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習總書記談到上海的各項工作如數家珍”

——習近平在上海(十七)

2021年09月22日08:53 | 來源:學習時報
小字號

採訪對象:談燕,1981年11月生,上海人。2004年7月到解放日報社從事時政報道。2014年至2017年連續4年參加全國兩會3月5日上海代表團全團審議的新聞報道工作。

採 訪 組:田玉玨 路也

採訪日期:2018年1月5日

採訪地點:解放日報社

 

採訪組:談燕同志您好!習近平同志2007年10月離開上海到中央工作,此后每年全國兩會他都到上海代表團參加審議。過去幾年來,您作為《解放日報》記者,連續報道習近平同志出席上海團的活動。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談燕:從2014年開始,我作為全國兩會上海代表團的隨團記者參加上海團的兩會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上海團的審議,我有幸在現場聆聽。現在回想起來,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他高度重視代表們提出的真知灼見。我今天就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2014年3月5日下午,按照會務組安排,十二屆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的58名代表在人民大會堂上海廳坐成內外兩圈,等候總書記的到來。3點左右,總書記款款走來,先跟內圈的代表一一握手,隨后就坐。他先向大家問候新年,說道:“我連續兩屆都是上海代表團的代表,已經三年多沒去上海了。但每年兩會期間,都會與大家見面、進行交流,看到大家,很親切。”他說完這句話,我觀察了一下參會代表,從表情可以看出,大家就好像見到久別重逢的親人一般,很溫暖很舒心。簡短寒暄過后,上海代表團的8位代表先后作了發言。總書記在上海工作期間,和其中許多代表有過短暫工作交集,七年過去了,習總書記依然記得大家,能夠一一叫出代表的名字,談到上海的各項工作,更是如數家珍。

當時,上海自貿區剛剛挂牌成立不久,時任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代表在發言中向總書記匯報了自貿區下一步改革的相關建議。總書記非常關心自貿區的改革發展,在王戰匯報過程中插話問道:“現在在自貿區注冊的企業有多少家?有多少是外資企業?”王戰回答道:“6000多家,其中10%是外資企業。”總書記說,在自貿區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可復制和可推廣,要把自貿區建成制度創新的高地,而不是政策優惠的窪地,要種“苗圃”而不是做“盆景”。直到現在,不栽“盆景”種“苗圃”的思想依然指導著自貿區建設工作。

朱國萍代表是來自基層社區的黨總支書記,現代滬劇《小巷總理》就是以她為原型。在審議中,這位“小巷總理”通過一系列生動的案例,講述了她們如何發動志願者更好地參與到社區共治和自治當中,從而進一步加強社區治理工作。總書記很認可這種做法,他說:“朱國萍同志講到的創新社會管理,故事講得好,故事比道理生動。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區就實了。我們國家的真正穩定,靠我們基層的同志。”

廖昌永代表是家喻戶曉的歌唱家,當時還是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聲樂歌劇系主任。他說自己之前在眾人面前演唱不緊張,但作為人民代表發言就有些緊張。總書記安慰他,說:“大家都是代表,在這樣一個場合,可以暢所欲言。”簡簡單單幾句話,一下子拉近了距離,大家也都笑了起來。廖昌永代表談到當時電視裡熱播的《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他希望中國的傳統歌曲也能走近百姓生活,走上世界舞台。讓大家感到意外的是,總書記對這些流行的電視節目也很了解,對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十分重視。他回應廖昌永代表說:“中國五千年文明是世界文化的河流中唯一沒有干涸斷流的文明。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樹立核心價值觀,必須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去找我們的精氣神。文化的軟實力是國家強盛的標志。”總書記還用中國足球來舉例子,他說:“這些事情要作為我們的一個追求目標。就跟我們談中國足球要躋身世界前列一樣,看起來比較遙遠,但是還得講啊,你沒有這個夢想,也不去想,就根本達不到。你想了才有這可能。”

