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探尋紅色記憶 汲取精神力量

張海紅
2021年09月23日08:38 |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黨史是黨執政興國的根基和血脈,我們要學史明理,學史增信,發揮黨史資政育人的功能。

巍巍呂梁山、泱泱湫水河,是養育革命的搖籃,是延安聖地的屏障。在黨中央轉戰陝北的1947年到1948年期間,臨縣作為解放戰爭戰略指揮的通信基地和全國各戰區指揮作戰的聯絡基地,是西北野戰軍發展壯大的兵源基地和人民解放軍前線打仗的軍工基地,也是中央機關轉戰陝北的后勤保障基地。這裡留駐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光輝的足跡,記載著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頁,孕育了對黨忠誠、顧全大局、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呂梁精神。

從紅色故事中感悟老一輩革命家的初心使命

那個時代,共產黨人的初心是什麼?我認為如下故事,就是老一輩革命家給我們的最好解答。

給村民打井:有一天清晨,葉劍英在三交鎮雙塔村散步時,發現老百姓挑著水桶排著隊,在一個坑裡用瓢一瓢一瓢舀水。葉劍英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回到住處后立即召集后委領導班子開會,把在村頭看到的情況講給他們聽。葉劍英說:“咱們住在老鄉家裡,吃著老鄉的飯,喝著老鄉的水,現在老鄉沒水吃了,咱們不應該給老鄉打口水井嗎?”大家一致同意,於是葉劍英讓挖防空洞的石匠先給村裡挖水井。盡管工作很忙,每天早晚,葉劍英都要抽空到工地去看看工程進度,並和大家一起搬石頭。同志們勸他休息,他笑著說:“為群眾打井,我也應該出一份力嘛。再說,我還等著水喝呢!”經過連續幾晝夜的奮戰,水井打成了,村裡的群眾再也不用排隊挑渾水了。直到現在,雙塔村的村民吃水還是靠這口井。雙塔村村民忘不了這口井,更忘不了共產黨的恩情。這就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給小孩理發:據南圪垛村村民劉金順回憶,習仲勛在他們村居住期間,他和習仲勛同住一個院子。習仲勛看見他頭發長了,就親自拿剪刀給他理發。習仲勛的警衛孫炳文講:“當時沒有專業的理發工具,習書記給同院住的一個小娃理發,是用剪刀慢慢剪的,並留了三個小辮子。”於是,習仲勛給劉金順理發的故事在南圪垛村一直傳為佳話。這就是共產黨人的初心,時刻為老百姓著想。

不該說的不說:93歲的徐愛民老人,是中共地下黨人的后代,10歲那年,由八路軍辦事處護送到延安。在黨的培養下,徐愛民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機要干部,在延安時期任中央辦公廳機要員。1947年東渡黃河后,徐愛民在孫家溝村從事機要工作,同時兼任文藝宣傳隊員。直到現在人們問起她當時的工作,她仍隻講宣傳不提機要。這就是一名共產黨人的本色,嚴守黨的秘密,不該說的絕對不說。

忘我工作:曾在軍委三局總台工作過的范海寶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當時在三交鎮的中央后委人員、機器都是超負荷運轉,大小機器全都開動。機器出現故障,大家更為緊張,徹夜趕修。值班、搶修機器,24小時連軸轉,不知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中央和全國各地、各戰區的往來電報像雪片似地飛往三交,晝夜不斷,分秒不停。”這就是共產黨人的初心,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忘我工作,分秒不停。

幫老鄉打紅棗:1947年,中共中央西北局移駐臨縣南圪垛村后,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據時任西北局文書的拓永年回憶,當年他們幫老鄉打紅棗,有的爬上樹梢,有的拿著棍棒敲打,紅棗鋪滿地。但人民子弟兵嚴格執行紀律,從地上撿起一顆顆鮮紅的大棗,誰也不往自己嘴裡塞,都放到了籃子裡。老百姓見狀,讓他們嘗鮮,但他們就是不吃。老鄉說,哪有這般道理,你們幫我們干活,還不吃一顆紅棗,這不行。於是拿著一大碗紅棗送到了子弟兵駐地,子弟兵隻好收下,但給了老百姓錢。這就是人民子弟兵的初心,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老一輩革命家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鑄就了不朽的歷史豐碑,豐富了偉大的呂梁精神。

