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聚焦助力鄉村振興 預防農民受災返貧——

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湖北省應急管理系統186個駐點村綜合減災效果調查

2021年09月30日10:22 | 來源:湖北日報
小字號

“以往防災減災偏重城市社區,如今我們要到最難啃的農村,突出最容易受災返貧的群體,辨識和預防生產生活中的災害風險。”省應急管理廳堅持把保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重要方面,找准應急部門“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的切入點、著力點,全力打好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攻堅戰、防范應對自然災害攻堅戰。

去年下半年以來,省應急管理廳聚焦“保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這件最大的實事,深入剖析廣大農村苗頭性、傾向性安全風險及事故背后的深層次矛盾,著力增強農村地區災害風險防范和綜合應對能力,部署以全省應急管理系統186個駐點村為試點,形成“十個一”的規范標准,創新開展全省綜合減災示范村創建活動,提高村民安全防范意識,提高村民識災辨災、自救互救、應急避險能力,防止脫貧村和脫貧戶因災致貧返貧。

截至今年7月19日,已有151個村完成創建任務,剩下35個村預計今年底完成創建,但效果怎樣?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深入宜昌、荊州、黃岡、襄陽的湖區平原村、丘陵地區村、高山礦業村、臨水農業村調查,實地感受綜合減災行動的效果。

啃難啃的“硬骨頭”

挑選災害風險最突出的村

識別災害高風險村,各地應急管理部門都進行扎實的評估篩查。

荊州市監利市柘木鄉豐收村距離市區60多公裡,屬於不靠鎮、不臨近省國道的湖區平原村,農業和打工成了村裡增收主業。該村黨支部書記劉立介紹,全村12個村民小組、3800多人,60歲以上老人近1000人,該村屬於全市集體經濟最薄弱的村。防治慢性病是該村主要痛點,為了有效解決因病致貧返貧,應急醫務室設在村民服務中心,跟避災場所一起,成了群眾的貼心場所。如今,近千名老人定期體檢,患有慢性病老人養成按時吃藥的習慣,不避諱檢查。村裡的應急物資室、微型消防站建立了指揮體系、配備了人員、配齊了應急裝備,發揮著演練、宣傳和預防的作用。

“村裡有個地籠網廠,大前年因為沒有防災減災的意識,廠區物資管理混亂,引發一場大火,損失了20多萬元。村裡綜合減災演練和培訓活動,這個廠的老板幾乎場場都來參加,如今廠區內的消防安全和應急管理得到提升,這兩年也沒有發生任何火災。”豐收村村委會主任劉喜成說。

沿著村和街道道路設置減速帶、指示牌、警示標志,成了一道應急文化風景。荊州區川店鎮川店社區,屬於村改社社區,鎮區就在社區內。“我們社區實際就是一個農村鄉村,有三大風險:一級灌渠靠近幼兒園和學校,900多師生出行經過深水渠周邊,為此去年開展綜合減災以來,爭取鎮裡7萬多元資金,沿著渠邊道路建起1500米護欄﹔靠近村裡不到500米有一個水庫,夏天游泳消暑人流不斷,2020年以前,幾乎每年都有人因下水游泳溺亡的悲劇發生。通過爭取公路、水利部門資金建起道路防護欄、安全網,設立醒目高大的警示牌。還有幾十戶老舊小區居民,電線飛線、煤氣罐亂放,用電用氣極不安全,為此,開展了電線亂搭亂牽的整改、煤氣罐入戶排查……”川店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娟露和川店鎮應急管理站站長葉家平帶著記者一路實地查看,一邊講明白風險識別和解決辦法及效果。

辨災能力全鏈條

從用氣用電到地質風險點識別

省應急管理廳干部、麻城市龜山鎮鮑家墩村駐村第一書記殷峻,在這裡跟村民一起入戶查險、普查房屋地質災害、重修倒房戶房屋、選取避災點、對通組道路除險加固……2年多來,他用應急人的專業知識,識別了村裡的各種災害風險。

