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綏師”:陝北革命火種在這裡燎原

2021年09月17日08:2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陝西榆林榆陽區黃家屹嶗村新貌。新華社發

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省榆林市考察時強調,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賡續紅色血脈。

在陝西榆林綏德縣有一所被譽為“革命英才的搖籃”的學校,與陝北早期的共產黨組織,與西北革命根據地,有著深厚的淵源,那就是綏德師范學校(曾名陝西省立第四師范學院,今為榆林學院綏德師范校區)。90多年前,北方革命的火種從北京傳播到陝北,在“綏師”成燎原之勢。李子洲等早期革命者在“綏師”創建了陝北最早的黨團組織,培養了大批干部軍事人才。“綏師”也成為整個西北革命的策源地。

歷史選擇了“綏師”

20世紀20年代,在馬列主義的旗幟下,在“南陳北李”的播火中,革命的火種迅速撒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而有這樣一位志士,他從陝北綏德的山坳坳裡出發北上,最終在北平落腳。在北大,在新知識、新文化、新思想的海洋裡,他從混沌走向清醒,從幼稚走向成熟,從憂憤走向革命,並最終成長為中國共產黨卓越的組織活動家、革命教育家和優秀黨員。

他就是李子洲。李子洲1892年12月23日生於綏德縣城。綏德素有“天下名州”“秦漢名邦”之美譽。秦太子扶蘇、大將蒙恬,漢代名將李廣曾率部駐守綏德。

“許多人知道陝甘革命根據地在陝北和甘肅一帶,卻不知道它的根和策源地在何地。”長期致力於陝北黨史研究的原綏德師范學校校長王守文說。

“西北的革命是從陝北開始的,陝北的革命是從綏德師范學校開始的,是中共早期黨員李子洲、楊明軒、常漢三、羅端先等革命先驅鬧起來的。因此,綏德和‘綏師’為中國革命作出的獨特而重大的貢獻,是不容忽視和遺忘的。”原綏德師范學校黨委書記武軍說。

作為陝北共產黨的奠基人和發起人,李子洲1917年考入北大預科,1919年入北大哲學系。時年,他參與組織了著名的“五四運動”。1921年,他成為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骨干會員之一。

1922年夏,李子洲等陝北旅京津學生,為把擬議中的陝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簡稱“四師”,即綏德師范學校的前身)建在陝北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綏德,奔走呼吁,並取得成功。

1922年10月,李子洲在北大參與創建了在全國頗有影響的政治社團——共進社。毛澤東等湖南新民學會在京成員,曾贊譽李子洲等人具有“北方之強”的氣質。

1923年,經李大釗和劉天章介紹,李子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夏天,李子洲畢業。受李大釗和中共北京區委委派,李子洲回陝與王復生、王懋廷、蔡南軒、何寓礎、關中哲、雷五齋等開辟革命工作。

1924年夏天,李子洲回到綏德,被正式任命為“四師”校長。

開展新式教育 點燃革命激情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它所撒播的革命火種也迅速在全國萌芽、成長、傳播。

李子洲赴任“四師”校長后,聘請楊明軒為教務主任,常漢三為訓育主任,王懋廷、田伯蔭、韓叔勛、李瑞陽、蔡南軒等北大、北師大的進步知識分子為教員,他們大都是共進社成員,有的就是中共黨員。

據榆林學院綏德師范校區分管副校長康偉介紹,1924年秋天開學后,李子洲提出“讀書勿忘救國,救國勿忘讀書”的辦學原則,並在開學典禮上宣示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為以馬克思主義喚醒青年,喚醒農民工人及一切勞苦人民,改造中國,進行革命,建立人類最科學、最美滿、最理想的共產主義中國而遷就此職”。

同時,中共北京區委批准由李子洲、王復生和王懋廷組成陝北問題工作小組,指定李子洲和王懋廷為直屬特別通信員,在陝北建立和發展黨的組織。

同年11月,“四師”中共黨小組建立﹔12月上旬,團支部也宣告建立。

“黨組織建立后,便進一步發展黨員。”王守文說,1925年春夏之交,更名中共綏德(四師)支部不久后的“四師”中共黨小組,又改擴建為中共綏德特別支部(簡稱中共綏德特支),下轄“四師”支部、榆林中學支部、李象九部隊支部。

1926年6月,經中共北方區委批准,中共綏德地委和共青團綏德地委成立,統一領導陝北各地的黨團組織和革命斗爭。其間,李子洲提出“到民間去,開展農民運動”的口號。“‘四師’的黨團員和革命青年,積極響應地委和李子洲的號召,組織起若干宣傳隊,脫掉長袍,穿著農民衣服,扛著鋤頭镢頭,到城郊去宣傳。”王守文說。

針對學生中關於學習功課和參加黨團社會活動關系如何處理的問題,李子洲一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革命斗爭活動,一方面抓緊對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四師”的新式教育得到了學子和民眾的廣泛認可,影響力不斷擴大。陝北各地,乃至關中、山西、寧夏、甘肅等各地學子爭相報考“四師”,一時間各地英才雲集於“四師”,在此學習文化的同時,接受進步思想,鍛煉實踐能力。

