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 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閃耀光芒

劉雅麗
2021年09月08日08:32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圖)

  精神解碼

  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從其全球戰略和冷戰思維出發,作出武裝干涉朝鮮內戰的決定,並派遣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公然干涉中國內政。10月初,美軍無視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並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鴨綠江畔,新中國的國家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危急關頭,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黨和政府以非凡氣魄和膽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領下進入朝鮮戰場。這是以正義之師行正義之舉。

  抗美援朝戰爭是在交戰雙方力量極其懸殊條件下進行的一場現代化戰爭。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軍民密切配合,連續進行五次戰役,創造了威武雄壯的戰爭偉業。

  抗美援朝戰爭中,優秀的中華兒女不畏犧牲,浴血奮戰,涌現出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鋼鐵意志。

  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

  精神尋訪

  探尋“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的密碼

  一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經久傳唱,歌頌著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戰場,同朝鮮軍民一道,浴血奮戰兩年零九個月,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戰爭中,英雄的志願軍奮不顧身、英勇頑強、舍生忘死,以鋼鐵般意志對抗鋼鐵,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光輝典范,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奏響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

  歲月長河奔騰不息,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永放光芒。建黨百年之際,記者走訪抗美援朝親歷者、英雄后人、理論研究人員等,回望歷史,探尋“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的密碼,感受信仰如磐、志堅如鋼的力量。

  英雄后人說英雄

  不久前,楊長林准備宣講父親楊連弟的事跡時,意外收到兒子楊軍發來的一段視頻──

  1953年,楊長林的祖父楊玉璞隨赴朝慰問團抵朝鮮后,和志願軍鐵道兵一師一團官兵對話:

  “我的兒子楊連弟在抗美援朝戰斗中犧牲了。我失去一個兒子……”

  “爸爸。”“爸爸!”“我們都是您兒子!”全體官兵自發起立,回應聲震天。

  盯著屏幕,楊長林眼角濕潤。那個一度“抗拒”他不顧身體奔波宣講的孩子,開始幫著搜集資料。

  傳承潛移默化,精神生生不息。

  楊長林是楊連弟烈士的長子。楊連弟,1919年出生於北辰區北倉村,195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受聘解放軍鐵道縱隊隨軍職工,1950年加入志願軍並赴朝鮮作戰。1952年在朝鮮搶修大橋時不幸犧牲,后被追記特等功,被追授“一級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烈士犧牲多年,烈士事跡仍廣為傳頌。在朝鮮戰場上,楊連弟和戰友共同構建起“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1951年1月,楊連弟所在連隊負責搶修沸流江大橋時,敵機頻頻轟炸,工程慢,人心急。楊連弟心細,發現敵機出沒規律,並由此提出“貓戲耗子”式修橋法:利用轟炸間隔作業,敵機快來時就順繩攀橋下躲避,敵機撤后立即復工。方法經採用,修橋任務提前完成。

  6月,搶修龍津江大橋時,工料緊缺。楊連弟藝高膽大,一人順半截懸空鋼軌爬上17米高橋墩,取回40多根枕木。

  7月,搶修清川江大橋時,不會游泳的楊連弟沖在前頭,被巨浪卷入江中。當戰友救起他時,發現他還攥著鉗子。問他為何不丟掉工具,楊連弟說“丟了還怎麼干活”。之后,他和戰友們成功利用前所未有的“鋼軌架浮橋”法,加速了大橋通車施工……

  這些事跡,楊長林多是聽他人說的、從史料中看的。楊連弟犧牲時,他才9歲,記憶最深的只是父親“最后的背影”。

  1952年春節前夕,楊連弟隨志願軍歸國代表團回國作報告。“他到家鄉,全家誰都不知道。小伙伴說‘你爸村裡講話呢’。我不信,跑去看,一看真是我爸。我鑽台上叫他,可他不理,還讓人把我拉下去。”惱怒的小長林,一路跑回家“告狀”。待長輩們聞訊趕到會場,楊連弟才愧疚解釋,“自己是向祖國人民匯報來了,並非回家探親。”

  部隊首長得知楊連弟“不近人情”后,令他在家歇一晚。

  當晚,妻子閻福珍問他戰場情況,楊連弟說:“村后不是有個水坑嗎?夏天,蜻蜓一團團地飛,敵機多得就跟蜻蜓似的。”

  “你不怕嗎?”

  “怕什麼,又不是我一個。”

  次日清晨,楊連弟歸隊,“他背身走了,頭都沒回。”楊長林當時不理解,恨他。直到長大后自己也應征入伍,懂了,“他走時為什麼不看我們一眼?老父駝了背,老媽媽白了頭,不忍看啊。他是顧國顧不了家。”

  沒有國哪有家!

  眼看敵人逼近家門,你不扛槍,我不扛槍,誰來保衛祖國,誰來保衛家?