“23戶切坡建房戶,經過排查,基本為中低風險,每個風險處都拍了圖片、繪制剖面圖、寫出風險識別,提出排除建議。”殷峻告訴記者,房屋是農民大宗資產,保護房屋不遭受滑坡等災害,就是最好的預防和減災。

“我們家的房子建了9年,建成第二年就遇上大雨滑坡,用了上十天才把滑坡淤塞的泥土清理完,去年,村裡排查我家的風險后,我將屋后坡地挖了近百米排水溝,房屋牆腳也砌了水泥排水溝。”7組村民鮑文朝說,不僅家裡不再擔心下雨滑坡,在外面承包工程也很注意排除這類風險。該村在每個地質災害風險點貼上了提示牌。

鮑家墩村民以往多用柴草燒火做飯,為了防火減災,村裡籌集24萬元,給每家配齊了煤氣灶、煤氣罐,還在入戶前開展了煤氣使用安全演練,對一些孤老、智力障礙人群採取一對一幫扶指導,直至會安全使用。

“另外,為了用電安全,村裡拿出資金給每家重新安裝了空氣開關。”村黨支部書記鮑在佳說。

綜合減災受到各個創建村的歡迎。“我們尤其歡迎這樣的規范減災防災救災!”保康縣馬橋鎮堰埡村黨委副書記饒昌興介紹,該村在海拔1400米以上,以往洪災、地質災害頻發,村民生產生活深受災害影響。去年創建綜合減災示范村以來,在村道路建設、河道治理等工作基礎上,加大集體經濟投入,更加注重村民災害識別能力培養,形成了綜合減災口袋書《農村各類風險隱患辨識清單》,照著《清單》對全村進行排查。《清單》幾乎囊括了農村生活生產中的所有風險隱患,如用電輸電、用火、使用儲存危險物品、農村道路交通、農業作業、地質災害、洪澇災害……

“各類風險、隱患擺出來,都是村民身邊事,下到學齡頑童,上到耄耋老人,都能看懂。”信息員李宗旺說,這一張清單教會村民們識別危險,也解決了信息員們不知道查什麼、怎麼查的問題。

為了村民家門口的安全,村裡投資給6戶村民建了百米護欄。“以前沒有護欄,從來不敢靠近邊上站,現在可以靠著護欄看風景!”堰埡村二組村民肖秀菊笑著對來客說。她家去年冬天要炭火取暖,嚇得饒昌興等村干部一身冷汗:“她老公喜歡喝酒,房子關門閉戶,不透氣,很容易一氧化碳中毒。為了說服他們改變取暖方式,我那段時間經過一次就上門一次,直到更換排煙通暢的取暖爐。”饒昌興帶著記者參觀了更換后的取暖爐。

為了道路安全,通村道路建起牢固的防撞牆,並刷上了黃色標線。村裡自建自管的65個隧道有15.1公裡裡程,都按照消防要求配備了滅火器具,適當位置都有反光標。

幾乎每個村都考慮了道路、橋梁、溝渠等的減災風險。監利市豐收村解決了兩座危橋隱患。谷城縣冷集鎮劉家營村拓寬一處橋梁、籌資48萬元新建一處橋梁,解決260多名村民出行難題。劉家營村位於團湖水庫下游,去年夏季接連暴雨導致西干渠沖垮,利用7萬元地質災害資金,組織人工機械用21天進行干渠修復治理。如今,西干渠安全運行,本村1200畝農田受益、附近10多個村的農業生產用水得到保障。

奔著最弱勢人群

防災減災救災,一個都不遺漏

“防災減災救災,一戶都不漏,一人都不少!”記者調查發現,危房戶、因災倒房戶,被各個村列為應急減災的重中之重。

荊州市荊州區川店鎮川店社區唐世民屬於外來移民戶,去年村裡積極申報應急救災資金,蓋起了新房。7月8日,記者到訪時,他和老伴在家中休息:“房子牢靠了,不再為雨天漏雨發愁了!”

