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獻策如何進一步用活福建省紅色文化資源——
讓“福建紅”更加絢爛
作為紅色教育的生動教材、紅色文化的鮮活載體,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
福建是原中央蘇區重要組成部分,老區蘇區分布廣泛,紅色文化資源尤為豐富,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如何進一步用活這些紅色資源?面臨什麼困難挑戰?專家有何建議?敬請關注本期深讀。
推動資源轉化
“一個小小的縣城,竟完成史詩般的創作,讓我們的心靈深受洗禮,倍感震撼。”近日,寧化長征出發紀念館人頭攢動。這座總投資2.1億元、內容極為豐富的紅色主題場館,自今年3月運行以來,人氣持續爆滿,已成為各地干部群眾接受紅色教育研學的網紅實踐基地。
作為總策展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館長楊衛東坦言,這是他近年來的最得意之作。展陳以寧化蘇區史為主線,通過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一塊塊標語,體現了寧化作為中央紅軍長征最遠的起點的歷史地位。
“通過集中展陳,改變了當地紅色資源多而散、碎片化管理的現狀,實現了串珠成鏈的效果。”深耕這一行業20余年的楊衛東告訴記者,保護和利用好紅色文物,展陳是最傳統但又最有效的方式。但並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展陳,畢竟成本較高,關鍵看當地是否有足夠的紅色資源支撐。
有著豐富紅色資源的龍岩就地取材,把境內的紅色景點和場館有機串聯,推出6條黨史學習教育經典線路,並設立60個市級黨史學習教育現場教學點。為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該市充分用好《古田會議決議》《才溪鄉調查》等著作,開設了《古田會議——黨和軍隊建設史上的裡程碑》《才溪鄉調查精神與現實意義》等13項閩西特色紅色精品課程。
“用好紅色資源,保護是第一位,沒有保護就沒有利用、沒有傳承。”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認為,可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應用更多智慧化、數字化、網絡化的宣傳手段,表達紅色遺產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同時,將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地與城市規劃、鄉村振興、旅游發展、生態建設等融合在一起,形成系統、科學、可持續的保護模式。
保護、活用紅色資源,閩西大地涌現出一幅幅發展新景:當年被戰火無情摧殘的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著力發展生態農業、紅色旅游和電商新業態,成為遠近聞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上杭縣古田鎮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培訓、研學“三紅”產業,預計2021年可接待游客超5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60億元。
面臨困難挑戰
據2018年全省革命文物普查統計,福建擁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832處(點),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14處,市縣級不可移動文物1458處﹔可移動革命文物113178件(套)。全省共登記8家革命紀念專題博物館。
這些革命文物的特點是:總體數量大、遺址類別多、地域分布廣、時間跨度長。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通過多方努力,我省在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上取得明顯成效。但專家認為,要基層活用紅色資源,也並非易事,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
在保護紅色資源方面,存在群眾文保意識不足、保護經費相對短缺、人才隊伍薄弱和管理機制不順等問題。
“基層紅色文物的管理權屬,有的劃歸民政部門,有的劃歸文管部門,還有的歸當地鄉鎮或村委會管理。”一名多年從事文保工作的業內人士透露,由於多頭管理,責任協調不清,容易產生“誰都管,誰都不管”的矛盾。
據記者調查,此前,一些部門或地區之間就存在各自開發現象,比如鬆毛嶺戰役有兩個紀念碑,長汀縣保護開發鬆毛嶺西邊,連城縣保護開發鬆毛嶺東邊,未能較好地形成合力。
此外,有的紅色遺址保護項目為得到更多資金和政策支持,過度擴建、包裝。
在活用紅色資源方面,也相對滯后。
一是資源挖掘不夠,各地特色定位不突出,缺乏個性,內容上重復建設嚴重。“主要是基礎研究不足,對事件過程、意義、價值和精神內涵缺乏個性化表達,無法形成完整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意義的宏大敘事。”省委黨史方志辦研究二處副處長毛立紅說。
二是融合發展不夠,方式單一,大多停留在參觀舊址、看展板、聽講解等傳統方式,缺乏參與式、互動式和體驗式的新模式。
三是基礎配套不足,特別是供水、供電、路況等旅游配套服務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不同於其他傳統旅游業,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主要面臨周期長、投入大、收益慢等問題。除了政府投建外,社會力量參與動力不足。”省文旅廳資源開發處相關負責人說。
專家意見建議
對於如何活用紅色資源,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四級調研員楊星頗感興趣。取得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的他,曾做過相關專題調研。其建議有四:強化保護意識,推進全民自覺行動﹔明確部門職責,統籌推進保護利用工作﹔合理增加編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政策支持,拓寬資金渠道。
“我支持民營博物館舉辦革命文物展覽,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之路。”傅柒生認為,應建立社會力量參與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機制,積極引導企業、個人等社會資金參與革命文物保護。同時,加強鄉村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經費支持力度,以建設紅色文物特色村鎮為抓手,提升鄉鎮文化內涵,改善發展鄉村文化產業軟環境,促進鄉村餐飲、住宿、服務等相關行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傳統展示手法比較單一,同質化問題突出,無法讓觀眾有參與感和獲得感,難以形成有效互動。”楊衛東說,可以採用雲展覽、雲直播、短視頻等方式,配以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沖擊力和心靈感染力,這樣才能抓住年輕人的心,切實提升展覽的社會影響力。
毛立紅則十分看重講解員的作用。“好的講解員能通過聲情並茂的講述,引發參觀者的共鳴。加強培訓一批高水平的講解員,提升相關的職稱待遇,可以更好地講好紅色故事,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播。”毛立紅分享道,有的地方還推出智能機器人講解員,可以針對不同觀眾的需求進行自定義講解。
“一方面,要高起點制定紅色旅游規劃,明確各地區紅色旅游發展定位,突出地域特色,避免貪大求全﹔另一方面,要完善景區配套,健全旅游輔助設施,提升景區的檔次和品位。”楊星表示,要繼續挖掘紅色資源的潛在價值,鼓勵開發相關文化創意產品,同時打造一批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的精品力作,讓受眾可觸摸、能感知。
(本報記者 程枝文 林輝 通訊員 劉才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