據記載,至1926年冬,陝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培養的400余名學生中,80%的學生加入了黨團組織。此后,“四師”點燃的革命之火以燎原之勢,迅速發展到陝北各地及毗鄰省份。一時間,綏德“四師”被譽為陝北的“上海大學”和“蘇聯駐華大使館”。

“此時,‘四師’黨組織就像一顆理想信念的火種,點燃了陝北青年的革命激情,他們在‘四師’入黨,此后又帶動和幫助了陝北各縣黨組織的創建。‘四師’因此成了大革命時期的‘紅三角’,如馬明方、劉瀾濤、常黎夫、賈拓夫、馬文瑞、賀晉年等100多名‘四師’學生,從這裡走出去參與創建了陝北、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和西北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不朽功勛。”武軍說。

“在偏僻的西北一隅,因為兩個人和兩所學校——李大釗與李子洲、北京大學與綏德師范歷史性地交匯,北方革命的火種才得以從北京傳播到陝北,綏德師范學校迎接歷史的機遇,創建了陝北最早的黨團組織,培養了大批干部軍事人才,成為整個西北革命的策源地。”陝西黨史專家張淵說。

“李大釗和中共北方區委對李子洲領導的陝北革命運動十分重視。他們不僅多次托人給李子洲寄信、郵寄刊物,還連續派來王復生、蔡南軒等共產黨員到‘四師’,以教員的公開身份,協助李子洲加強中共綏德特支和綏德地委的領導工作。由此可見,大革命時期,陝北的革命活動是在李大釗和中共北京區委指導下,在‘四師’黨團組織領導下進行的。”陝西黨史專家袁武振說。

西北革命根據地流淌著“綏師”的血脈

以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這是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出路。李子洲是較早重視武裝斗爭、開展兵運工作、培養軍事人才的早期革命領導者之一。

1924至1928年,李子洲無論是任綏德“四師”校長、西安中山學院副院長兼總務長,還是負責中共陝甘區委組織工作、中共陝西省委組織和軍委等工作期間,都非常重視軍事指揮人才的培養。他曾先后派遣李象九、謝子長、劉志丹、馬明方等近百名黨團員,先后進入國民黨駐軍、軍官學校學習軍事知識,開展兵運工作,發展革命武裝力量。

1925年夏,李子洲接到中共北京區委來信,要陝北派幾位同志去黃埔軍校學習。李子洲首先想到的就是黨員劉志丹。在派劉志丹去黃埔軍校時,李子洲說,“可以出去見見世面,不能把目光隻放在榆林和陝北二十三個縣,要看外面的大世界,開闊眼界,增加軍事知識是很有必要的。想要打倒軍閥井岳秀,光搞學潮是不行的,必須要有軍隊,而且要掌握軍隊,要會訓練和指揮軍隊”。

1925年,謝子長在北京經白超然、白志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受中共北京區委和李大釗派遣,來到綏德與李子洲取得聯系。李子洲對謝子長說:“你還是回安定(今子長市)去,辦你的民團,那裡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謝子長回到安定后,與國民黨陝北軍閥井岳秀部石謙團的李象九來往頻繁,一起研究搞兵運、抓武裝。同時,李子洲還派“四師”的美術教員李瑞陽去石謙部當文化教員。他叮囑李瑞陽,到了部隊,要注意人才、培養人才,發揮骨干作用。

李子洲的話,給了李瑞陽不少啟示和鼓舞。來到宜川后,李瑞陽便同史唯然、閻揆要等同志,進行發展組織和培養黨員的工作。幾個月后,就有一百多名士兵加入了共產黨。

在綏德師范黨組織的引領下,陝北地區黨員人數迅速增加,成為這一時期全國黨員人數增加最快的地區之一。

1927年10月,在李子洲和陝西省委組織領導之下,唐澍、謝子長、李象九、白明善發動了著名的清澗起義。清澗起義是共產黨人在西北發動的第一次武裝起義,打響了中國北方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對陝北地區的革命運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次年5月中旬,劉志丹、唐澍、許權中率部隊開赴華縣高塘鎮,與渭南農民武裝相結合,發動了渭華起義。渭華起義是陝西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武裝起義。

“陝西共產黨人組織領導的清澗、渭華起義和旬邑、禮泉、三原、澄城等地的農民暴動,雖然先后失敗了,但為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家后來建立和發展西北紅軍積累了經驗,培養了干部,同時也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最終落腳陝北奠定了堅實基礎。”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李建森說。

大革命失敗后,陝北中共黨團組織遭到嚴重破壞,但是很快就得到恢復、發展。1927年7月上旬,中共陝西省委成立。次年4月,省委批准成立了中共陝北特委,統一領導陝北各地黨組織和共青團工作,使陝北的黨團組織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