  抗美援朝戰爭中,和楊連弟一樣不懼犧牲的志願軍將士,勇敢扛起保家衛國的重任,與敵人浴血奮戰,涌現出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

  國家逢難,為何英雄輩出?楊長林從父親的經歷中尋覓答案。

  楊連弟出生在一個十分窮苦的家庭,當過電工、架子工、鞋廠佣工、三輪車夫等。村裡蓋房綁腳手架,三四米長架杆需兩人扛三人豎,他一人能干。“他還上過私塾,練過功夫,手藝高,肯賣力,可還遭雇主打罵。”

  北倉地區解放后,楊家附近的空地成為解放軍的停車場。“解放軍紀律嚴明,說話和氣,常幫家裡挑水、掃院,還教父親開車。父親認定他們是‘自己人’。”楊長林說,“自己人”當然幫“自己人”,楊連弟把“小家”和“大家”聯系到了一起。1949年3月,當招收隨軍技術工人的布告一貼,楊連弟隨即報名並被錄用,8月即獲“登高英雄”稱號──修復隴海鐵路8號橋時,楊連弟機智勇敢攀上全國最高橋橋墩,創造登高奇跡。

  “英雄是怎樣煉成的?靠的是部隊團結友愛的‘大熔爐’‘大平台’,部隊受黨的領導,所以父親堅信黨是正確的黨。一門心思跟黨走,跟部隊走。”楊長林說,沒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像黨這樣,為了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懈奮斗。這就是為什麼國家有需要,黨一召喚,應者雲集、英雄輩出的原因。

  楊連弟犧牲后,他的3個子女相繼加入陸海空三軍報效國家。楊長林還為一女一兒分別取名“建”“軍”,並將他們也送進部隊。

  報國家風,代代相傳。

  愛國情今昔“聯播”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3月17日,津南區澤水園社區。劉建莉正在講黨課,當《我的祖國》播放時,一屋人熱淚盈眶。

  這首歌串起兩段視頻,一是電影《上甘嶺》片段,一是武漢火車站“快閃”。兩段視頻跨越時空,唱響“致敬英雄、告白祖國”同一主題。

  劉建莉是津南區委黨校理論研究室主任,這是她今年開展的“在音樂中重溫黨的光輝歷史”首講。

  抗美援朝是她備課的重要內容,可如何使得歷史與現實交相輝映?劉建莉暗自思忖。眼下新冠疫情尚未結束,一段抗疫經歷給了她靈感。

  去年,新冠疫情暴發之初,劉建莉主動請纓,投入到疫情防控中,“我在疫情防控集中隔離點干了72天,從2月4日一直到4月中旬。我是隔離點負責人、臨時黨支部書記。”72天,劉建莉和隊友感受到社會空前迸發的愛國熱情,見証了很多“顧大家難顧小家”的事例,“天津支援湖北醫療隊凱旋,到了隔離點,有孩子去迎接,不能近前,就舉字給媽媽看:媽媽,我想你……”

  劉建莉自己也是“顧大家”的一員。72天,她的心“牽扯成好幾瓣”,當時愛人在境外工作,女兒常一人在家。境外情形怎麼樣?孩子一人在家怕不怕?劉建莉何嘗不牽腸挂肚,但顧不了多想。她更多的是考慮怎麼為“戰友”鼓勁兒、為留觀人員提供高質量服務,“得更多考慮‘大家’,我想,這就是普通人的愛國情懷。”

  正是這段抗疫經歷,使這名黨校教師有了把抗美援朝與抗疫“聯講”的思路,“當祖國需要時,中華兒女挺身而出,不怕犧牲、英勇無畏,這就是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在現實的延續,一首《我的祖國》就能串起今昔。”

  課備好,聽眾買賬嗎?劉建莉心裡沒底。直到首講開講──

  一段視頻放映:在一次針對上甘嶺地區的戰斗中,黃繼光所在的營被敵人的火力點壓制。關鍵時刻,黃繼光堅決請戰,帶兩個戰士向敵人的火力點前進。途中,戰友一個犧牲,一個重傷,隻有他接近火力點。當彈藥用盡、火力點仍有機關槍掃射時,全身是傷的黃繼光一躍而起,用胸膛堵住了敵人槍口……伴隨著《上甘嶺》播放,電影插曲《我的祖國》響起,聽眾眼含熱淚,紛紛跟唱,“一條大河波浪寬……”

  一段記憶蘇醒:武漢火車站,身患“漸凍症”仍堅守抗疫一線的“人民英雄”張定宇唱響《我的祖國》,緊接著,火車站裡身著各色服裝的人們齊聲高歌……當這段“快閃”回放,視頻內外歌聲共振,“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上甘嶺戰役異常激烈,敵人狂轟濫炸,山頭都給削低兩米。有的坑道口被炸,戰士們出不來進不去,沒水喝。可好不容易拿到兩個蘋果,傳來傳去,誰也舍不得吃。”劉建莉選取的電影片段中,這些源於事實的故事感人肺腑,“敵人的裝備有壓倒性優勢,為什麼我們勝了?答案就是精神。”劉建莉說。從抗美援朝“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到抗擊新冠疫情“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聽眾強烈感受到,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從未更改半分。所以兩段視頻“聯播”,大家十分動情。