來自市監察局的花蓓代表在發言中談到中央八項規定實施一年以來的變化,但也擔心“一陣風”。總書記就用“徙木立信”的典故講商鞅變法是如何取信於民的。他表示,要讓中央八項規定起到“徙木立信”的作用,就要令出必行,抓常抓久、抓細抓小,讓群眾看到決心,取得群眾信任。2017年12月2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習總書記再次提到“徙木立信”這個典故,可見在總書記心目中取信於民是多麼重要,這也是他久久為功戰略定力的充分體現。

來自市環保局的張全代表談到環境治理問題時,向習總書記報告了2013年長三角污染整治聯防聯動機制落實情況,並建議建立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總書記很關心地問:“PM2.5,上海比起北京怎樣?”“去年12月份多一點,今年以來還可以。”張全代表回答道。總書記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在北京的生活,風趣地說:“那個時候的北京都不是PM2.5了,我看是PM250!”一句話把在場的代表都逗樂了。短暫放鬆過后,總書記追問道:“現在北京整治燃煤小鍋爐動作很大,上海怎麼樣?”張全回答道:“上海的力度也很大,正在全面推進落實。”總書記聽完,嚴肅而認真地說道:“過去各家各戶都燒煤球爐,所以污染比現在更嚴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人民的生態意識在增強,認識也在提高,大家對環境污染的反應這麼強烈,這是在一個發展階段繞不開躲不開的事,必須要把治理污染當作一場攻堅戰來進行推進,治理空氣污染要有定力和努力。”總書記這一席話,既不回避問題,而且切中肯綮,真正是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放在了心上,落實到行動中。

在兩個小時的審議中,總書記不時提問,與發言代表一一交流。審議結束時,他希望上海牢記使命、不負重托、再接再厲,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科學發展先行者,走出一條符合特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在這次審議中,總書記還談到了衡量一個省市經濟發展整合水平的“標尺”,說他不看上海GDP總量有多大,也不看上海排在全國什麼位置,他更看重的是上海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對全國的貢獻度有多大。那時候,總書記對經濟發展的要求已經從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這與幾年之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判斷非常一致,體現了總書記經濟思想的一以貫之。

採訪組:我們了解到,當時審議結束的時候習近平同志與曹可凡代表之間還有一段小插曲。請您講一下當時的場景。

談燕:那天確實有很多令人難忘的瞬間。我剛才講到,習總書記一開始進入會場時,先是和內圈代表握了手。審議結束的時候,他又專程走到外圈,同坐在外圈的代表一一握手。這讓在場的同志們既感到意外,又非常感動。可見,總書記非常體諒參會代表渴望同他握一下手的想法。雖然只是個小細節,但卻是總書記平易近人、時刻同人民站在一起的最好體現。在和農民工代表朱雪芹握手的時候,總書記關切地問她是否已經落戶上海﹔與民營企業家王均金握手時,總書記問起他企業在全國布點的情況﹔和一線工人李斌握手時,總書記夸他“是工人的優秀代表”。在和電視節目主持人曹可凡握手時,總書記打趣地說:“好像瘦下來了嘛!看來你和上海的政府一樣,‘瘦身’成效明顯啊!”總書記很巧妙地用這個比喻肯定上海在行政審批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成為后來媒體網站競相轉載的熱詞。之后我們再遇到曹可凡代表,都跟他開玩笑說:你給上海做了一個大大的廣告!

採訪組:請您講講2015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同志在上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的情況吧。

談燕:2015年3月5日這一天恰好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習總書記如期來到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與代表們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剛一落座,他就先向大家致以節日問候和良好祝願,隨后說:“非常高興又同大家相聚一堂、共商國是。每次聽到上海代表團的同志發言,都很受啟發,也很有收獲。”他希望在場代表發言的時候能開門見山,擺事實、講問題、談觀點、提建議。

審議中,總書記高度肯定了上海一年來取得的發展成績,認為上海交出的答卷“可圈可點”,同時對上海未來發展提出了四個“走在前列”的新要求:希望上海在以開放促改革方面繼續走在前列,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繼續走在前列,在創新社會治理方面繼續走在前列,在從嚴管黨治黨方面繼續走在前列。

