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合一 寫下“學史力行”的生動注腳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伴隨著雄壯的國歌聲,100面五星紅旗在內蒙古8000裡邊防線冉冉升起。
一個庄嚴的時刻,一次精神的洗禮。近日,在內蒙古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開展的“永遠跟黨走·同升一面旗”黨史學習教育主題活動中,百面紅旗同飄揚、百場誓言錚錚響,6000余名移民管理警察、護邊員和各族群眾齊聲禮贊黨的豐功偉績。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內蒙古邊檢總站高站位謀劃、精心創設活動載體,深挖紅色資源“富礦”,著力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往心裡走、往實裡走、往根源走、往深處走、往全面走,帶動廣大民警學史力行、知行合一,在祖國北疆8000裡邊防線書寫新時代的篇章。
高點站位 黨史學習教育“動”起來
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部署會上,邊檢總站向全體黨員民警發出了“最強動員令”: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牢記初心使命、聚力攻堅推動事業發展的關鍵之舉,大家必須聞令即動,增強信心動力、使命意識,努力創造屬於第一代移民管理警察的輝煌業績。
邊檢總站制定出台“黨史學習教育十項制度”,並結合“每周半天”學習制度建起“專家講壇”,邀請多地黨校專家、教授開展黨史學習專題講座,組織民警參觀中共六大展覽館、烏蘭夫故居、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和五一會址,在學思踐悟中追尋紅色足跡、堅定紅色信仰、傳承紅色基因,確保“規定動作”全落實,“自選動作”有特色。
“我們要學習革命前輩頑強如石、堅韌如絲的革命信念,把理論上的清醒化為政治上的堅定與行動上的堅決。”邊檢總站黨委書記、總站長劉同香在“人人學 人人講”黨史學習主題黨日活動中,結合自身成長閱歷與民警分享黨史學習感悟。
“頭雁效應”激發“群雁活力”。滿洲裡邊檢站、錫林郭勒邊境管理支隊等11個站級單位黨委書記為本單位民警講黨課、話黨史,營造了一級學給一級看,一級做給一級看,自上而下、由點觸面,上行下效、上下同頻的學習氛圍。
挖掘紅色資源 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
“冒著生命危險這麼做值得嗎?”“值得!這是我的使命,是我畢生都要為之付出的事業!”滿洲裡國門黨建學院的舞台上,話劇《風雪邊境線》再現了滿洲裡地下交通員護送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和革命先驅出境參加中共六大的場景。
“鮮活的故事令人深受觸動,更加深了我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新穎的黨史學習方式,給邊檢總站黨史學習教育培訓班學員留下深刻印象。
國門、界碑、中共六大展覽館、紅色秘密交通線……內蒙古邊境地區紅色資源富集,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天然課堂”。邊檢總站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優勢,精心打造滿洲裡國門黨建學院、“艱苦奮斗”“忠誠奉獻”教育基地,設計了實踐教學、影視話劇賞析等民警喜聞樂見的教學課程,通過“紅歌我來唱”“我與國門的故事”等特色互動式教育活動,使參與其中的黨員民警在潛移默化中知黨史、感黨恩、立遠志。
“線上+移動” 黨史學習教育“熱”起來
為了讓廣大民警能夠隨時隨地聽黨課、學黨史,邊檢總站還把黨史學習教育搬到了“雲端”。在局域網開通“黨史上的今天”“百年黨史天天讀”學習專欄,依托微信公眾號開通“民警說黨史——紅色印記·黨史上的今天”欄目,各級廣泛發動民警走上講台、走進網絡講述黨史故事,開設“黨史小課堂”“每周微課堂”,實現了黨員個體“雲端”學、基層支部套餐學、主題黨日現場學,力促學習教育由被動灌輸向主動思悟轉變,使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成為廣大民警的行動自覺。
結合民警勤務工作特點,邊檢總站打造了“黨史教育移動課堂”,打破時間、空間局限,將黨史學習教育搬到了執勤途中、執勤現場、手機客戶端等,創新推出“三五人小研討” “黨小組小測試”等互動學習模式,利用學習強國APP、網上黨校、微信小程序等搭建起“指尖端”知識競答平台,使黨史學習教育由集中式的堂課教育延伸到民警工作、生活、執勤的全過程、全時段。在有效的碎片時間裡,黨員民警作為授課人,精心准備、娓娓道來﹔或作為傾聽者,聚精會神、學有成效。
知行合一 黨史學習教育“實”起來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邊檢總站扎實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將黨史學習成效轉化為為人民辦實事、謀福祉的精神動力。
阿爾山邊境派出所民警在11級大風、沙塵、暴雪交加的天氣中連續奮戰2小時,成功解救71歲被困老人,被網友親切稱為最“土”民警﹔滿洲裡邊檢站推出公路口岸“甩挂作業模式”,助力“中歐班列”和進出口貨物快速通關﹔甘其毛都邊檢站出台6項管控服務便民利民措施,優化口岸營商環境﹔錫林郭勒邊境管理支隊輾轉山西、河北、內蒙古3省區12個地市,歷時6個月,行程10萬余公裡,成功偵破特大跨省系列團伙盜竊案,為群眾追回損失60萬元,有力維護了邊境安全……
8000裡邊防線上,一場場生動的“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在蓬勃開展,一件件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急難愁盼”問題得以解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由群眾來檢驗“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成果,寫下了“學史力行”的生動注腳。(本報記者 安寅東 通訊員 楊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