土坯瓦房老屋脊舊痕依然清晰,老屋基上建起3間牢固的水泥平房。去年5月,鮑家墩村何佑全家房屋倒塌,村裡及時申報,應急專項資金直達他家賬戶。“這3.7萬元是應急救助資金,我的房子建起來,沾了黨委政府的光!”他拿出銀行存折,上面清晰的列著今年1月13日的到位資金數量。

7月16日傍晚,谷城縣冷集鎮劉家營村68歲的畢宏儒和老伴正在新房子門前乘涼。“新建了房子,住著舒適,不擔心刮風下雨了!”去年6月,他家的老房子成了危房,兩個女兒各拿出1萬元,襄陽市應急管理局駐村村工作隊拿出1萬元幫扶他家建房。為了減災防災,去年7月,該村馬東森家房屋遭遇滑坡,村合作社拿出3萬元,幫助建起22米的擋土牆﹔劉木喜家房子右側山體滑坡,去年11月村裡用機械清理走了泥土,砌了一道排水溝。

說起前不久村民處置火情的事,當陽市開源村黨支部書記、主任鄧代紅不停地為村民點贊。

85歲的村民孟凡壽家的柴屋冒出了一陣陣黑煙。附近村民看到后,立即向村裡應急值班人報告,值班人立即聯系上了以村干部、黨員、退伍軍人、醫生、青壯年志願者等為成員的應急救援隊伍。他們根據平時應急培訓和實操演練情況,火速行動起來。

有的緊急將行動不便的孟凡壽從緊鄰的主屋轉移出來。有的迅速觀察火情,當發現是柴屋的電線短路引起,立即切斷電源,並迅速採取措施,將柴火屋和主屋屋頂木質連接的地方斷開,並用磚瓦在周邊進行隔離,用水將部分還未燒著的木材打濕。最后,這場火被成功扑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也降到了最低。

協同推進

土辦法洋辦法一起解難題

去年5月底,省應急管理廳負責人在襄陽調研,提議先行先試“應急管理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各村均結合實地情況,開展災害事故風險評估,對轄區內河流水庫湖泊、公共場所、道路等區域定期開展風險隱患評估,成立風險點隱患清單,編制災害風險圖,為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夯實基礎。

根據排查評估出來的風險隱患點,由村黨支部書記牽頭,對風險隱患點進行認真研判,制定防治措施,明確防治責任人,堅定不移做好防治落實,同時通過村村響廣播、微信群等方式向村民公開宣傳提醒。

關鍵時刻的從容,功在平時。記者調查發現,各地綜合減災示范村裡成立了以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為第一責任人,鄉村振興駐村應急干部和村副書記為協助責任人,鎮管片區民警、村干部、黨員、村應急隊員、志願者為成員的綜合減災領導小組,小組內設信息組、搶險組、轉移組、巡邏組、保障組、醫療救護組,從組織制度層面保障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和綜合減災工作推進。

“這些制度規范、組織框架的建立離不開應急系統駐點隊員的指導。”各地應急部門還為村裡協調了物資和專業培訓資源。村委會旁的庫房內,風力滅火機、發電機、手搖警報器、滅火毯、救災帳篷和棉被等應急救援設施一應俱全。用電、用火、食品安全、交通出行、農機、森林防火、使用液化氣罐等各類專題培訓成為常態。

安全風險、隱患排查出來后,誰來改,怎麼改?農村安全風險分級分類管控機制在襄陽逐步建立起來。對辨識出來的一般風險、隱患,由村級組織負責整改、落實﹔對於存在安全生產重大隱患,涉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向有關部門報告。

過去,不少貧困地區人口居住分散,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較多,難以第一時間獲取預警信息。如今,通過高音喇叭、村村響,甚至是鳴鑼吹哨、逐戶通知等“土辦法”,災害科普和預警“最后一公裡”問題正在積極得到解決,不落一戶,不落一人。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包東喜 胡雯潔 通訊員 趙樹祥 張璞 王宏權)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