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孫建博:把一切獻給黨和人民

2021年09月28日14:56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孫建博是一位鐵漢子。

面對媒體的採訪,今年62歲的他精氣神十足的向大家講述原山綠化荒山、改革發展的一個個生動事跡,完全看不出他已年過花甲。

工作和生活中的孫建博也是這樣,目光如炬、精神抖擻、干勁十足,整個人都散發著滿滿的正能量。

2021年7月7日,孫建博參加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講述原山林場從荒山禿嶺到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艱苦創業歷程。

孫建博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林業英雄、原山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曾任原山林場黨委書記。1986年,他拖著一條殘腿,承包了原山林場下屬陶瓷批發公司。10年后,他上任原山林場場長。因他的到來,原山林場資產盤活,起死回生。如今的原山群山疊嶂,林海茫茫,綠色產業遍地開花,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就要有面對一切困難的勇氣。”孫建博坐在窗前,回憶著往事,臉上映滿大山的蒼翠。

生活似鞭,人是陀螺

“十年治腿路,全家人不知道為我流了多少淚。”孫建博說。

3歲時,因打錯針導致雙腿無法站立,父親背著孫建博四處尋醫治病,他的整個童年都是在父親的背上度過的。

“我在棺材板上被蒸了三個月,每隔三天一次,母親躲在屋裡哭,父親扭頭不看我。”回想起那次印象最深的治腿經歷,孫建博面露苦澀,“剛開始叫的撕心裂肺,后來怕父母聽到心疼,我就用力咬緊嘴裡的木棍。”

孫建博是父母心中過不去的一道坎。在那個吃飯都特別困難的年代,家裡傾其所有為他治病,最終隻治好了一條左腿。

成為殘疾人的事實擺在面前,他決心通過上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上世紀60、70年代,學校是不收殘疾人的,父親問了幾所學校都被拒絕了。”孫建博回想起求學的經歷,慶幸且自豪,“我是爬到學校門口的,用盡最后的力氣大喊‘我要上學!’,學校才同意。”

10歲時的一天清晨,孫建博偷偷的從家裡出發,前往離家最近的一所學校。3裡路,他用了1個半小時。入學時,孫建博比同齡人整整晚了4年。

上學后,孫建博成績優異,還考上了中專,卻因身體原因再一次遭拒。那一年,燕子從南方飛了回來,整齊的排在電線上,他成為了不能上學、不能參軍、不能就業、不能上山下鄉的“四不人員”。

此時的孫建博,就業之路困難重重,干過幾次臨時工,收過費酒瓶子,生活的酸甜苦辣浸泡著他,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不斷沖擊著他。

1981年3月,在當地民政部門的關懷和幫助下,孫建博終於在一家規模不大的福利工廠就業。不久,由於工作突出,被組織上調到民政局擔任團委書記,成了一名人人羨慕的機關干部。

“時間一長,我漸漸意識到那種被養起來的生活,並不是我想要的人生。”1986年,在家人和同事們的一片反對聲中,孫建博毅然決然辭掉了機關工作,開始了自主創業,自力更生。

辭職后,孫建博的生活雖然很累,但很有尊嚴。

心如花木,向陽而生

“人們都說我腿瘸了,腦子也壞了”。辭掉鐵飯碗,孫建博承包了隻有3間平房、3000元流動資金、6名待業青年的原山陶瓷批發公司。

生活所迫,每天清晨不到6點,他就與大家一起出門,輾轉在高高的廢陶瓷堆裡,挑揀好的瓷具。傍晚時分,他們使出全身力氣,推著一兩百斤重的“生活”向前走。

沒有門市的時候,他們就出來擺地攤,街頭、路邊、火車站都去過。跑市場、找客戶,在外過夜不舍得住旅館,常常被人看作是組團要飯的。為了省裝卸費,他們自己裝卸貨物,幾個人咬牙切齒,揮汗如雨。那時候,孫建博臉晒得黝黑,晚上雙腿經常腫的脫不下褲子。

平淡苦悶的日子裡,孫建博與大家細數人間百態,在相互幫助和鼓勵中,撫平心裡的褶皺,將生活的疙瘩捋順。

到1991年,原山陶瓷批發公司銷售收入達到1480萬元,創利稅90.5萬元。此后連續兩年成為全省同行業年銷售額、年創利稅、人均創利稅三項指標最高的單位,承包的第三年年銷售收入達到3500萬元,利潤300萬元。批發公司逐步成為江北最大的陶瓷批發公司之一,實現了“買全國、賣全國”。

