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周氏兄弟與國民黨高官家庭決裂引出的革命佳話

廣西奔流社:進步青少年覺醒的沃土

2021年08月26日08:1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在廣西南寧,88歲的周民霖不僅精神矍鑠,還能經常去游泳。和他同城相距半小時車程的哥哥周民震身子骨也依然硬朗。離休前,哥哥周民震曾擔任廣西文化廳廳長、全國政協委員,弟弟周民霖也曾擔任廣西總工會主席。

  安享晚年的兄弟倆都很滿足目前的生活狀態,因為,這正是他們年輕時和一大批進步青年所追尋的幸福生活的樣子。

  兩位老人年少時就積極進取,為了跟隨共產黨的腳步謀求幸福之道,不惜與在國民黨擔任高官的父親決裂。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周民震老人家裡,跟隨兩位老人的記憶,一起回顧他們這大半生的崢嶸歲月。

  啟蒙:紅色搖籃孕育進步思想

  1946年考入廣西柳州龍城中學時,周民震不滿14歲,周民霖才12歲,高小都還未畢業。

  這是一所成立於1935年的私立學校,創始人高天驥的父親高成忠,是當年響當當的桂系軍官。

  輾轉香港、上海等地求學的高天驥畢業回到柳州,看到當地教育事業奄奄一息,“中華民族子孫后代不能沒有文化,官家不辦,老百姓辦!”高天驥拒絕了父親想讓他當官從政的建議,選擇走“教育救國”的艱難道路。

  高天驥改革教學,提倡民主辦校,允許各種進步思潮的討論,公開演出抗日話劇《塞上風雲》《魔窟》等,同時還支持和資助陶奈夫等三位同學秘密奔赴延安參加革命。高天驥還當選了柳州文化界抗日救亡協會理事長。

  解放戰爭時期,高天驥思想更加傾向革命,靠攏共產黨,聘任了一大批中共地下黨員和進步人士擔任教師。他公然拒絕國民黨和三青團在學校活動。在白色恐怖下,高天驥硬是把龍城中學辦成了紅色搖籃。

  在這裡,一大批進步之士帶領學生在知識中尋求救國之路。富家子弟周民震和周民霖,也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當時,龍城中學是柳州地下黨的重要據點,在龍中教書的地下黨員前后有30多人。地下黨柳州特支就設在龍中,陳光是書記,梁華新和侯信是委員,他們以龍城中學教師身份為掩護,領導柳州全市的地下黨革命斗爭。

  在龍城中學,周民震和周民霖同班同桌同鋪,最早的班主任就是陳光,他經常教導大家要多讀書、讀活書,“了解中國社會,探索拯救中國社會的方法”。

  當時陳光、梁華新、羅杰林、沈章平等教師在課堂上講巴黎公社起義,十月革命烽火,“二七”大罷工和 “上海五卅”慘案的始末……學生們聽得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14歲的周民震和12歲的周民霖,也有著這個年紀男生慣有的頑皮,爬窗越牆、下塘上樹、打斗摔跤、用彈弓打鳥……但考試成績出色,各科皆優。

  后來,陳光離開龍城中學時在周民震的紀念冊上寫下:“你聰明,你活潑,要好好學習上進,將來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陳光在周民霖的紀念冊上寫,“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這幾句臨別贈言,對周民震、周民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到了初二,周民震、周民霖都忽然像變成了另一個人,窩在教室埋頭看書。

  當時,學校圖書館趁國共和談的短暫時間,從香港、上海購買了許名中外著名文學書籍。在這些進步書籍吸取政治和文學營養,周民震、周民霖和一些同學從此在心中埋下了紅色的種子。

  “是文學把我迷住了,我像走進了一個新奇的世界。”緊緊抓住周民震那顆動蕩之心的,還有他后來的班主任丘行老師。“他常在課外時間給我們朗誦小說,如《第四十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片段,還有中國的抗日故事”。

  課余時間,周民震、周民霖和班裡幾個“書迷”總是暗暗比賽看誰讀的課外書多。周民震自己兩個學期裡讀了20多部長篇小說。他倆形容自己“像個貪婪的猴子來到一棵結滿鮮桃的樹下,吃得雙腮鼓起、肚子凸起,手上還抱著一堆”。

  行動:創辦“奔流社”凝聚革命力量

  書看多了,周民震、周民霖的作文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丘行每周都會朗讀學生中寫得好的作文並加以點評,兄弟倆和幾個愛讀書的學生,其作文常常被老師點評。

  他們發覺,正義、人道、革命的思想情感潛移默化地滲入自己心靈,影響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於是,周民震便與陶溢、李應宏、賴瑞明醞釀成立以研讀和宣傳革命的進步文學為宗旨的奔流社,丘行鼓勵擴大奔流社組織,以愛好文學為口號發展了數十名學生參加。