的確,上海作為沿海發達地區,遇到的問題、經歷的階段,會先於其他地區,上海針對遇到的問題拿出切實可行的舉措,未來就會對全國具有指導借鑒意義。

我一邊想著,代表們的發言也爭先恐后地進行著。大家都圍繞總書記一年前也就是2014年3月對上海提出的“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科學發展先行者”要求談了自己的感受和建議。總書記聽完以后說:“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他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關鍵是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人都是有惰性的,老常態的路子、簡單粗放的發展路子難以為繼了。在經濟發展上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轉方式調結構。他借用一句流行詞說:“也不能那麼任性了,否則靠什麼可持續發展。”他還指出,上海應當推動創新驅動發展,而不應當追求總量規模在全國的排位﹔應當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淡化GDP在考核中的色彩。

經濟學家張兆安代表在發言中,講到自貿區建設過程中有三類人,政府官員關注改革效益,企業家關注商機和利益,老百姓關注為生活帶來的好處。總書記覺得張兆安代表的概括非常到位,他說,要讓老百姓對改革有更多的獲得感,拿出更多叫得響、立得住、得認可的實招。他在肯定上海自貿區建設為國家探索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作出貢獻的同時,鼓勵大家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披堅執銳、攻堅克難,還為上海自貿區下一步發展“支招”:加強整體謀劃、系統創新,著眼國際高標准貿易和投資規則,使制度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

實際上,總書記對上海改革創新的關心,是時刻以人民為中心的。在談到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時候,他關切地問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農村居民的又是多少?是不是全國最高?得到肯定的答復,他的臉上露出了微笑。

總書記還很關心環境保護問題。他關切地問道:“上海一年空氣質量優良的天氣能佔到多少?”相關領域的代表告訴他,空氣優良的天氣能佔70%左右,主要是人努力天幫忙,東南風刮得多一些,天氣就更好了。笑聲中,總書記接過話來:“這是借東風啊!不過不能隻靠借東風,還是事在人為。”

王戰代表繼上一年之后再次發言,帶來了關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兩大戰略的建議。總書記聽到王戰發言時,笑著說:“王戰,每次都發言的。”王戰認為,“一帶一路”戰略和長江經濟帶戰略,不是短期建設問題,必須做理論上的綜合研究和積澱。總書記表示,對王戰提出的意見建議“照單全收”,擇其善者而從之。

前面我提到,2014年參加集中審議時,總書記提出希望上海走出一條符合特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2015年,時任上海市委副秘書長劉衛國就向總書記匯報了市委圍繞“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設立“一號課題”的相關情況,以及形成的“1+6”調研成果。針對他的發言,總書記特別強調了社會治理中人的因素,提出要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的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推動服務和管理力量向基層傾斜,實現從管理向治理轉變。

農民工代表朱雪芹以“勞動最光榮”為主題,講述了自己在上海奮斗的歷程。當總書記得知朱雪芹已經在上海奮斗20多年時,微笑著點了點頭表示肯定。

時任市委副書記應勇代表講到全面從嚴治黨和抓“關鍵少數”的問題。總書記聽了他的發言,打趣地說道,現在“關鍵少數”都變成熱詞了。但他話鋒一轉,說道,就是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當時上海已經開始試行規范領導干部配偶子女經商辦企業的相關政策,總書記高度肯定了上海的做法,並以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為例,講到別的國家是怎麼治理貪污腐敗的:“一些國家的反腐敗法也在修訂,比如韓國,把家屬收受賄賂、人情往來等也納入其中。”可見總書記對國外反腐敗法有不少關注和研究。他還表示,上海有這樣的魄力率先推進這麼一個舉措,非常不容易,也非常可貴,下一步要穩妥實施,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

