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在“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實現平凡的偉大

——雷鋒精神述評

2021年08月17日08:2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雨夜送大娘”“工地搬磚頭”“縫補舊襪子”……雷鋒很平凡,一件件不起眼的身邊小事,一次次播撒溫暖的平凡善舉,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轟轟烈烈,但他的故事卻給人以力量,在每個人心中樹立起一個觸手可及的精神坐標。

一位隻有22年短暫生命的普通共產黨員,用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雷鋒精神凝練了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積澱著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在“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實現平凡的偉大。

雷鋒雖已離我們遠去,但他身上那種“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向善”的價值追求,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雷鋒精神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情感,呼應著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中華民族的道德豐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雷鋒是一個時代的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恆的。”“我們既要學習雷鋒的精神,也要學習雷鋒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為具體行動,體現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信念的能量

“雷鋒呵,你雖然不是,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戰斗沖鋒,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你卻是真正的勇士呵——雷鋒——你是一個平凡的,但卻偉大的——永不生鏽的螺絲釘!”

“人呵,應該這樣生!路呵,應該這樣行!”

詩人賀敬之在《雷鋒之歌》中寫下激情澎湃的語句。

雷鋒,普普通通的一名戰士。為何多年來被人稱頌?

他說:“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

他說:“當祖國和人民處在最危急的關頭,我就挺身而出,不怕犧牲,生為人民生,死為人民死。”

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生命的意義何在?面對這些問題,雷鋒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寫在雷鋒日記中的文字正是他的追尋,也是他的回答。

“我就是長著一個心眼,一心向著黨,向著社會主義,向著共產主義。”雷鋒在日記中深情地表達對共產主義的忠誠信仰。

信念的能量就是精神的信仰,超越年齡,跨越萬水千山。“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隻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1960年1月18日,雷鋒將這首刊登在報紙上的詩節錄於自己的日記中——詩中有雷鋒對自己身世的感慨,更有他對中國共產黨的深情。

遼寧省撫順市學雷鋒典型聯合會秘書長褚士奇介紹,《把一切獻給黨》是雷鋒最愛閱讀的一本書籍。雷鋒留下的177篇日記當中,有一半的內容都和對黨的感恩、聽黨的話,把一切獻給黨有關。

1960年11月8日,參軍不滿一年的雷鋒就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一生中最崇高的理想。運輸連指導員高士祥在入黨介紹人一欄裡鄭重地寫下:雷鋒同志牢記我黨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愛憎分明,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我自願介紹雷鋒入黨。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郭明義、王繼才、鐘揚、羅陽、廖俊波、李保國、黃文秀……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段段蕩氣回腸的故事,他們身上所展現出的崇高的境界、精神的超拔、信仰的篤定,有著穿越時空的力量,散發著恆久魅力。

中國共產黨走過了波瀾壯闊的百年奮斗歷程,初心和夢想歷久彌堅。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要把“小我”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大我”,自覺為國家盡責,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大愛的胸懷

歲月變遷,雷鋒“人民的勤務員”“永不生鏽的螺絲釘”的稱謂深深植根於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

他幫助戰友洗衣服、縫被褥﹔他輔導孩子們做功課,帶領孩子們創建“三件寶”:節約箱、儲蓄箱和針線包﹔他出差一千裡,留下“好事做了一火車”的佳話。

撫順市望花區和平人民公社成立,雷鋒捐款100元。遼寧省遼陽市遭受洪災,雷鋒捐款100元。河南省的干溝小學教師寫信向雷鋒求助,雷鋒捐款100元……他把幫助別人看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把自己有限地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

雷鋒,美好的代名詞,助人為樂、舍己為人的精神載體。細微之中有大愛,平凡之處有崇高。從一樁樁小事中,人們感受到他發自心底的關愛、純淨、堅定。今天,人們還可以從雷鋒的話語中體悟那份深情,綿延持久,給人溫暖、給人力量。

雷鋒式學校、雷鋒式班級、雷鋒式班組、雷鋒式集體、雷鋒式個人……一位普通的解放軍戰士,以他平實、質朴的行為方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半個多世紀以來,學雷鋒活動持續發展,影響著億萬中國人的心靈世界。

安徽好人、河南好人、陝西好人,滄州好人、惠州好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敬業奉獻,“中國好人”續寫當代雷鋒故事。“最美媽媽”“最美少年”“最美戰士”“最美警察”“最美教師”……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這些“最美”代表彰顯著大愛的胸懷。

血脈相連,守望相助。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武漢快遞員汪勇、保定青年魏飛、大連志願者那君等,千千萬萬的志願者默默奉獻﹔在抗洪救災中,人們總能看到志願者忙碌的身影。“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凡人善舉,在幫助他人中獲得快樂,在溫暖他人中享受溫暖。他們傳遞大愛,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用愛心和奉獻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平凡力量,溫暖你我﹔涓涓細流,匯成江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當有人需要幫助時,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