從紅色檔案中感悟呂梁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

中央后委在臨縣駐扎期間,臨縣成為保衛延安、保衛黨中央的堅固屏障和后勤保障基地,作為黨中央戰略轉移的重要依托地,為中共中央轉戰陝北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提供了有力保障,為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7年9月20日的一份珍貴檔案資料表明:臨縣當時有各機關部隊30772人,每月需糧112萬多斤﹔有牲口3668頭,每月需料44萬多斤,草110多萬斤,連料共折米每月需糧5161.8石(671034公斤)。這樣一個巨大的數目,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臨縣人民和中央機關一道,團結一致、共克時艱,度過了那段難忘的歲月。因此在1948年3月,毛澤東東渡黃河后對臨縣縣委宣傳部長劉楓說:“這次中央后勤單位住在貴縣,在安全和生活供給方面都安排得很好,我代表黨中央向你們表示感謝。”

一張支援蟠龍、沙家店戰役及陝北機關東渡動用人畜的統計表顯示:臨縣動用民工96900人、民兵986人,毛驢100頭,往返30天,人工297980人次,畜工9000次。而離石動用民工220人,方山、中陽各動用民工150人。從中可以看出臨縣人民出人出錢出糧食出物資,全力以赴保障后方、支援前線,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臨縣人民和中央機關一道,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一個個精神高地,樹立了一座座紅色豐碑!

也正是這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臨縣人民群眾一起艱苦奮斗,孕育承載了對黨忠誠、顧全大局、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呂梁精神,引領無數呂梁兒女信念如鐵、前仆后繼、英勇奮斗。這種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建立新中國而形成的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財富。

從紅色遺址中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

紅色遺址是革命精神、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是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寶貴財富,是開發紅色旅游的重要資源。

多年來,為了挖掘紅色資源,收集歷史資料,我到北京、西安、延安尋訪后委、西北局等機關的當事人、知情人。我也跑遍臨縣的山山窪窪、溝溝岔岔,調查出境內14個鄉鎮、80多個村庄曾為中央機關和西北地區機關的駐地。經核實,臨縣現存不同時期的黨史重要機構舊址,重要人物舊居、路居,重大戰斗遺址和紀念設施有60多處。代表性的遺址有中央后委機關舊址、中央西北局舊址、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舊址、中央城工部舊址、中央社會部舊址、中央機要處舊址、中央法律問題研究委員會舊址、軍委供給部舊址、軍委三局舊址、120師師部舊址、120師醫訓隊舊址、毛澤東東渡黃河遺址及毛澤東路居、葉劍英、楊尚昆、賀龍、習仲勛、林伯渠、續范亭舊居等。這些革命遺址,有3處進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2處為國保單位,5處為省保單位,7處為縣保單位,1處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處為山西省黨史教育基地,2處為山西省國防教育基地,2處為呂梁市黨員干部教育基地,6處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員干部教育基地。

近年來,臨縣修建了毛澤東東渡黃河紀念碑,維修了中央后委機關舊址、中央西北局舊址、中央軍委三局舊址、毛澤東路居、李鼎銘舊居等﹔布展了中央后委駐臨縣歷史陳列室、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中央外事組舊址、雙塔村毛澤東路居等。這些紅色遺址和紀念設施,記錄著老一輩革命家的奮斗精神和實干精神,是呂梁精神的當代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指出:“革命戰爭年代,呂梁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呂梁精神。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用在當今時代,繼續為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我們要大力弘揚呂梁精神,凝聚起奮進新時代的磅礡偉力,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用好紅色資源、建設美麗家園!

(作者為全國黨史部門先進工作者、山西省優秀共產黨員、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來源:山西日報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