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解放日報》改版

馮慧
2021年09月16日09:01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小字號

《解放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創辦的第一張大型日報。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報》正式創刊,至1947年3月27日,隨中共撤離延安而停刊,前后歷時5年零10個月又11天,累計出版2130期。

1949年4月,中共中央決定把《解放日報》報名交給上海,作為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報和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報名,5月,上海《解放日報》正式創刊。

報社的管理和主要領導人員

創辦之初,解放日報社歸中央黨報委員會領導與管理,日常工作由報社的編委會具體負責。博古任《解放日報》社第一任社長,后為廖承志,楊鬆、陸定一、余光生先后任報社總編輯。原新中華報社的工作人員,原新華社通訊科工作人員,以及中央組織部從魯迅、馬列學院、文協等單位調入的人員構成了報社主要成員。

依據1943年3月的《關於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解放日報社歸政治局、書記處之下的宣傳委員會統一管理,毛澤東任該宣傳委員會書記。毛澤東自始至終高度重視、關心並支持了解放日報社的工作。

在《解放日報》創刊當天,毛澤東親自題寫了報頭並撰寫了發刊詞,確定了該報“團結全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辦報宗旨。他不僅經常為報紙寫稿,先后向《解放日報》提供(包括命名修改)的文章有40余篇,還為報紙薦稿征稿,他曾為報紙第四版撰寫了征稿辦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証了報紙文章的質量。

此外,毛澤東還深入報社內部,做了大量具體工作,他曾和博古社長一同主持了《解放日報》改版座談會,提出“利用《解放日報》,應當是各機關經常的業務之一。經過報紙把一個部門的經驗傳播出去,就可推動其他部門工作的改造”。

可見,《解放日報》的創辦得到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擴充版面與增強黨性

《解放日報》的版面安排前后歷經兩次較大的調整,分別是1941年9月16日與1942年4月1日,第一次調整重在擴充版面,第二次調整重在增強報紙的黨性。

1941年9月16日,《解放日報》對版面作了第一次調整,由兩版擴充為四版。一版為以國際新聞為主的要聞版﹔第二版為國際版,刊登遠東和太平洋戰爭的相關消息,以及其他國際問題的專論﹔第三版為國內版,以發表國統區的消息為主,也常發表有關邊區政治、經濟等理論文章,第四版分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分為邊區欄,發表有關邊區的消息,下半欄是專刊,至第二次調整之前,先后創辦了“文藝”“青年之頁”“中國工人”“敵情”“中國婦女”“科學園地”“軍事”“衛生”八大專刊,滿足了青、婦、工等多樣化的閱讀需求。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報》的改版則對版面做了較大調整,大幅增加了關於邊區和其他根據地軍民生產生活的報道在整張報紙中的比例,並將其放在報紙的顯著位置,與此同時,壓縮了國際新聞的篇幅並放在第三版。此前的《解放日報》被中共中央批評為國外通訊社的義務通訊員,對黨的政策主張、根據地民眾的生產生活,以及新四軍和八路軍的戰斗情況反映過少,未能真正成為戰斗的機關報。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解放日報社著手改版工作,將報道重點由國外轉向國內,轉向黨領導下的各根據地,相應地,其版面發生了較大調整。

第一版依舊是要聞版,但是內容由原先的以國際新聞為主轉為以黨領導下的各抗日根據地的新聞為主,輔以國內外的重大新聞﹔第二版由原先的國際版變為了國內版,重點發表陝甘寧邊區和其他抗日根據地的消息,輔以國統區和敵佔區的新聞﹔第三版由原先的國內版變為國際版,有時也發表國內的重要消息,也就是說,將原先第二版和第三版的順序互換,把國內版置於國際版之前﹔第四版由原先邊區消息與八大專刊混合排版的局面,變為以文藝專刊為主的綜合性副刊,並正式以“副刊”命名,除了此前的八大專刊陸續不定期出現在“副刊”上外,解放日報社還根據形勢和政策宣傳的需要,開辟了“學習”“新聞通訊”等專刊,體現了報社較大的靈活度和務實性。

在相應版面上,《解放日報》除刊載社論、專論、重要的國內外通訊以外,還根據形勢發展和實際需要開辟了“批評與建議”“小言論”“三言兩語”“信箱”“一得書”“黨的生活”“群眾呼聲”“來函照登”等欄目,豐富了報紙的內容,滿足了讀者多樣化的閱讀需求。

聚焦黨的政策和根據地的生活

改版后的《解放日報》改變了此前以國際新聞為主的報道取向,轉而重點反映黨的各項政策與各抗日民主根據地軍民的生產生活,努力成為一張“完全的黨報”。該報對整風運動、黨的七大以及大生產運動的報道,格外引人關注。

在整風運動中,《解放日報》刊發大量社論、理論文章、新聞通訊、雜文,並辟“黨的生活”專欄,“學習”副刊,“整頓三風討論資料特輯”等,用多種形式,從多個維度論述了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這三股歪風的表現和危害,闡述了整風運動的重要意義,介紹了黨員干部參加整風學習的經驗方法,報道了各機關單位學校和根據地整風運動的進展,從而為整風運動的開展做了思想和輿論准備。

在對黨的七大的宣傳中,從大會開始至閉幕,《解放日報》持續不斷發表消息,及時向讀者傳遞了會議的最新消息。同時,配發重要社論和黨的領導人在會上的重要報告,如毛澤東所作《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和朱德所作《論解放區戰場》軍事報告,為黨員干部學習會議精神提供了文本基礎。會后,又報道了各地學習七大文件的盛況,為學習會議精神營造了輿論氛圍。

在大生產運動中,《解放日報》報道了吳滿有、趙佔魁、南泥灣等一批先進的生產典型,以典型帶動一般,掀起了大生產運動的高潮。

總之,經過改版,《解放日報》增強了黨性,在內容上加大了對黨的政策和根據地軍民生產生活的宣傳力度,實現了由“不完全的黨報”向“完全的黨報”的蛻變。

作為民主革命時期黨領導下的第一張大型日報,《解放日報》向民眾傳遞了黨的聲音,在黨員干部的教育和黨的各項政策的落實中都貢獻了重要的媒介力量。

(作者系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