1928年底,李子洲代理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兼組織部長、軍委書記。1929年1月底,因叛徒出賣,陝西省委遭到極大破壞。2月2日深夜,李子洲被捕入獄。在敵人嚴刑拷打之下,李子洲堅貞不屈,視死如歸。6月18日,李子洲在獄中病逝,時年37歲。

到1929年底,陝北特委所轄的黨團員人數超過了800人。“這說明,在白色恐怖下,陝北的黨團組織基礎堅實,黨團員理想信仰堅定,群眾基礎牢固。”王守文說。

“中共陝北特委從成立到與中共陝甘特委合並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歷時近7年,之后,在它們的領導下,陝北各級黨團組織和人民創建了陝北游擊隊、陝北紅軍,開展了土地革命。”李建森說。

1933年3月8日,為加強黨對創建軍隊和蘇區的領導,陝西省委批准成立了中共陝甘邊特委,領導發展革命武裝力量,並先后創建、擴大和發展了以照金、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

1934年11月7日,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劉志丹被推選為軍委主席,習仲勛為政府主席。新成立的蘇維埃政府從根據地實際出發,制定和頒布了涉及土地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十大政策,建立南梁集市,鼓勵貿易,促進了邊區發展,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1935年,國民黨對陝甘邊和陝北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大規模“圍剿”,劉志丹、謝子長和習仲勛通過武裝斗爭擊退了敵人的進攻,革命根據地得到進一步壯大。“在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根據地的‘圍剿’過程中,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和以瓦窯堡為中心的陝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有23個縣上百萬人口的西北革命根據地,這為紅軍長征在這裡落腳奠定了基礎。”袁武振說。

“陝西共產黨人崇高而堅定的信仰、不怕犧牲英勇斗爭,以及黨的堅強領導,是西北革命根據地最終成為全國碩果僅存的完整革命根據地的最直接原因。”陝西黨史專家丁德科說。

黨中央落腳和轉戰陝北時期,毛澤東同志對綏德師范學校給予了充分肯定,還多次接見“綏師”學子,為他們題寫了“奮斗”等字樣。

“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綏師’有70多位校友為革命英勇獻身,60多位校友成為我黨政軍高級干部。新中國成立后,‘綏師’校友擔任過副國級領導職務的有3位,擔任過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的有8位。”康偉介紹。

傳承紅色基因 為新時代放歌

彈指間,90多年倏忽而過,但“一代英烈、千秋功臣”李子洲等人的革命事跡,至今傳唱不息,並越來越煥發出無窮的力量。

“黨在陝北扎根很深,這裡的群眾基礎相當雄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兩萬五千裡,足跡遍布11個省區,最后能得以在陝北落腳並站穩腳跟,這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有它深刻的歷史淵源的。”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成員羅章龍曾說。

而今,步入陝西榆林學院綏德師范學校校區,“奮斗”“讀書勿忘救國,救國勿忘讀書”“革命英才的搖籃”“西北革命策源地”“陝北革命的策源地”等紅色主題的題詞、校訓扑面而來,令人頓生敬意。

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方面,榆林學院和綏德師范學校校區正在依托富足的紅色資源優勢,加速布局,矢志追趕超越。

4月17日,由中國李大釗研究會、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榆林學院(綏師)聯袂進行的簽約儀式在榆林市進行,受到了多方關注。

“協議的簽訂,將對進一步挖掘榆林和綏德的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紅色文化基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榆林學院院長許雲華表示,中國李大釗研究會、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以及榆林學院將在黨史研究、師資培訓、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申報課題、實踐研修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榆林學院黨委書記張新柱表示,“綏師”豐富的紅色資源是學校最為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近年來,學校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挖掘“綏師”的紅色文化資源,用“綏師”的紅色歷史和革命傳統教育、感染、激勵廣大師生,使“綏師”這面鮮紅的旗幟在鑄魂育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榆林學院及綏德師范校區還不斷加大校史文化精品建設,力促百年綏師持續“破圈”。由該校師生精心打造的話劇《播火者》,用藝術的形式再現了李子洲在陝北傳播馬克思主義火種的感人故事。“話劇紅色主題突出,通過展演,大大擴大了‘綏師’的社會影響,已成為榆林學院、綏德縣、榆林市的一張紅色文化名片。”榆林學院宣傳部部長李錦峰說。

“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近年來,我們創新教學方式,拓展教學內容,不斷深挖學校的紅色文化資源,將其與專業教育、思政育人緊密結合,使課程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有了很大提高,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價值認同與道路自信。”榆林學院教授張柱華說。

“陝北是一片紅色熱土,‘綏師’是這片熱土上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我為自己能在這裡深造、學習而深感自豪。我將努力踐行奮斗精神,接好歷史的接力棒,用實際行動爭做紅色基因的傳承者,用奮斗書寫無悔青春。”學校免費師范生娟子說。

(本報記者 張哲浩 楊永林 本報通訊員 張航智)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