同年,孫建博光榮的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曾經,他無數次仰望天空,思考著自己人生的列車該去往何處。入黨的那一天,他終於找到了答案。

“入了黨,就有了歸屬。仿佛是一顆大大的太陽照耀著我,溫暖著我,給予我力量。”孫建博肯定地說,“一顆浮躁的心漸漸沉澱了下來,遭受的種種苦難成為了勛章。”

結束工作,回到家,孫建博在日記裡寫下昨天、今天和明天。“夜裡還會聽到火車長長的汽笛聲,那聲音傳的很遠很遠,帶走了耳邊的冷嘲熱諷。”

山高路遠,與黨同行

正當孫建博的陶瓷批發公司經營的風生水起的時候,1996年底,原山林場的老場長退了下來,市裡研究決定由孫建博擔任原山林場場長。

原山林場是一個生態公益型林場,林場工人的主要任務就是封山造林,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幾任場長都為發展經濟,使職工吃上飯傷透了腦筋,一直探索著“以副養林”的路子。到1996年底,林場基本上靠貸款維持生存。

“負債4000多萬元,職工13個月發不出工資,126家有名有姓的債主天天輪流上門討債。”孫建博說,剛上任的時候,林場發展舉步維艱。

孫建博從不缺乏重頭開始的勇氣。面對組織的召喚和職工的期盼,他堅定信念接下了這個爛攤子。

從工副業入手,關停下屬虧損企業,健全管理體制,投資新項目,孫建博用兩年多的時間,為職工補發了工資,退還了集資,支付補交了養老保險,報銷了醫藥費,逐步歸還和消化了全部借貸款。

“后來,我們相繼建立了全省第一家森林樂園、第一家民俗風情園、第一家鳥語林、第一家大型滑草場......”孫建博如數家珍的介紹,“通過大力發展旅游,走以副養林的路子,林場漸漸有了起色,職工生活越來越好,各項收入源源不斷的投入到森林資源保護中,形成了良性循環。”

1996年以后,原山林場實現了24年零火警,活立木蓄積量淨增116760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82.39%增加到94.4%,原山林場也因此被當地市民親切的稱作“淄博的肺”。2016年,原山林場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建立原山艱苦創業紀念館,打造了全國首家弘揚務林人艱苦創業、改革創新、無私奉獻的大型展館,形成了“紅+綠”融合發展的旅游新模式。

孫建博接手后的原山林場,每年都有新發展、新變化,職工年收入超過12萬元,相比從前翻了10番,每人還分到了一套房子。綠水青山真真正正的變成了金山銀山。

“職工就醫、住房,孩子上學都不用愁了,生態林自然而然的也就管護好了,這就是黨交給我的使命。”孫建博說,“前進的路上也不是沒有困難,但我們堅信‘千難萬難,相信黨依靠黨就不難’,通過創新實施場黨委領導下的‘一場兩制’管理模式,打造了集生態林業、生態旅游、餐飲服務、旅游地產和文化產業五大板塊於一體的企業集團。”

在職工們眼裡,孫建博是一位特別“操心”的人,無論是大項目還是小方案,他都親自經手、策劃。20多年來,孫建博的辦公室最后一個關燈,從沒休息過一個節假日,春節過后的第二天就開始起草一年的工作計劃。

2018年,孫建博由於長期高負荷運轉病倒了,被確診為重症肌無力,一年做了4次大手術。他在遺囑中寫道:我要把一切獻給黨和人民,如果救不過來就把遺體捐給祖國醫學事業,用於活著的人﹔余下的骨灰埋到原山森林中,與同志們一起繼續保護生態林﹔把他和妻子名下的存款及房產全都捐出,作為向組織交的最后一次黨費。

孫建博憑著不向命運低頭的信念,再一次創造了奇跡,通過了命運的考驗。同年,他被授予全國第三位“林業英雄”稱號。2020年,孫建博到了退休的年齡,但他沒有因此離開自己工作的地方。出院后,他直接到了山東原山艱苦創業教育基地,每天都給參觀學習的游客講述原山艱苦奮斗、保護生態的故事。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原山成為全國國有林場深化改革試點,計劃到2025年完成‘兩個基地’‘四個示范區’建設的光榮使命。”孫建博說,我們剛剛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場兩委班子,新班子將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面推進生態高質量發展,爭取成為全國第一個現代化林場,讓綠水青山發揮更大的價值。(吉喆)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