忘我的精神

遼寧撫順,雷鋒之城。1962年8月15日,雷鋒在撫順因公殉職,生命定格在了22歲。送葬當日,近十萬人自發走上街頭,送雷鋒最后一程。

雷鋒生前曾帶領望花區建設街小學(現雷鋒小學)的同學,以課外活動小組的形式為社會、為群眾做好事。雷鋒犧牲10天后,這一課外活動小組正式改名為學雷鋒小組,這是全國第一個學雷鋒小組。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刊登毛澤東同志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全國掀起了學習雷鋒先進事跡的熱潮。雷鋒精神,成為新中國社會風尚的一個標志。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忘我勞動是雷鋒的工作態度——在多個行業、多種崗位,他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忘我地、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之中。

雷鋒不僅是一個響亮的名字,更是一面不倒的旗幟、一種永恆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傳承。1960年1月,在遼陽火車站,余新元把雷鋒送上軍列參軍入伍。1977年1月,時任鞍山軍分區副政委的余新元又把郭明義送上了運兵的專列。

歷史的巧合是精神傳承帶來的必然。郭明義不遺余力地學習雷鋒,再一次感動了無數人:無償獻血、捐獻造血干細胞、報名捐獻遺體(器官),發起成立紅十字志願者服務隊、紅十字志願者急救隊……

學習雷鋒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千萬個“雷鋒”在成長,千萬個“雷鋒”在中華大地涌現。在撫順市雷鋒紀念館,有一面展牆呈現了各地學雷鋒先進集體:“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雷鋒派出所、“鼓浪嶼好八連”、北京大學愛心社、河南省鄧州“編外雷鋒團”……現實生活中,人們更是知曉了許許多多以雷鋒為榜樣、續寫當代雷鋒傳奇的普通人:郭明義、庄仕華、孫茂芳,正是他們,樹立了我們時代的精神高度,使雷鋒精神生生不息,傳之久遠。

忘我、朴實,奉獻是雷鋒精神的直觀體現,人們一遍遍傳頌著他們的故事。無論是紀念日,還是雷鋒歌曲、雷鋒的電影、與之相關的書籍,雷鋒走入人們心間,雷鋒精神烙在人們心底,激勵人們攻堅克難、干事創業、奮發有為。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我們需要大力弘揚雷鋒“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螺絲釘精神”,忘我工作、無私奉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品格和擔當,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進取的銳氣

1949年8月,雷鋒的家鄉——湖南望城解放。雷鋒和鄉親們一起迎來新的生活。

“我響應黨的號召,決定留在農村廣闊天地裡,去當新式農民……決心做個好農民,駕起拖拉機耕耘祖國大地﹔將來,如果祖國需要,我就去做個好工人建設祖國﹔將來,如果祖國需要,我就去參軍做個好戰士,拿起槍用生命和鮮血保衛祖國,做人類英雄。”1956年夏天,當時還叫雷正興的少年雷鋒在一次發言中這樣說道。

這段豪言壯語,也與他的人生軌跡高度吻合。當農民,他成為全縣唯一的拖拉機手﹔當工人,他成為勞動模范﹔當軍人,他成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

農民雷鋒、工人雷鋒、戰士雷鋒,“黨的號召”和“祖國需要”是他每一步人生選擇的出發點。沖鋒在前,永不退卻是他工作的動力。

16歲的雷鋒,就把個人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一直到他22歲殉職為止,雷鋒的三個理想全都實現。非但如此,他還在22年的短暫生命中創造出非凡的成績,成為全國人民敬仰的楷模,成為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爭相學習的榜樣。探究原因,在雷鋒銳意進取的故事中不難找到答案。

雷鋒,有著“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也有著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

“我願做高山岩石之鬆,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願在暴風雨中——艱苦的斗爭中鍛煉自己,不願在平平靜靜的日子裡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是雷鋒送給自己的勉勵,是他非凡人生的寫照,更是他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精神的縮影。

雷鋒說:“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鑽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於擠,善於鑽。”針對運輸連缺少教練車的現狀,雷鋒帶領全班戰士總結規律,改進車輛性能和操作方法,創新性地制作了模擬駕駛台,使大家進一步熟悉了汽車構造和油耗保養方面的知識,帶動了全班戰士汽車駕駛水平提高。

在軍營生活的兩年多的時光裡,雷鋒榮獲二等功12次、三等功2次,團、營嘉獎多次,還當選為撫順市人大代表。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2013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雷鋒、郭明義、羅陽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

這精神在艱難的時刻閃亮,溫暖如火。抗疫一線,無數“戰疫雷鋒”不計個人得失、逆行而上。無論是千裡馳援的醫務人員,還是堅守一線的社區工作者,抑或是守衛哨卡的公安民警,他們用實際行動,為新時代雷鋒精神寫下生動注腳。

這精神在歷史長河中長明,照亮征程。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准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這背后是多少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群眾的吃苦耐勞、百折不撓、傾力奉獻。

非奮斗不足以成其事,無精神不足以發其新。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一幅宏偉壯麗的新時代畫卷徐徐鋪展開來。我們要在實踐中發揚和踐行雷鋒精神,匯聚信念的力量、厚植大愛的情懷、傳承忘我的精神、激蕩進取的銳氣,讓雷鋒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升華,煥發出更加強大的能量。

(本報記者 靳曉燕 劉勇 任爽)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