審議進行了兩個多小時,大家都覺得向總書記匯報、與總書記交流是一種享受,像是每年過年都會相聚的老朋友,一張口都是說不盡的體己話。結束時,總書記還親切地說:“今天是元宵節,不能拖得太晚!祝大家節日快樂、闔家幸福!”可大家都不舍得散去,圍在總書記身邊想和他再握握手,聊幾句。

總書記與大家一一握手時,又看到了曹可凡代表,就問他最近做了什麼節目。曹可凡告訴總書記,改編自路遙小說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是上海投資制作的,近期正在熱播,當即引起了總書記的極大興趣:“路遙我認識,當年下鄉辦事時還和他住過一個窯洞,曾深入交流過。”在與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戌源代表握手時,總書記關心地詢問上港足球隊的比賽成績﹔在和中科院上海分院朱志遠代表握手時,還沒等朱志遠代表報告,總書記就主動問道:“上海的蛋白質中心建得怎樣?”還饒有興趣地回憶起當年他在上海工作時,關於國家實驗室建設前前后后的故事。

採訪組:2016年的審議,有哪些與往年不同的特點?

談燕:到了2016年的集中審議,各位代表一進會場,就注意到一個新變化:之前幾年,和習總書記同排就坐的,一般是上海市委書記、市長、人大常委會主任等領導干部。但是這一年,像前面提到的“小巷總理”朱國萍、農民工代表朱雪芹、村黨委書記孫躍明等基層代表的桌簽和總書記的桌簽擺在同一排,而且就在總書記的周圍。這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改變,卻給基層代表很大的鼓舞,體現了總書記是把自己當作一名普通人大代表來參加審議的。這樣的安排從此也成為一項慣例延續下來。

在2016年的審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金東寒代表圍繞“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科創中心”這一主題發言。總書記在聽了他的發言后強調,首要的是創新,創新發展理念是方向、是鑰匙。他還引用一句古詩:“志士惜年,賢人惜日,聖人惜時。”意思是鼓勵大家要抓住時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領域取得大的突破。我感覺,總書記的傳統文化學養極高,每次講話中對一些經典佳句信手拈來,而且用得恰到好處,令人印象深刻。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上海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朱志遠代表在發言中提到,2013年度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羅斯曼被上海科技大學和中科院的科教融合所吸引,原本不打算建立團隊的他主動提出在上海設立實驗室,並構建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科研團隊同中科院開展聯合研究。聽到這個消息,總書記十分高興,要求大家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引進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他還特別強調,我們引進人才的時候,當然各種各樣的人才都要有,也包括外籍高端人才。他說,衡量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水平高低,能否發揮人才高地效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准。我們要比肩國際最高水平,佔領科技前沿的方方面面,還是要借助一些外力和外腦,大家共同推動科創中心的建設。習總書記五湖四海、任人唯賢的用人風格,在這裡得到充分體現。

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總工藝師李斌代表向總書記報告了自己對一線工人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的相關情況。總書記聽完后說,我們要想辦法調動一線工人、制造業工人、農民工的積極性,這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工人階級是主人翁,主人翁的地位要體現出來。

這一年的審議中,總書記還特別提到兩岸關系問題。他指出,上海及周邊地區有不少台資企業,同台灣方面的人員往來和交流合作比較多。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兩岸同胞對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充滿期待,我們不應讓他們失望。他的這一番講話讓台盟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李碧影代表深感責任在肩,同時也很振奮。李碧影代表說,總書記的一番講話,為今后開展“兩岸一家親”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聽完代表發言后,總書記很細心地觀察到,每年發言的同志都是來自不同崗位,而且每年都會有一些不同的代表發言。他肯定了上海的這種安排,說這樣比較周到,可以讓更多的代表在審議會議上發言,他也能更好地感受上海一些新的變化和成績。總書記希望上海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加強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各項措施系統集成,著力加快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步伐,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

採訪組:請您繼續談談2017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同志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的情景。