  1947年10月19日魯迅1周年忌日那天,奔流社正式成立。

  15歲的周民震被選為社長,參加的社員有潘瑞才、葉肇盈、賴瑞明、周民霖、明樂、劉明文、陳盛德、刁蘊冰、陶溢、陶渲、覃裕然、蘇鑒、賀致華、陳麗貞等。

  這群進步少年聚在一起,寫小說、散文、詩歌,出版刊物《奔向太陽》,抨擊當局的反動腐敗,揭露社會黑暗,向往解放區的新生活,引起全校師生的關注和贊賞。后來,他們還出版了油印本、石印本,社員們是寫稿的主力,由劉明文負責主編,在學校廣為傳播,逐漸影響到校外。

  這一時期,周民震在《奔向太陽》發表了一篇小說《清明祭》,影響較大,一個持反動觀點的高年級學生把他逼在牆角。

  “你吃了豹子膽? 敢公然寫小說罵國民政府?”

  “那是事實,我回農村家鄉親眼見到的。”

  那位同學猛推了周民震一把說:“以后再寫不但要收拾你,還要把你老子抓進監牢。”

  面對這樣的威脅,周民震笑了笑:“誰敢?知道我老子是什麼人?”

  “大不了是個小老板。”對方“哼”了一聲說。

  周民震毫不示弱,指著他的鼻子說:“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議周公謀。”

  這讓對方瞪大雙眼,說不出話來,悻悻然溜走了。

  這一場景,周民震至今記憶猶新。在他后來寫的相關回憶文章中,也有描述。

  那段時間,周民震這位社長,組織大家以奔流社名義召開文學講座、小說研討會和讀書報告比賽等,活動辦得有聲有色。影響大了,就驚動了反動當局,派了柳州市的中統特務徐來,專程到學校找到周民震斥問。

  周民震回答:“我們只是愛好文學而已。”

  徐來說:“那好呀!張恨水、林語堂、梁實秋,還有胡適,都是大文學家,向他們學習嘛”。

  年紀雖小,但膽子卻不小的周民震語氣強硬:“向誰學用不著你教,你不是專門抓共產黨嗎?可惜我們不是,也不夠格,我們只是初中學生。”

  轉折:“名亡實存”加入“愛青會”

  這樣的時光是短暫的,不久之后,奔流社及刊物《奔向太陽》被國民黨有關當局明令取締。

  周民震等人本打算組織同學去柳州專署抗議,被丘行勸退:“抗議授人以柄,暫可不必。”

  有年輕氣盛的同學不聽,“‘奔流’著的大江大河能被阻斷嗎?”面對大家一腔熱血,丘行說:“我不是教過你們‘名存實亡’嗎? 現在我們把它倒過來‘名亡實存’不好嗎?”

  於是,“奔流社”改稱“讀書會”,轉入地下。刊物《奔向太陽》停辦,取而代之的則是每周組織壁報比賽和單篇活頁文選傳播。

  奔流社轉入地下,柳州黨的城工委從此把它當作黨的外圍組織來操作,大部分社員被引導加入了地下秘密組織——“廣西愛國民主青年會”(簡稱“愛青會”)。

  1948年7月1日,周民震參加了愛青會,成為黨的地下工作成員。同年10月,周民霖也加入了愛青會。

  周民震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當時秘密宣誓的誓詞中有“在黨領導下,為積極從事旨在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的秘密革命工作而獻身”。

  1948年春,黨指示地下奔流社成員積極競選學生自治會,周民震還被推選為龍中學生自治會主席,周民霖當選學治會學習部長。當年秋天,兄弟倆還以初中第五學期的學歷,跳級參加柳州全市中考,兩人都以優異成績被龍城中學高中部破格錄取,成了高中一年級學生。

  1949年元月,周民震由地下黨員老師丘行介紹,經中共柳州城工委批准,參加中國共產黨。當時未滿17歲,成為一名不到年齡的特殊黨員。

  1949年3月,年僅15歲的周民霖也被批准加入了共產黨,成了柳州市年齡最小的布爾什維克。奔流社大部分社員都陸續參加了愛青會,而后加入了共產黨。

  高潮:反將一軍發動“尋師運動”

  1949年5月,周民震以及劉文明、周民霖等學治會領導人帶領全校學生,發起了轟轟烈烈的“尋師運動”。

  那年5月14日,柳州地下黨在全市大規模散發傳單,其中就有“警告柳州特務書”,公布了16名罪惡較大的特務名單。

  反動當局為了報復,計劃5月20日在龍城中學逮捕丘行、方宏譽、毛恣觀、羅杰林、唐美真等5名進步教師。柳州地下黨從內線獲取到情報后,決定5名地下黨員教師19日晚9點在地下黨員護送下撤離柳州。

