致富、藍莓產業引經濟發展、生態補償促山水相濟……一支支實踐隊伍帶著各自的專業特長奔赴田間地頭,在與農民的宣講交流中,在對農業的深入認知中,一邊播撒“紅色種子”,一邊收獲“綠色希望”。(本報記者 陳婉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