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2021年09月15日10:30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在位於渭南市華州區高塘鎮的西北工農革命軍司令部舊址內,有一幅蘊含著我們黨“精神密碼”的磚鋪標語——同志們趕快踏著先烈的鮮血前進啊!!!

這並不是一幅普通的標語,它見証了轟轟烈烈的渭華起義,也見証了風起雲涌的中國革命浪潮。它所承載的“堅定信念,聽黨指揮,不怕犧牲,矢志奮斗”的革命精神,今天仍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和鮮明的時代價值,激勵、鼓舞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革命的火種 鑲嵌於大地的不朽豐碑

“磚鋪標語長20米、寬2.1米,用青磚與鵝卵石鋪砌而成,雖無聲卻震撼人心。”9月2日,記者來到渭華起義教育基地,講解員古倩介紹。

由於歷史原因,這幅標語曾長埋地下23年之久。曾任高塘鎮黨委書記、87歲高齡的張書經老人是這幅標語的發現者之一。“大約1950年秋,時任西北文聯主席的柯仲平一行前來考察。柯仲平說劉志丹曾告訴他,高塘中學(原高塘小學)人行道的黃土下面有一幅特別的磚鋪標語。”張書經回憶說,隨后學校組織學生進行挖掘。當一尺多厚的黃土被慢慢鏟開時,這幅標語重見天日。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全國革命形勢急轉直下。1927年4月28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北京舉起了屠刀,將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連同其他19位革命者殘忍殺害。噩耗傳來后,為了紀念李大釗,時任谷堆小學教員的共產黨員陳述善、時任高塘小學校長的共產黨員李維俊,在時任中共華縣縣委書記馬文憲的帶領下,組織兩校師生及當地群眾在高塘小學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會后,大家撿來鵝卵石,搬來青磚,在學校禮堂前的通道上精心鋪設了一行標語——踏著先烈的鮮血前進啊!!!

1928年5月,渭華起義爆發,共產黨領導的許權中旅起義部隊改編為西北工農革命軍,司令部就設在高塘小學。在這期間,時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劉志丹和總司令唐澍等人,發現了這幅標語。劉志丹等人在原標語前面添加了“同志們趕快”5個字,增添了戰斗精神與革命力量。

在這樣的動員之下,渭華地區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前赴后繼、英勇奮戰,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但面對強敵的瘋狂反扑,起義最終還是失敗了。

1928年6月中旬,劉志丹主持召開軍委擴大會議,通過了將部隊先撤向商洛山區,隨后擇機奔赴陝北,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的決議。撤退前夕,為了保護標語不被敵人破壞,劉志丹命人挑來黃土將其掩埋,並在上面墊上爐灰砂石,恢復成了主通道的樣子。

“渭華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建立了蘇維埃政府的新政權,燃起了革命火種,鍛煉、培養了大批干部。”華州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史進軍說,1932年以后,劉志丹、謝子長等開始了領導創建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先后創建了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兩支西北主力紅軍以及陝甘邊、陝北兩塊革命根據地,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了陝甘革命根據地,成為黨中央、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和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

這幅鑲嵌在大地上的紅色標語重新問世后,引起了巨大關注,附近群眾紛紛趕來參觀。曾擔任渭華起義紀念館第二任館長的劉京運告訴記者,為了妥善保護好標語,當地政府在1957年用青磚砌起了圍牆,並成立了華縣高塘文管所﹔1981年之后,有關部門多次撥款維修西北工農革命軍司令部舊址﹔1988年,渭華起義烈士紀念塔和渭華起義紀念館建成並對外開放,鄧小平、徐向前、汪鋒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題詞﹔1998年,磚鋪標語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成為“鎮館之寶”﹔2016年5月,原紀念塔拆除,同期修建渭華起義烈士紀念碑。

就在記者採訪時,省監獄管理局及其他單位的80余名干部職工來到這裡,緬懷革命先烈,重溫入黨誓詞,接受精神洗禮。“渭華起義教育基地現今總面積7.9萬平方米,展陳面積1000平方米,包括西北工農革命軍司令部舊址、陳列大廳、中心廣場、渭華起義烈士紀念碑及4個現場教學點。”渭華起義教育基地游客服務中心主任劉夏衛介紹,“自2008年基地免費開放以來,瞻仰祭奠人數不斷增加。因為疫情防控,目前我們主要採取電話預約方式接待游客。同時我們一直與學校、企業開展合作共建,通過工作人員走出去宣傳、來訪者參觀學習,讓更多人了解渭華起義,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

傳承的精神 追尋著先烈足跡重溫初心

“我們在學習的同時深刻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通過思想的洗禮,激發大家干事創業的動力。”8月初,在渭華干部學院接受3天培訓學習后,韓城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科長楊亞寧感慨萬千。

事實上,今年以來渭華干部學院舉辦各類培訓班206期,培訓人數10668人。參與培訓學習的黨員干部紛紛表示:“培訓主題鮮明,特別是現場教學、訪談教學方式新穎,讓人身臨其境。”

為做好渭華起義及其歷史地位這門課程的教學工作,渭華干部學院副教授張莉做了大量功課。“關於渭華起義的歷史資料非常少,所以需要我們不斷去發掘、整理。”張莉告訴記者,為了深入了解這段歷史,她不斷尋找渭華起義仁人志士的后代,希望能有所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她找到了一張特殊的“全家福”。