談燕:2017年的集中審議離現在時間比較近,大家都或多或少從媒體上了解了一些情況。習總書記對上海推動科技創新的情況十分關心,已經擔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的應勇代表向總書記匯報了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聚創新資源做大做強大科學設施群的情況,其間,總書記還關切地詢問上海光源二期建設進展情況。

上海打撈局工程船隊潛水隊隊長金鋒代表向總書記報告了目前深海打撈救助能力的長足進步。總書記聽了很感興趣,仔細詢問打撈救助的職責范圍都有哪些,打撈負責的海域面積有多少。

上海社科院副院長張兆安代表就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問題作了發言。他說,2007年4月習書記在崇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后,上海舉全市之力推進,現在已經初步形成建設框架和輪廓,2016年底發布了《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他建議國家層面更加關注和支持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將其提升為國家戰略,成為中國綠色發展試驗區。

聽完張兆安代表的發言,總書記很動情地說:“金山銀山都不如綠水青山,崇明要建設世界級生態島,需要不少制度創新,來更好地體現國家戰略、上海使命、崇明願景!”他還仔細詢問了崇明島處於什麼樣的保護級別,有沒有列入國家自然保護區,有沒有通大橋,等等。總書記特別強調,對於長江沿線的發展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上海要舉全市之力推進崇明島保護這項工作的實施,守住人口密度紅線的同時,使崇明島成為鳥類的天然博物館,成為候鳥的天堂。其實,早在2007年4月,總書記還在上海工作的時候,就曾專程前往崇明區開展調研工作。除了走進村落農戶,與當地群眾親切交流,他還實地察看了正處於建設中的長江隧橋工程建設工地。當時,他就指出:“建設崇明生態島是上海按照中央要求實施的又一個重大發展戰略,我們要把崇明建設成為環境和諧優美、資源集約利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生態島區,實現崇明跨越式發展,促進上海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十年過去了,可以看到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沒有變,把崇明建設成世界級生態島的戰略部署也一直在穩步推進。 審議中,上海團唯一一位農民代表、來自奉賢區的孫躍明作了關於加強農村基層治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發言。他介紹了奉賢區弘揚“敬奉賢人見賢思齊”的美德,以及楊王村以家訓帶家風、以家風樹村風、以村風揚民風的一些做法,總書記給予高度肯定,還插話說:“這就是‘奉賢’的含義吧!”

來自上海工商業的樊芸代表在發言中提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風險問題,時任中央網信辦主任徐麟同志也在上海代表團,總書記笑著回應道,這裡就有主管部門的負責人,對於代表們提出的這些問題,網信辦要能“接得住”。

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代表講到高校“雙一流”建設情況,提出建設中國一流大學,要有中國自己主導的目標體系,而不能框限在現有的評價體系裡。習總書記十分肯定他的這個建議,而且一下子打開話匣子,與大家交流起時下非常熱門的“高校排名”問題。總書記講道,大學更重要的是底蘊,排名不能判定大學的質量。他特別指出,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百姓心目中認定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太過在意那些國內外的大學排行榜,不能用干巴巴的指標評定大家心目中的好大學。

2017年是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最后一年,也是總書記作為人大代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的第十年。3月5日這一天對於每一位上海人大代表來說,已經成為一個翹首以盼的節日。每位代表在發言結束時都向總書記發出盛情邀請,希望他能夠再到上海來走一走,看一看。面對大家的請求,總書記在審議結束時動情地說:“確實啊,時光飛速流逝。我上次去上海是在2014年,現在是2017年,一晃3年就過去了。我們國家太大了,31個省區市扎扎實實走一圈都得用5年時間……我離開上海10年了,雖然不經常去上海,但對上海的情況還是了解的,我還是牽挂著上海。每年全國兩會期間與大家見面,同大家直接交流,這也有助於我更多了解上海的情況。”聽到總書記這一番話,大家心裡都暖洋洋的,不管總書記什麼時候能再到上海故地重游,但他的這一番話,就是對大家最好的肯定和鼓舞。各位代表都信心滿懷地表示要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不辜負黨中央的重托和期望,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