  “地下長城”裡的智慧

  從今年開講至今,劉建莉已講了近50場。在最近一場講座中,她遇到一位“不一樣”的老人。

  這堂在津南區光明樓社區的黨課,聽眾是40多位獲得“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的老黨員,盡管年齡都偏大,但當第二排的一位聽眾離場時,坐得靠外的聽眾紛紛起身相送,即便出入不便的也向他招手,囑咐“慢走”。

  “他是誰?”課下,聽社區黨委書記崔順鈴介紹,劉建莉才知道,老人叫張善齋,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

  “黨員活動,隻要接到通知,張爺爺從不推托、請假,即使腿腳不便,騎輛三輪車也要過來。”崔順鈴告訴記者,張善齋年輕時為保家衛國出生入死,如今仍事事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在黨員中威望極高。

  張善齋家離居委會並不遠,沒幾步就到了。

  光明樓是一個大社區,轄6個自然小區、3處平房,居民多、黨員多、房齡長,張善齋住一棟老樓的三樓。迎記者進屋,知曉來意,老人打開了話匣子。

  張善齋於1928年11月出生於山東日照,1947年10月參軍,194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當過通信員、班長、指導員、團副政委等,1982年在津離休。

  話題從行軍開始。

  “抗美援朝那會兒,我是步兵,1952年9月隨部隊過的鴨綠江。進入朝鮮前要先清點行裝,東西少,不夠用﹔多了,走不動。像我這體格,背了68斤,別人也差不多。”張善齋個兒不高、偏瘦,行軍要天天背著這些沉重裝備。

  行軍中,志願軍往往夜行曉宿,睡林海,蓋油布,行山路,喝雪水。朝目的地進發途中,當地已嚴寒逼人,遍地是雪,“雪沒過小腿,沾身上,身子熱,雪一化,褲子濕漉漉的。”張善齋說,怕褲子結冰凍傷腿,腿腳不能停,不能坐,原地站著跺跺腳就叫休息。即使這樣,凍傷也在所難免,“凍傷了不能馬上烤火,驟冷驟熱,傷病加劇。可太冷了,班上一名戰士偷偷烤了火,結果后來截了肢。”

  張善齋介紹,目的地是一個叫獨流峰(音)的地方,“我們進入一座山下的坑道,敵人就在對面山頭。”

  坑道是志願軍搭筑的“地下長城”。張善齋說,在陣地戰中,志願軍與裝備精良武器的敵人較量,如果按傳統軍事理論打仗難以取勝。有了坑道就不一樣,坑道能攻能防能生活,適應長期作戰。借助坑道,志願軍甚至能以少勝多。“在我們那個坑道,炸彈炸山上,下面聽,就不大點聲兒。”張善齋所在連隊的任務之一就是完善坑道,他們的工事充分顯示了志願軍的智慧,坑道設在山下頭,進口在山背面,主坑道與多條分支坑道相連,“進口附近有廚房,為了隱蔽自己,做飯冒出來的煙不讓它往上冒,通過煙道引,讓它低處散。”

  坑道是塊寶,但要說不好,張善齋提到一點:終日不見陽光,“不點火,裡面黑漆漆。我在裡頭待了5個月,白天隱蔽,晚上才輪流外出活動會兒。即使環境惡劣,但戰事不緊時,我們還開展文娛活動。周邊小仗不斷,我們就伴著炮火,唱歌、做游戲,還有‘廚藝比拼’。彈藥箱當案板,木棍當擀面杖,沒鮮菜,就打開罐頭包餃子,哪個班做得好,哪個班花樣多,哪個班獲勝……”張善齋認為,志願軍能吃苦、能想辦法,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甘願奉獻一切,大智大勇大無畏,所以對戰強敵不畏懼,敢打必勝。

  “戰爭早已結束,父親也已離開部隊多年,但每當觀看有關軍隊的紀錄片時,他都會庄嚴行軍禮。”張善齋的大女兒張家蓮說,父親言傳身教影響兒女,展現著共產黨人的本色,“他此前多次外出宣講紅色故事,引導青少年愛黨愛國。90多歲高齡,能自己做的絕不招呼他人,為的是讓兒女安心工作,多為國家作貢獻。”

  一名老兵,一本史書。

  一份初心,一生守護。

  同一片歷史天空下

  天津 抗美援朝運動轟轟烈烈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天津全市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

  為支援前線,各工廠、車間加班加點生產戰場所需物資。為保家衛國,一批批天津兒女奔赴朝鮮戰場,無數家庭支持親屬參軍參戰,“登高英雄”楊連弟血洒疆場。相聲演員常寶堃、曲藝弦師程樹棠在赴朝慰問中光榮犧牲。天津醫務工作者爭先恐后報名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赴朝救治傷員。志願醫療隊情緒高、技術高、團結好,曾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表揚。天津運輸線上的英雄兒女紛紛志願赴朝參加運輸工作,許多人在戰場立功。全市各界各階層以極大熱情開展多種形式的募捐。天津人民節衣縮食,捐獻各種戰場所需物資,支援抗美援朝前線。

  在開展抗美援朝運動的同時,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天津市從1950年10月開始,大張旗鼓地開展了鎮壓反革命運動,支持配合各項建設事業全面展開,社會秩序得到空前安定。

(責編:劉圓圓、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