張莉拿出手機翻看翻拍的照片,盡管照片有些模糊,但仍然可以看到,照片上坐在椅子上的男子雙眼緊閉,肢體僵硬並向一側傾斜,除了坐著的男子穿著端庄外,站在他后面的人穿得都很破舊。

“坐著的男子叫溫濟厚,拍照時已去世。旁邊抱著孩子的婦女是溫濟厚的妻子,她用胳膊支撐著溫濟厚。站在后面的男子是同村人溫志德,在后面拉著溫濟厚的腰帶拽著他。”張莉介紹,渭華起義爆發后,25歲的共產黨員、進步人士溫濟厚被當時華縣反動當局逮捕后英勇就義。溫濟厚的妻子和溫志德一起將他的遺體運回,為他穿上壽衣,並從縣城請來攝影師拍下了這張照片。為了激勵兒子繼承父親的革命事業,溫濟厚的妻子給兒子改名為溫念赤。

為全面了解這張照片背后的故事,張莉多方打聽、數次探尋,終於找到了溫念赤的兒子溫強民,更好地還原了這段歷史。這段感人至深的歷史故事被編入教材,呈現在學員面前。“隨著一步步深入歷史,學員的代入感也更強,仿佛穿越時空回到當年的革命歲月,可以更好地感悟渭華起義革命精神。”張莉說。

渭華干部學院正是讓渭華起義精神更遠傳播、更好傳承的重要平台。為了深入挖掘渭華起義革命精神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渭華干部學院不斷創新研究,與中央黨校、清華大學等合作開發了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與歷史價值等特色精品課程﹔同時不斷與時俱進,為學員開發有關黨性教育、鄉村振興、創新驅動發展、新科技新理念新技術等方面具有現實意義的課程。

“始終不渝堅定理想信念是渭華起義革命精神的重要內容,我們有責任把渭華起義紅色資源利用好,把渭華起義革命精神宣傳好、弘揚好。”渭華干部學院副院長王鋒說,“學院始終以‘淬煉黨性修養、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提升綜合能力’為辦學理念,著力打造全國一流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基地、渭華起義精神傳播基地、黨員黨性教育基地和干部‘八大本領’‘七種能力’‘三種政治能力’提升基地。”

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如今,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來到渭華大地,追尋先烈足跡、聆聽紅色故事、重溫初心使命,將信仰之根深深植入了心裡。

信仰的力量 新時期內化於心的價值觀

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在當今綻放出歷久彌新的光彩。日常工作中,在各行各業,傳承紅色基因正在成為干部群眾的價值選擇,進一步凝聚起向上向善、奮發有為的正能量。

7月22日,華州區金堆鎮東西坪村黨支部書記楊紅,第一時間向村網格員發送鎮防汛預警信息,要求做好群眾的強降雨防范工作。次日,金堆鎮遭受強降雨,河水上漲導致部分路段通行受阻。楊紅迅速按照應急預案,組織黨員干部分頭動員、撤離群眾,自己則帶頭翻山越嶺挨家挨戶動員群眾撤離低窪地區。

強降雨過后,楊紅顧不上休息,立即組織黨員開展防汛巡查,匯總受災情況,分散安置撤離群眾,清除路面淤泥、滑坡土方和落石,搶修通村道路。

楊紅只是防汛一線的一名普通黨員。面對居住在山裡行動不便的老人,金堆鎮的黨員們用擔架小心將他們抬著撤離,為他們撐傘防雨,自己則冒雨步行,安全將他們送出山﹔面對居住分散的群眾,黨員們蹚著湍急的水流,搭建起木質浮橋,背著群眾過河……

堅定信念,聽黨指揮,每一個緊要關頭,都有共產黨員挺身而出,渭華起義革命精神依然閃耀。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華州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專科護士王爭艷,主動請纓寫下赴武漢支援的請戰書。逆行而上,不怕危險,隻為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黨員必定意志堅定,沖鋒在前。”王爭艷說。

1994年出生的交通警察吝浩已經開始在單位挑大梁。作為渭南市公安局華州分局交通管理大隊城區中隊高峰崗組長,他把站好每一班崗,確保道路交通安全暢通作為自己的使命堅守。

華州區一所幼兒園所在路段早高峰時道路通行壓力非常大,吝浩主動承擔起該路段的交通疏導及高峰時段安全引導任務。他總是早早抵達幼兒園門口,安排組員分段疏導,確保孩子們每天能夠按時順利安全到校、回家。

關注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堅守崗位,為群眾辦實事,亦是朴素的奉獻精神。

賀龍飛腦子活,總有新點子,自從作為第一書記到華州區瓜坡鎮南沙村駐村后,他便成了村民心中的“能人”。他為南沙村建起了陽光玫瑰葡萄產業示范園。示范園由村黨總支牽頭,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管理,以村“三委”干部“一拖二”包棚的方式進行日常管護,並有專業技術人員長期在園指導,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0萬元以上。

矢志奮斗是渭華起義革命精神的重要部分,在新時代,我們更要拿出敢為人先的勇氣和擔當,搶抓發展機遇,敢想敢為、敢闖敢試。“我們要因地制宜不斷創新,讓舊土地煥發出新光彩,為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而努力。”賀龍飛表示。

無論歷史如何變遷、時代如何發展,時至今日,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現實意義。這種精神,將在每一位黨員群眾身上熠熠生輝。

(本報記者 李妮 穆騁)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