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保護烈士紀念設施 傳承革命紅色基因

2021年09月29日10:26 | 來源:湖北日報
小字號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從開天辟地到改天換地,一代代前仆后繼。

緬懷,為銘記,更為傳承。

每一次致敬英烈,是對初心的叩問,也是對精神的喚醒。

緬懷英烈,首先要保護好烈士紀念設施。

今年以來,湖北各地認真做好烈士紀念設施修繕保護工作,把烈士紀念設施打造成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同時,依托烈士紀念設施,開展“為烈士尋親”等活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維修改造,整治環境——

讓烈士安息地更加寧靜肅穆

“這面烈士英名牆上,有1.5萬多名烈士的名字。修好之后,這裡可以舉行大型的烈士紀念活動。”

9月20日,在孝感烈士陵園光明村園區,陵園管理處副主任黃振華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園區裡,烈士英名牆正在進行施工收尾,一旁60座新修的烈士墓,已經安葬19名烈士。

“接下來還會陸續安葬更多烈士。這裡還將修建紀念碑等設施,漸漸替代后湖園區的功能。”黃振華說。

近年來,我省持續推進烈士紀念設施提質改造工程,組織做好烈士紀念設施建設項目申報工作,25家烈士紀念設施的新建改擴建項目得到退役軍人事務部的確認和批准。

完善烈士紀念設施功能

孝感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軍休褒揚科科長冀峰介紹,孝感烈士陵園於1952年建成,2009年被命名為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陵園分為后湖園區和光明村園區,其中光明村園區於2005年建成,佔地面積30畝,有烈士事跡陳列館、烈士紀念堂、烈士紀念亭等紀念設施。后湖園區佔地面積18畝,有烈士紀念碑、烈士墓群和烈士紀念亭等紀念設施。

一個陵園,兩處紀念設施。加之光明村園區設施陳舊老化,南北骨灰堂地基沉陷,屋面有漏水現象。且陵園沒有烈士紀念碑、烈士墓和烈士英名牆,不便於開展烈士紀念日紀念活動。在孝感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孝感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於今年開始對光明村園區進行維修改造。除了修建東大門、維修紀念廣場,還要修建烈士墓、烈士英名牆等。

記者在現場看到,東大門還在修建中,紀念館屋面漏水現象已得到改善,隻待布展。冀峰說:“通過建設修繕,把孝感烈士陵園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更多人在這裡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在恩施州,當地開展縣級及以下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專項行動。目前,全州各地已完成本地區縣級及以下烈士紀念設施數量及現狀摸排工作。全州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將依托專項行動,研究制定整修實施方案,用好各類資金保障,確保零散烈士紀念設施應修盡修、不漏一處。

校核烈士信息 整理烈士事跡

7月14日,赤壁市官塘驛鎮隨陽村退役軍人服務站負責人徐穩平,在密不透風的葛仙山叢林中找到了一處零散烈士墓碑。

碑頭斷了一塊,徐穩平邊擦汗邊扶正碑頭。突然,一窩馬蜂竄了出來,徐穩平強忍被蜇的疼痛,對墓碑進行拍照、定位。

官塘驛鎮有50多處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烈士墓大都分散在荒山野嶺,摸清底數成為當地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的重要任務。

今年以來,赤壁市搶時間戰酷暑,開展烈士紀念設施校核工作。各鄉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和村干部冒著高溫酷暑,對分布在荒山野嶺的烈士墓進行拍照定位,開展核實工作。

據了解,截至目前,我省已完成退役軍人事務部下達的11.9萬名烈士信息校核任務,對全省12.9萬多名烈士事跡進行整理,並組織人員編撰《湖北省烈士英名錄》,讓烈士的事跡得到弘揚,讓紅色基因得到傳承。

挖掘紅色資源,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烈士陵園成為黨史學習教育重要陣地

9月18日10時,荊州市烈士陵園,警鐘劃破長空。

在長鳴的警鐘聲中,荊州市烈士陵園舉行的主題宣教活動拉開帷幕。

“紀念活動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宣講嘉賓——我國第一支地空導彈部隊“英雄營”退役老兵陳厚元如是說。

我省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各地充分挖掘紅色資源,把烈士陵園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極大豐富了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

從“請進來”到“走出去”

今年以來,荊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充分挖掘紅色資源,把烈士陵園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陣地,全力配合和服務各單位開展活動。

4月至今,荊州市烈士陵園共接待全省范圍內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400余家,總計接待4.8萬余人次。

烈士陵園免費為各單位提供講解引導、黨課講授和音響、音樂、流程主持等各項服務,還盡可能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教,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此外,荊州市烈士陵園的宣教隊伍還主動“走出去”開展黨史宣講工作。