採訪組:聽您介紹下來,我們深深感到習近平同志對上海方方面面的工作既關注又熟悉。請您從新聞記者的角度,談談您感觸最深的一些情況。

談燕:我認為,習總書記對上海的這種關注與熟悉,根植於2007年他在上海工作的那段時間。雖然他在上海隻工作了7個月零4天,但是他以寬廣的眼光視野、深遠的戰略謀劃,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前所未有的大格局。從上海城市精神的完善,到“排頭兵、先行者”的定位,從科創中心建設目標的確立,到精細化城市治理要求的明確……可以看出,總書記所關心矚目的,並不僅僅是上海這一座城市的發展,而是把上海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塊試驗田。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總書記不論在上海工作,還是到中央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他對上海一以貫之的要求,核心要義就是上海要當好“排頭兵、先行者”。當然,這個“排頭兵、先行者”的內涵也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的。2007年3月,他剛到上海任市委書記不久,就在浦東新區調研時提出了“上海有責任繼續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2012年,中央對上海的定位是“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科學發展先行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每年在上海代表團審議會上都一再重申這個要求。到了2015年,習總書記提出上海要做“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從“科學發展”到“創新發展”,體現了時代的變遷,也體現了總書記對創新工作的高度重視。

現在回過頭來看,總書記對上海提出的“排頭兵、先行者”的要求,是經過仔細思考和推敲的。從立足上海、放眼長三角的層面來看,他擔任上海市委書記期間,提出“上海不可能獨善其身,也不可能獨惠其身”,必須要融入長三角的發展,更好地起到龍頭帶動作用,這其實就是把上海定位為長三角發展的“排頭兵、先行者”。從全國層面來看,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在新中國成立初就肩負著挺起中華民族經濟脊梁的重任,改革開放以后更要在全國各省市中率先一步。從國際層面,上海是向世界展示中國的一個窗口,代表著國家形象。上海做好“排頭兵、先行者”,就意味著向世人彰顯:上海這樣一個超大城市,在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領導下,篳路藍縷、披荊斬棘、銳意創新、開放發展,如今躋身世界舞台中央,充分體現出中國在道路、理論和制度選擇上的成功。

總書記的要求從來都不是泛泛而談的,而是具體的、有很強針對性的。他提出上海要做“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同時,也從四個方面對上海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一是改革開放。總書記一直要求上海以自貿區為突破口,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加快推進司法改革、國企改革、教育衛生醫療改革等中央交給上海的重大改革任務。二是創新驅動。2014年5月,總書記到上海考察時提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隨后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再次重提科創中心建設,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也列入國家“十三五”戰略規劃當中。之前,社會上有一種說法,說上海“錢變紙”的能力很強,“紙變錢”的能力相對較弱,就是指高校科研機構每年有很多科研成果,發表很多文章,但是都沒能“落地”、轉化成應用成果,這是非常可惜的。這樣的現象不僅是在上海,全國各地都有類似情況。總書記提出的科創中心建設,就是旨在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能力。現在,上海光源、蛋白質中心、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等一大批先進實驗室成為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上海下一步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三是社會治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總書記曾多次講道,上海作為一個沿海發達地區的樣板,人口已經突破2000萬,同北京一樣都有著疏解非核心功能的需要,這就要在治理上下功夫。他還特別強調,“管理”和“治理”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二者的內涵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2014年,上海市委設立的“一號調研課題”就是圍繞“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展開的。四是全面從嚴治黨。總書記在上海工作期間,高度重視全面從嚴治黨相關工作。他對上海試行規范領導干部配偶子女經商辦企業的相關政策予以高度肯定。

採訪組:在您與習近平同志的接觸當中,他的哪些工作風格給您留下深刻印象?

