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讓英雄的名字熠熠生輝

2021年09月28日09:25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核心提示

天地英雄氣,浩然壯國魂。今年9月30日是第八個烈士紀念日。福建是革命老區,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省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有關部門通過探索建立“兩分一統”長效管護機制等辦法,把英雄烈士紀念設施規劃建設好、管理保護好、維護利用好,充分發揮了其銘記歷史、緬懷英烈、教育后人的紅色陣地功能。

安“家”

9月27日上午,新建的三明市明溪縣革命紀念園烈士集中安葬點,青山巍然,鳥語花香,“口”字形陵區,從西朝東,墓碑平行排列,清一色的臥式石碑,石材分別為大理石、花崗岩或漢白玉,顯得整齊劃一。第一位迎來的是葉維書烈士。“爺爺,這是你的‘新房’,請安息吧……”烈士孫子、退休教師葉春生手捧遺骸罐庄重走向墓區,小心翼翼地將遺骸安葬入土,並輕輕地撫摸烈士的墓碑,獻花、鞠躬、致哀。

葉維書烈士是明溪縣雪峰鎮人,生前為縣蘇維埃政府糧食部長、紅軍干部,1934年,在寧化縣泉上鎮反“清剿”戰斗中犧牲。這次葉維書烈士遺骸是從偏僻山溝遷來的。“感謝縣委、縣政府崇敬先烈,關愛烈屬,讓烈士有了漂亮舒適的‘新家’。”葉春生激動地說。

明溪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邱德興表示,在烈士紀念日前夕,包括葉維書烈士在內的12座零散烈士墓集中遷此安“家”,以慰英靈。他說,這些零散烈士墓坐落各鄉村,普遍存在設施陳舊簡陋、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如今,縣委、縣政府在革命紀念園劃出專門區域建設烈士集中安葬點,將零散烈士墓遷入集中管護,既方便烈士后人和干部群眾祭掃祭奠,又可以發揮紅色教育功能。

明溪縣為零散烈士墓安“新家”,是我省今年以來開展英雄烈士紀念設施修繕提升、集中管護的一個縮影。

我省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革命戰爭年代,有10多萬人參加紅軍,縱橫馳騁,浴血征戰,3萬人參加長征,有名字記載的烈士將近5萬人。也因此,許多英烈留在八閩大地。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特別是縣級及以下部分零散烈士紀念設施存在年久失修、責權不清、經費無保障、維護人員缺失等問題。

今年以來,我省多措並舉,分級分類施策,應集中盡集中,應修繕盡修繕,對11006處縣級及以下烈士紀念設施(含碑亭塔祠)進行整修提升,截至目前,已完成整修10934處,整修率達99.3%。各地積極行動,在全社會倡導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的濃厚氛圍——

為更好地管護零散烈士紀念設施,晉江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市革命烈士紀念碑保護中心,屬地(鎮、村),管護(烈屬)三方簽訂管護協議書。同時,建立“一對一”溝通聯系機制,對全市33處零散烈士紀念設施進行再排查再摸底,全面落實市、鎮、村三級屬地責任,形成責任清單,建立整改台賬,確保各項整改措施落實到位。

羅源縣以問題為導向,面對面向烈士遺屬宣傳烈士墓保護管理政策,並採取獎勵激勵以及個性化遷移等靈活多樣方式,零散烈士墓遷移保護管理工作全面提速,截至目前,已有33座零散烈士墓遷入縣革命烈士陵園。

光澤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將無紀念設施的零散烈士墓遷入當地縣革命烈士陵園集中安葬。

……

尋親

“當年,他們為了我們犧牲﹔現在,請為他們做一件事。”為烈士尋親,讓烈士魂歸故裡,了卻家人的心願,讓更多的人知道烈士的光輝事跡,以此來告慰英靈、致敬英靈和撫慰烈屬。

9月15日,在武夷山、順昌兩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將埋葬在武夷山景區的蘭財壽烈士遺骸,遷移至順昌縣龍山紅軍烈士紀念碑零散烈士墓集中管護點安葬,讓英雄魂歸故裡。

今年4月6日,順昌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根據群眾提供的蘭財壽烈士墓碑圖片,得知蘭財壽是順昌縣洋口公社(鎮)謝坊大隊(村)人,查閱《順昌縣烈士英名錄》,確認了蘭財壽的烈士身份,並將相關信息告知武夷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隨后順昌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找到了居住在謝坊村已是85歲高齡的哥哥蘭財生、68歲的妹妹蘭生娘。兄妹聽到有蘭財壽的消息后,表示希望前去祭掃,由於蘭財壽烈士墓在武夷山景區,個人祭掃不便。順昌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便聯系了武夷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在其協助下,50年來家人第一次來到蘭財壽烈士墓祭掃。