今年7月,為了服務沙市區委、區政府在荊州市圖書館舉行的“紅色印記”圖片展,荊州市烈士陵園派講解員免費為圖片展現場講解,帶著到場的干部群眾了解我黨百年光輝歷程和沙市的革命史。陵園多名講解員被荊州市委宣傳部選為“百姓宣講團”成員,到各地各單位進行宣講。

從“聽講”到“點單”

在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立足不同參觀群體的學習需求,紀念園改變原有“聽講”導游模式,探索建立“點單”模式。

他們根據不同游客群體特點,設計不同的講解方案,提供“精准化”“個性化”講解服務。通過現場提問、理論探討和思想交流,用觀眾“聽得懂”的語言,讓觀眾在體驗紅色文化中思想受到震撼,心靈得到洗禮,進一步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在烈士紀念館,講解員以“信仰的力量”為主題,講述革命先輩忠貞不屈、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在歷史紀念館,講解員通過講述,突出共產黨人初心如磐,生動詮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內涵。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共接待黨員干部群眾萬余批、100余萬人次。

在谷城縣,全新的烈士陵園已投入使用。

這座陵園依山而建,佔地8萬余平方米,總投資6000余萬元,園內綠意盎然。“這裡可同時容納約3000人進行悼念活動。”谷城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朱偉說。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谷城縣烈士陵園已接待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群眾8000余人次,成為當地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重要窗口。

為烈士尋親 幫烈屬圓夢

劉銀彬是誰?

今年5月中旬,宜昌市烈士陵園工作人員在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工作聯系中無意得知,甘孜縣革命烈士陵園裡安葬著一位湖北宜昌籍的烈士——劉銀彬。

然而,工作人員翻遍了《湖北省革命烈士英名錄》(宜昌地區卷),卻無“劉銀彬”的名字。

安葬異鄉的宜昌英雄,他是誰?他是否還有親人?

今年清明節前夕,退役軍人事務部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為烈士尋親”活動,面向全社會征集線索。湖北多地積極響應,為烈士尋找親人。尋找“劉銀彬”,就是其中之一。

“劉銀彬”與“劉雲彬”

經過查找比對,一名叫“劉雲彬”的烈士進入宜昌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的視野。

“劉雲彬”就是“劉銀彬”嗎?

通過宜都市烈士陵園,工作人員找到了“劉雲彬”更為詳實的信息:劉雲彬,男,1930年1月出生,1950年1月入伍,1956年4月23日在四川省新彪縣石門坎戰斗中犧牲,1956年8月13日批准為烈士。

“宜都話中‘雲’與‘銀’的發音幾乎一樣。”宜都市烈士陵園工作人員彭濤的這句話,讓大家恍然大悟。

隨后,宜昌市和宜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來到宜都市五眼泉鎮龍口子村,了解到劉雲彬烈士有個侄子叫劉啟孝,仍居住在村裡。

6月1日,看到“劉銀彬”烈士與“劉雲彬”烈士的全部資料,劉啟孝當即確認這就是他的二爹。今年65歲的劉啟孝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二爹參軍的時候沒有成家,他犧牲的那年我剛出生,爺爺為了紀念犧牲的二爹,就給我取名‘劉啟孝’,就是讓我成為二爹的孝子。這次找到他的墓碑,這也圓了我們祖孫三代的心願,感謝退役軍人事務部門。”

尋找“王團長”

在革命老區大悟縣,還流傳著“王團長”的故事。

7月2日上午,在大悟縣黃站鎮熊畈小學,長眠於此的河南商城籍烈士王殿祿與苦苦尋找他的7名親屬終於“相見”。這次“相見”,時隔70余年。

這裡原是一座無名烈士墓,當地的鄉親稱為“王團長墓”。

每年清明節,熊畈小學的師生都要給“王團長”和其他烈士掃墓,60多年來從未間斷。

王團長是誰?他是哪裡人?

今年,“王團長”等烈士的革命事跡引起廣泛關注,許多人參與到尋訪“王團長”親人中。

經過數月的尋訪,一位名叫王殿祿的烈士浮出水面。

王殿祿1929年2月參加鄉赤衛隊,1930年春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48年10月,他在湖北禮山縣(今大悟縣)呂王城的一次戰斗中英勇犧牲。

通過信息反復比對,最終確認王殿祿就是“王團長”。

7月2日,王殿祿的7名親屬來到烈士墓前,舉行了庄重而簡潔的祭奠儀式。王殿祿71歲的侄子王修丙,特意在烈士墓前取了一捧泥土,帶回老家。

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每一位烈士都是一座精神豐碑,值得永遠銘記。接下來,全省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會把“為烈士尋親”活動持續開展下去,幫助更多烈士找到親人或安葬地。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際凱 通訊員 包曉霽)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