談燕:作為一名記者,我與習總書記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不多,細數起來隻有兩次。2007年5月17日,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他到中央駐滬新聞單位和上海各大媒體開展調研。來到我們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的時候,習書記認真察看了解放日報報史陳列室,走遍了每個業務部門,仔細詢問了日常採編情況,並同我們親切握手。

2009年下半年,上海市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系列活動進入第三期,正在按照中央要求,面向基層黨員開展學習活動。我採寫了一篇題為《聊聊家常算算變化想想世博》的文章,反映上海市盧灣區發動“兩新”組織黨員參加學習實踐活動的一些創新舉措,也充分體現了上海開展“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的一些亮點。沒想到,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看到這篇報道,還作了批示:“《解放日報》的這篇報道很朴實,也很能說明問題。第三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對象是廣大基層黨員。如何緊密聯系黨員思想、工作和生活實際,創新學習教育方式,做到深入淺出,讓每個黨員都把自己擺進去,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上海盧灣區的做法值得借鑒。”當我得知這個批示的時候,內心非常激動。一方面,說明我們的報道抓住了核心和關切點,這也是體現黨報主責主業的重要方面,對個人而言更是極大的榮譽,是對我工作最大的鼓勵﹔另一方面,他那時候已經離開上海到中央任職,在百忙之中依然堅持看《解放日報》,說明他一直關心著上海的發展,牽挂著上海人民。

總書記洞察力極為敏銳,認識問題十分深刻,總能抓住最根本、最重要的關節所在。他曾經多次強調,上海的發展要服務國家戰略,還是要對接緊缺急需以及上海的優勢產業來做大做強。總書記還多次講道,我們國家的地區發展非常不平衡,上海有其自身的特點,對於超大城市的治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要在一些平時看不到的細節中體現精細、體現質量。

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以前他在全國兩會上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談到一些問題,總是能聯系到人才隊伍建設上。比如說到自貿區建設和科創中心建設,他強調,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進軍,關鍵在人才。要突破制約產學研相結合的體制機制瓶頸,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廣應用、轉移轉化。要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改革人才培養使用機制,借鑒運用國際通行、靈活有效的辦法,推動人才政策創新突破和細化落實,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裡馬競相奔騰。以前有人講,上海是人才高地、人才高原,但還不是人才高峰。2017年以來,上海在原有的人才新政“20條”(即2015年出台的《關於深化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30條”(即2016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人才高峰建設針對性政策,聚焦在上海有基礎、有優勢、能突破的重點領域,為頂尖高端人才量身定制“一人一策”,以個性化突破解決個性化問題,圍繞事業發展、社會保障、生活便捷、服務措施等方面,系統化解決高峰人才的各項需求。

我前面講到,總書記在我採寫的“兩新”組織黨員參加學習實踐活動的報道上作出過大段批示,這其實也是他敏銳地抓住了城市黨建的問題所在。在總書記的關心支持下,上海在“兩新”組織黨建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一方面,加強專業干部隊伍建設、大力培養年輕干部的同時,用好具有豐富基層經驗的現有干部﹔另一方面,通過支部建在樓宇、園區、行業等,不斷吸引和凝聚白領黨員,通過一些實實在在的主題活動,激發大家的積極性主動性。這些,都得益於總書記對全國城市發展情況的精准把握和對上海的方向指引。

總書記非常務實,很善於以重大活動為平台,抓住重大時機,全力以赴推進工作。像世博會的召開、科創中心的建立,以及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都是總書記推動上海乃至全國發展的平台和抓手。

總書記心裡最挂念的就是群眾。在上海工作期間,他多次深入基層開展調研,與方方面面的干部群眾座談交流,總是非常謙虛地聽取和吸納大家的意見和想法。參加全國兩會代表團審議時,他和基層代表侃侃而談,都是“聊家常”般的敘話,從不居高臨下,同他接觸過的人都感覺非常親切,大家也願意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向總書記傾訴。大家可能都還記得,2017年11月17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總書記將93歲的黃旭華和82歲的黃大發請到自己身邊就座合影,我在新聞聯播裡看到這一幕,感到溫暖而不意外。我們知道,這就是我們認識的可親可敬的總書記。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