“把蘭財壽的墓從150公裡外的武夷山遷回了順昌,讓烈士英靈時隔50年終於回歸故裡,我們十分感動。今后我們來看他就更加方便了。”蘭財生感激地說。

今年以來,全省各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梳理出無親友祭掃、資料缺失的烈士線索205條,並通過多種渠道為烈士尋親,至今已經為131名烈士找到親屬。

“感謝黨和政府!這樣高效准確地為烈士尋親,給我們烈士親屬辦了實實在在的大好事。”6月3日,原籍山東省平原縣仇敬德烈士的親屬在仙游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陪同下,來到仙游縣烈士陵園,為仇敬德烈士獻上鮮花,深切表達跨越70年的思念之情。

烈士仇敬德生前是步兵220團9連戰士,在1951年9月6日圍剿匪徒陳令德的戰斗中犧牲,現安葬於仙游縣烈士陵園。烈士仇敬德的家人因不知烈士安葬地,70年來,一家三代人不遠萬裡橫跨6個省份,多方尋親未果。

今年3月以來,結合開展烈士紀念設施整改提升專項行動,仙游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全面梳理安葬在仙游縣烈士陵園內6名原籍不詳的烈士名錄,烈士仇敬德就是其中之一,並通過“烈士尋親政府公共服務平台”積極為烈士尋親。仙游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聯系了平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由於烈士仇敬德離開家鄉時間久遠,親屬也已搬走,給尋親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但經多方輾轉尋找,終於找到了烈士仇敬德的兒子仇炳泉,並對仇炳泉的家庭情況進行了核實。最終,圓了這場長達70年的尋親夢。

今年上半年,退役軍人事務部組織的“為烈士尋親”網絡活動引發全省各界廣泛關注。在各地有關單位、媒體、網友的共同努力下,漳州籍烈士蘇精誠、泉州籍烈士柯賢昌等烈士親屬先后被找到。

守護

在烈士張維鬆墓碑前,兩盆三角梅開得正艷。

清掃落葉、拂去灰塵、擦拭墓碑……今年67歲的葉子華每天來到烈士陵園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著掃帚、帶上抹布,把陵園裡裡外外和烈士墓碑清理得干干淨淨。日上三竿,又到烈士張維鬆墓前,給三角梅澆水。“這是烈士親屬帶來的。我每天定時澆水,這兩盆三角梅已經有8年了。”

葉子華是一名海軍退役軍人,作為廈門市湖裡區薛嶺山烈士陵園的“守墓人”,他日復一日地守護著陵園內的344名烈士,已整整12年了。“烈士是為人民犧牲的,人民會永遠記著他們,為英烈守墓是我堅定的信念。”葉子華說。

薛嶺山烈士陵園建於1950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洗禮,出現墓碑破損、字跡模糊等情況。為此,廈門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和湖裡區政府安排資金,修繕提升整體陵園,如今園區煥然一新:不僅為344個老舊烈士墓重新做了飾面,劃定烈士保護區,還新建了烈士英名牆,以告慰英靈。

“我是革命烈士的后代,先烈的事跡和精神始終感召、激勵著我努力工作。”閩中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陳志國如是說。

閩中革命烈士陵園位於莆田市區龍脊山上,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陳志國是革命烈士、閩中紅軍游擊隊創始人之一陳天章的侄孫。他從小受到革命家庭氛圍的熏陶和教育,1992年進入陵園管理處工作至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做著烈士陵園的保護、管理及接待講解等工作。30年如一日,用心用情守護著這座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令人感動的是,因工作成績突出,人事部門曾為他安排其他崗位,但陳志國還是決定繼續留下來。“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革命故事,維護好烈士紀念設施,更能體現我的價值。”陳志國說。

記者走進位於南平市建陽區將口鎮回潭村福竹山的回潭革命公園,映入眼帘的是錯落有致的烈士墓,四周鬆柏青翠,氣氛庄嚴肅穆。76歲的管護員余綿清俯身拾起墓碑上的落葉,墓園邊沿的石縫裡長出了小草,他一根根薅掉。為了集中管護,當地政府將在長埂戰斗、回潭戰斗、五夫戰斗中犧牲並零散在多處的110名烈士集中安葬在回潭革命公園。“這裡安葬的烈士犧牲時大多在20多歲,最小的僅14歲。我是有56年黨齡的共產黨員,也是紅軍的后代,在這裡負責保護清潔工作已多年了。每次看著這一座座墓碑,仿佛仍能觸摸到先烈們跳動的脈搏,仍然能感受到先烈們的呼吸,正是他們的英勇犧牲,才換來了我們幸福美好的今天。”余綿清說。

矗立在八閩大地上的一處處烈士紀念設施,有許多像葉子華、陳志國、余綿清一樣的烈士忠魂的守護者,他們長年累月、默默承擔著烈士紀念設施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工作,清理環境、墓碑維修、打掃衛生、修剪花草、清理雜草雜物……正是有了他們精心管理、細心呵護,烈士英魂方得安息,也給后人提供了緬懷先烈的庄嚴場所。

(本報記者 何祖謀)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