  第二天,周民震、周民霖根據地下黨指示,以學生自治會名義組織龍中尋師委員會,發起尋找失蹤老師的“尋師運動”,以揭露並打擊敵人迫害的囂張氣焰。

  “尋師運動”在社會上造成很大影響,周民震帶領進步青年組織眾多學生上街宣傳老師失蹤事件,張貼“尋師廣告”,還派劉明文、周民霖等同學到偽柳州警備司令部、偽柳江縣政府等遞送“尋師呼吁書”,要求當局“還我老師,我們要讀書”。

  他們還在當時的《廣西日報》上登載大幅“尋師廣告”,召開記者會,轟動一時,將反動當局迫害進步教師的丑惡面目公布於世,得到了廣西社會各界和各個學校的熱烈響應和積極支持。

  當時柳州的特務組織派系很多,他們互相猜疑,都以為有人為了邀功先下了手,結果,反動當局不但沒有抓到老師,反而被共產黨打了一記悶掍,產生了內斗。

  顯然,他們不會善罷甘休。1949年9月,偽廣西省政府公然下令解散龍城中學。地下黨立即把一大批進步教師和學生轉移到農村游擊隊和其他城市做地下工作。周民震和周民霖也轉移到柳北人民解放總隊開展武裝斗爭。

  選擇:早做好了和家庭決裂的准備

  周民震和周民霖兩兄弟,從書本中受到啟發,學生時代主動選擇走上革命的道路。這和父親所期待的以及為他們鋪就的人生之路截然不同。

  也正是因為家庭背景的原因,他們從一開始就做好了思想准備,“父母親如果不投奔革命,不棄暗投明,隻有一條路,斷絕關系,跟父母親決裂。”從接受革命思想以后,兄弟倆就做好了總有一天要跟家庭決裂的准備。

  1949年,周民震、周民霖的父親在香港訂好了房子,要求全家搬過去。當時他們參加革命的大哥早已與家裡斷了聯系,二哥三哥都是大四學生。父親承諾即將大學畢業的兩個兒子可以到美國留學,周民震、周民霖也可以到香港最好的學校繼續讀中學。

  “不是不想讀書。”兄弟倆坦言,受科學救國思想的影響,才上高一的他們其實也想多讀書,但是,當時時代正處在大變革之中,黨的目標就是“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在這個大目標下,兄弟倆心中熊熊燃燒著一團革命的火焰:“要為新中國的誕生作最后的戰斗,哪怕是以付出年輕的生命為代價!”所以最終隻有父母和大姐一家去了香港。

  “這是一個很大的決心,就是要跟家庭決裂,永遠跟著共產黨走,共產黨叫我們干什麼我們就干什麼。”周民震說,就是要做到入黨誓詞中“服從黨的利益,要終身為共產主義奮斗”。

  不僅如此,解放后,周民霖與他三哥還把自己家裡的所有財產都交給了當地農會。“我們在農村家鄉有田地和房屋,在柳州也有一棟樓房,還有不少古董文物、很多家具,一些金銀首飾,當時我三哥在柳州龍城中學當教導主任,我動員他統統把這些交給了農會,獲得了家鄉農會寫信表揚,這在當時是一種殊榮。”周民霖說。土改結束,周民霖因階級立場堅定,工作成績優異,在融安縣立了三等功,獲廣西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廣西土地改革獎章”。

  在人生的關鍵時期,選擇這樣的道路,周民震認為,這與身邊作為地下黨員的老師們的引領和他們長期從書本上獲取知識的影響有很大關系,實踐鍛煉也很重要。“腥風血雨的地下斗爭,彈雨硝煙的游擊戰爭,都是血與火的洗禮!”

  解放后,17歲的周民震當上了解放軍政治指導員,參加了廣西剿匪戰斗,后來又參加抗美援朝。回國后,在黨的培養教育下,從事文學創作,寫了13個電影劇本,被拍為電影,其中大部分獲獎。他曾被選為十二大黨代會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編劇終身成就獎。

  周民霖也深刻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恩情。解放以后,周民霖16歲當鄉長,后調到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廣西省委,任組織科長,副縣級待遇,那一年,他21歲。

  歷經滄桑歲月,如今,回憶一路風雨兼程的幾十年,周民震和周民霖覺得,雖然也受過委屈,但周家幾兄弟都過得很好。大哥周一峰,大學時代就加入地下黨,與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議的父親作了決裂,新中國建立后任江蘇省常務副省長,二哥三哥后來都在大學當教授。周民震成為著名作家,又是廣西文化廳廳長,周民霖也曾先后擔任中共南寧市委副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總工會主席。

  “黨對我們的培養教育很重視,我們至今感覺到十幾歲時就堅定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選擇跟著共產黨走是正確的。”更讓周民震兄弟倆欣慰的是,后來,在香港的父親看到祖國日益強大,也回了大陸。“1964年,香港給了父親回鄉証,表明到了內地以后,覺得不滿意隨時可以再回香港。過了羅湖橋,父親就當眾撕了回鄉証,決心就在祖國住下了”。(記者 杜沂蒙 謝洋)

(責編:劉圓圓、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