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南泥灣:鮮花開滿川

2021年09月14日10:46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南泥灣:鮮花開滿川

近年來,一批批游客來到南泥灣,成為南泥灣精神的傳播者、見証者、傳承者。圖為黨徽廣場。

“上至旅長,下至馬夫,一律參加生產。”80年前,為了克服國民黨頑固派的經濟封鎖和嚴重的自然災害,英雄的八路軍120師359旅戰士,與天斗、與地斗,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在南泥灣掀起大生產熱潮,用镢頭將野草叢生、荊棘遍野、野獸出沒、荒無人煙的“爛泥灣”變成“稻田翻綠浪,窯洞滿山腰”的“陝北好江南”。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如今,這首扣人心弦的歌曲在綿延不斷的溝壑間傳唱,一代代南泥灣人主動接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接力棒,扛起新時代的老镢頭,成為南泥灣精神的傳播者、見証者、傳承者。

80載 永不磨滅的番號

8月的南泥灣,風光旖旎。驅車穿過稻香門迎面便是黨徽廣場。不遠處,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裡虫鳥鳴鳴,千畝稻田呈現出一派江南好風光……

“如今的好光景,都是359旅的戰士們一镢頭一镢頭刨來的……”不遠處一個農家小院裡,76歲的侯秀珍正叉著腰,倚著牆為來訪者講述南泥灣的故事。燕子不時在院裡飛過,窯洞外牆上“南泥灣精神代代相傳”幾個大字格外耀眼。

“1941年,在‘一把鋤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聲中,中央調359旅由華北前線回防,保衛邊區、保衛黨中央……”侯秀珍邊捶腿邊說,當年王震率359旅的戰士們肩挎鋼槍、手握镢頭,雄赳赳氣昂昂地橫跨了蘆葦蕩,硬是在荊棘中開出一條路進駐了南泥灣。侯秀珍的公公劉寶齋時任359旅719團9連副連長。

那時候的南泥灣,大片大片的梢林一眼都望不透。

“要在這裡種庄稼,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兒。”侯秀珍告訴記者,初來南泥灣戰士們摩拳擦掌、振臂高呼,既扛槍練兵,又揮鋤墾荒,任憑風雲多變幻,隻決心把荒山變成良田。

就這樣,一場改天換地的“戰斗”在這片黃土地上打響了,沉睡的南泥灣被359旅戰士們用镢頭“喚醒”了,359旅這個英雄的番號也響徹大江南北……

80載 勞動模范的旗幟始終高高飄揚

“毛澤東在窯洞下開墾了一塊地種蔬菜,朱德背起籮筐拾糞,任弼時在紡線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周恩來被評為紡線能手……”8月11日,在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講解員馬倩格告訴記者,在大生產運動中,黨中央領導人率先垂范,留下很多珍聞逸事。

有這樣一張老照片,讓人駐足。

照片中,一位年僅7歲的小女孩正全神貫注地用小手在紡車上捻毛線,一臉倔強。她是359旅4支隊供給處干部吳成恩的女兒吳萍。

“當時,很多成年人每天能紡二三兩。但小吳萍每天卻能紡到一兩多,是陝甘寧邊區最小的勞動英雄模范。”馬倩格告訴記者,小吳萍紡線的事跡讓大家很受鼓舞,開荒、紡線的勁頭兒更足了。

玉米堆滿場、牛滿山、羊滿圈……至1944年底,戰士們種植面積達26萬多畝,還辦起了肥皂廠、鐵匠鋪、紡織廠、被服廠等20多家小型工廠,成為全軍大生產運動的模范,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在黃土地上上演了“南泥灣奇跡”。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南泥灣精神都是我們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精神法寶。”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館長左鐵如是說。

1944年,南泥灣收獲糧食約3.7萬石,向陝甘寧邊區政府繳納公糧約1萬石。毛澤東主席說:“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跡,這是我們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

80載 南泥灣精神代代相傳

“這把老镢頭,是我老父親劉寶齋當年和359旅的戰士們用來開荒種地的,另一把老镢頭是我當年用來退耕還林用的。”8月11日,刮刮老镢頭上的土,侯秀珍驕傲地說,今年她帶領祖孫三代拿出全部積蓄在自家院子建立這個“展覽館”。

近百幅南泥灣大生產期間的老照片整齊排列,一個個359旅的革命文物靜靜“躺”在透明的展示櫃裡,4塊木板上工整地刻著“艱苦奮斗 自力更生 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16個大字……

“屋子這頭,就是我老父親的舊居,這孔窯洞可有歷史嘍,是當時359旅挖的!”掀開門帘,侯秀珍步履蹣跚地走進隔壁的“劉寶齋紅色家風館”。

與北京知青打壩、給干部群眾講紅色故事……一張張挂滿牆的老照片訴說著劉寶齋老人不平凡的一生。

“我老父親16歲參加革命,1937年跟隨紅軍長征到達陝北,1941年來到南泥灣后就再沒離開。”望著牆上這些熟悉的老照片,侯秀珍瞇著眼睛回憶說:“老父親說,他看到了全國解放,看到了天安門前升起的五星紅旗,但他的戰友們沒等到這天。和戰友們相比,他已經很滿足了,所以他要繼續堅守在南泥灣,守住大家開墾的這片土地。”

為了這份承諾,1944年359旅離開南泥灣南下時,劉寶齋成為留守部隊的一員,繼續從事農業勞動、發展經濟支持延安的后勤保障。

1999年,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延安全面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作為村干部的侯秀珍主動扛起老镢頭,帶領群眾在三台庄等村栽樹,她的吃苦耐勞大家都看在眼裡,親切地喊她“鐵姑娘”。

“老一輩人為了解決溫飽開荒,新一代人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栽樹。”在侯秀珍看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幾年下來,她的镢頭跟公公的镢頭一樣,也被磨掉了一大截。

“老姨總說,沒有那些革命前輩流血洒汗,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作為基層干部,我們要努力把老百姓所急所想所盼的事情辦好,不能忘記共產黨人的初心。”隻要有空,麻洞川鎮副鎮長蘇婷就會來看看侯秀珍,她也是南泥灣359旅志願者宣講隊的隊員。

艱苦奮斗八十載,留得鮮花正滿川。

如今,南泥灣這個響亮的名字,已成為一段不老的傳奇。一個個新時代的“墾荒人”再次扛起手中的“镢頭”,讓南泥灣精神代代相傳……(本報記者 李旭佳文/圖)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