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紅色傳統在黑土地上發揚光大

——黑龍江大學黨史學習教育走“新”更走心

2021年09月24日08:1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9月16日,在陝西延安清涼山北麓、五孔窯洞旁,中央軍委俄文學校舊址落成開展暨黑龍江大學80華誕火炬傳遞啟動儀式在此舉行。

中央軍委俄文學校的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俄文隊,1944年7月更名為延安外國語學校。抗戰勝利后,延安外國語學校師生先后被派往華北、東北前線,俄文隊師生間關萬裡、挺進東北,后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黑龍江大學。

從紅色熱土延安到北國邊陲,從窯洞做教室、土磚搭課桌的軍事學院俄文隊到現代化綜合性大學,建校80年來,黑龍江大學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特別是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創新形式用活紅色資源,引領師生在紅色文化中汲取前行力量。

傳承紅色基因 讓紅色旗幟高高飄揚

“延河邊洗漱,土窯洞住宿,露天用餐,樹下上課……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抗大的教學生活條件極為艱苦,卻無法阻擋愛國青年奔赴延安,尋找民族光明與前途的步伐!”日前,黑龍江大學報告廳裡座無虛席,學校黨委書記王永清以《傳承紅色基因,致敬建黨百年》為題,為干部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專題黨課。

“根於延安,源於抗大”,黑龍江大學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注重將黨史與校史相結合,組織師生走進校史館,開展系列“知校史·學黨史”主題黨課,在校史館裡學習黨史知識,坐在小板凳上聽校史故事,通過生動、立體、鮮活的現場教學,帶領師生回首建校80年來的風雨歷程,回望建黨100年來的奮斗之路,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社會責任感,讓黨的旗幟、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在學校高高飄揚。

“種下一棵樹,莫忘來時路。歲月如歌唱不盡,我心如初……”由黑龍江大學師生精心排演的大型校史話劇《姊妹樹》正在震撼上演。從抗大學員熱火朝天的學習操練場景,到戰事緊張學校臨時轉移至佳木斯的艱苦歲月,從抗戰勝利后延安歡天喜地的慶祝場面,到學校師生隨部隊奔赴東北,話劇通過不同時間、場景、燈光、舞蹈、音樂的切換,再現了王季愚、趙洵兩位老校長心懷革命理想和教育者的激情辦校治學的艱辛歷程,讓師生通過“沉浸式”“直觀式”的真實體驗,產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鳴,讓延安精神、抗大傳統、黑大校訓深入人心,引領師生在黨史學習中堅守初心使命。

“剛開始聽到校史劇招募舞蹈演員的時候,我特別激動地報了名,在排練過程中,聽老師們講解歷史背景猶如上了一次次生動的黨課,深受鼓舞。為了能演好自己的角色,同學們都刻苦練習,沒人懈怠喊累。”2020級西語學院的參演學生馬琳深有感觸地說。

“黑龍江大學作為我黨我軍一手創辦的紅色大學,伴隨著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一路走來,雖五次易地、十次更名,卻始終守望著延安精神和抗大傳統,逐步形成了‘志存高遠、愛國奉獻、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為主旨的黑大傳統。”王永清說,黑龍江大學校史既是黑大人與時代同行、與國家共命運的奮進史,也是黑大人孜孜不倦、勵精圖治的創業史。

注重思想引領 以紅色文化鑄魂育人

“中共滿洲省委與接續組織的建立”“東北抗日聯軍誕生的歷史”“黨領導人民軍隊在反抗外敵入侵的艱苦卓絕戰斗中形成的東北抗聯精神”……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老師田雷的《東北新聞史》選修課,也是一堂精彩的黨史課。

新聞學專業依托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在學院持續推進“新聞傳播學科+課程思政”改革。新聞評論課堂上,教師會向學生們重點講解介紹毛澤東同志創辦並親自主編的第一份正式報紙《湘江評論》﹔在播音課上,教師選擇《焦裕祿》《回延安》《西去列車的窗口》等作為學生的訓練篇目﹔在廣播電視藝術概論課程中,教師著力將中國共產黨的輝煌歷史融入藝術教育之中,在講述電視劇、音樂短片作品時多選取《建黨偉業》《覺醒年代》等兼具藝術性和教育性的主旋律紅色影片。

在黑龍江大學,這並不是個例。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學校開展“讓黨史走進專業課,讓黨史在第一課堂閃光”專題教學實踐活動,用活黨史教科書,將黨史精彩案例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做到黨史學習教育與“四史”學習結合起來,與黑龍江“四大精神”結合起來,持續增強學習效果。

“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把學校紅色文化、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融入教學體系當中,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打造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黑龍江大學校長付宏剛說。

這個暑假,學校青年學生宣講團圍繞“賡續紅色傳統,講好紅色故事”主題,赴延安開展了為期6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他們將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致力於開發紅色系列微宣講課程。其間,他們走訪了紅色教育基地、革命老區,採訪革命歷史親歷者和當地群眾。“很激動學校為我們提供了前往延安追根溯源、實地學習的機會,讓我們在實踐中學習黨史和校史,講述黑大青年心中的延安精神和紅色光榮傳統,我們在宣講中收獲感悟,將學習成果分享給廣大青年學生,帶動更多同學參與到黨史學習中來。”青年學生宣講團成員、2020級研究生蔡可陽深有感觸地說。

將黨史學習教育與立德樹人相結合,黑龍江大學通過“研、學、講、賽、訪、踐、讀、觀、展、創”等十種學習形式,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喜聞樂見的主題教育活動,帶動全體黨員學深黨史、悟透理論,推動全校上下黨史學習同頻共振,形成人人學黨史、人人講黨史的良好氛圍。

學黨史辦實事 積極服務社會發展

“在東北,鐵鍋燉的油豆角是很多人兒時的味蕾記憶,然而油豆角種植區域受限、低產是通病,我們團隊的技術將打破這些瓶頸……”在近日舉辦的第七屆黑龍江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決賽中,黑龍江大學園藝團隊的“油豆角精藝育種產業化,拓展鞏固脫貧攻堅新利器”項目獲得關注,並最終斬獲公益創業類金獎。

這支由現代農業與生態環境學院教授馮國軍帶領的科研團隊已研究油豆角近30年,育成21個新品種,團隊將課堂搬入田間地頭,組織農戶現場培訓,參與田間管理,開展講座交流,發放科學種植油豆角手冊等等,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黑大駐村工作隊來了之后,帶動了全村人,村裡現在是大變樣。”齊齊哈爾市克東縣光輝村的村民翟玉珍說。光輝村是學校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志願幫扶對象。為加快對口幫扶村實現農業機械現代化,學校圍繞鄉村振興等內容,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了“網絡科技文化大講堂”,場場火爆。

農村教育資源薄弱,黑龍江大學發揮高校教育資源優勢,學校黨委組織39個二級黨組織,與村裡在讀學生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為他們做線上學業和職業生涯指導、價值觀養成教育。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黑龍江大學的專家、教師、黨員干部多次進村指導村民種植技術,實現播種精准,指導做好村管理工作、建設文明鄉村,幫助村民開展農特產品開發和銷售,帶動村民增收。

除社會服務外,黑龍江大學還聚焦師生員工普遍關注、急難愁盼的問題,開展辦實事推進情況專項跟蹤調研,及時調整和規范辦實事台賬,多措並舉推進解困行動不斷線。

“終於成功簽約,很幸運成為專業裡第一個收到offer的人!”2018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楊苗苗興奮地說。剛開始找工作的時候楊苗苗也很迷茫,在學校就業信息網的職業測評模塊進行了個人職業測評后,他開始一點點找到自己的就業方向和適合崗位。通過在就業網上進行目標企業的篩選,楊苗苗定向投遞簡歷。“相比於其他求職軟件,學校的就業信息網發布的信息對畢業生來說針對性更強、匹配度更高,投遞簡歷時也更安心。”他說。

學校打造“互聯網+就業”智慧就業新模式,加強就業困難學生包保幫扶、精准幫扶,通過強化就業“一把手”工程,重點幫扶就業困難群體近200人。

“新學期返校后,校園景觀和硬件設施煥然一新,辦理各項報到手續非常方便快捷。”很多學生表示。黑龍江大學改造學術活動場所、部分基礎設施和學生宿舍等,運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數據資源,優化辦事流程,創新服務形式,進一步深化智慧校園建設,推進學生工作系統集約化建設、建立一站式就業網絡服務平台、提供各類在線教學服務、開展線上后勤服務百余項。

(本報記者 張士英 本報通訊員 張笑雷)

(責編:宋美琪、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