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上海模式”

2021年10月13日08:4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文明在這裡】

黨史和理論宣講浸潤百姓心田、志願服務融入生活方方面面、文明新風吹遍城市大街小巷……在上海,群眾在哪裡,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各類資源就匯聚到哪裡。

16個區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21個鄉鎮(街道)級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6016個村(居)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02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陣地……近年來,上海市不斷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打造出陣地網絡全域覆蓋、線上線下雙輪驅動、特色品牌交相輝映、新時代文明實踐和學雷鋒志願服務雙向提升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上海模式”。

讓黨史學習走“新”更走心

“一條愚園路,半部近代史,這裡留下了很多我黨成立百年以來的紅色足跡。”在上海市長寧區的愚園路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街區,“中國好人”霍白正在為參觀者講授一堂“行走的黨課”。

2016年,霍白和幾位老鄰居共同組建了愚園路紅色印跡志願宣講團,多年來專注挖掘、宣講愚園路的紅色歷史。從錢學森舊居出發,慢慢拓展到中共中央上海局機關舊址、愚園路歷史名人牆、《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等點位,宣講團將愚園路上的紅色印跡“連點成線”,引導全國各地前來“打卡”愚園路的參觀者重溫那段紅色記憶。

在霍白等人的感染下,這支隊伍逐漸壯大,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加入宣講團,其中既有年過古稀的老人家,也有活力滿滿的中學生、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們穿梭在這條充滿歷史底蘊的馬路上,把黨史學習教育“搬”到家門口,成為上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一張亮麗的紅色名片。

最近,一輛黨史巴士“火”遍整個上海,很多市民紛紛預約體驗,可謂“一座難求”。

漁陽裡、中共二大會址、五卅運動紀念碑、浦東開發陳列館……伴隨著講解員的解說,黨史巴士帶領乘客途徑20多處上海紅色地標。乘客在了解黨史知識的同時,透過車窗便能感受到時代的巨變,這樣一堂跨越百年歷史的黨課讓市民心馳神往。

文藝黨課、主題展覽、舞台展演、文化集市、經典誦讀、人文行走、地鐵專列……在城市各地,各種黨史學習教育新載體,讓黨的光輝歷史觸手可及。

依托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的獨特優勢,上海市成立首批由120個成員單位組成的上海市紅色文化傳播志願服務聯盟,擦亮“黨的誕生地”“明燈”“大學生理論宣講聯盟”“文化三地”等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團隊的紅色名片,開展“百名志願者講百年黨史”活動,讓紅色地標在志願者聲情並茂的講述中煥發新光彩。

讓“志願紅”成為文明底色

走進中共一大紀念館,在位於尾廳的鮮紅黨旗前,一位佩戴著“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的老人家滿懷深情地重溫入黨誓詞,在他旁邊,站著一位領誓人——67歲的傅向東。退休前,傅向東是上海健康醫學院的一名教師﹔現如今,他有了新身份:中共一大紀念館的領誓志願者。

“入黨誓詞,十二句、八十字,我反復聽、反復重溫,一次次感受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力量。”傅向東說,到目前為止,他已經連續近20年堅持參與志願服務,還帶領自己的學生一起做志願者。傅向東的學生熊佳瓊出生於1999年,是一位新入黨的黨員。在老師傅向東的帶領下,如今也成為一名中共一大紀念館的志願者。“作為站在新起點的青年一代,我必須做些什麼。”熊佳瓊說。

青年學子、派出所民警,退休教師……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志願者匯聚於“黨的誕生地”,他們不辭辛勞,為每一位參觀者提供自己熱情無私的幫助。

在上海,志願服務處處可及、人人可為,志願精神早已融入上海這座城市的血脈,成為城市精神的重要組成,為提升城市軟實力提供了不竭動力。據了解,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上海市各級文明實踐陣地動員各類志願服務組織,在“上海志願者網”發布疫情防控志願服務項目近2.1萬個,招募上崗志願者近65萬人,人均服務超過71個小時。在進博會舉辦期間,上海成立城市文明志願服務隊220支,近6萬人次的志願者投身“黨員先鋒、美麗家園、平安守護、暖心微笑、文明風尚”五大行動,有力保障歷屆進博會圓滿舉辦。

上海機場邊檢百人外語志願服務隊、“隱形的翅膀”公益志願者聯盟、蘇州河護河聯盟……如今,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有1486支優秀志願者團隊在為這座城市貢獻自己的力量,一幅“人人都是志願者、人人都是軟實力、人人展示軟實力”的生動畫卷正徐徐鋪展。

讓百姓感受城市溫度

位於上海市長寧區的新涇六村是標准的上海“老公房”社區,但走進社區就會發現,這裡沒有一點“老舊”的樣子——干淨整潔、鳥語花香的社區環境,各種科技范兒十足的健身、醫療、政務辦理智能設備,裝點了多種樂器的樓道“音樂角”……在新涇六村,文明實踐活動連接了千家萬戶,居民能夠享受豐富的精神文化滋養、便捷的惠民服務,能廣泛參與垃圾分類、交通文明等方面的志願服務,使文明新風吹遍每個角落,讓這處“老公房”社區展露新面貌。

走進上海市長寧區華陽路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一派熱鬧景象讓人目不暇接,這裡的每個房間都在使用中:歌唱團在練習紅歌、舞蹈團在編排新舞、書畫社在潑墨創作……借助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整合的資源,街道為居民的業余生活提供了多樣的選擇。70多歲的鄧炳山每周都來這裡畫國畫,他最愛畫山水、花鳥,因為經常練習,畫工也越來越嫻熟。“我們不僅自己畫,現在還經常到社區裡教小孩子、外國人畫國畫,傳播中華傳統文化。”鄧炳山說。

在上海,百姓能夠在各種細微之處感受城市溫度——“雷鋒亭”“自在小筑”“生境花園”等文明實踐特色陣地星羅棋布,加裝電梯、幼兒托育、為老送餐、車位共享、文化下鄉、應急培訓、心理疏導、小修小補、上門理發、健康義診等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扎根社區,“惠南醫盟”“樂齡申城·G生活”助老智能手機應用等品牌項目深入人心,15分鐘“文明實踐圈”和“便民生活圈”雙圈共振……

近年來,上海市著眼於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重點聚焦“老小舊遠”“急難愁盼”等問題,依托“供單——點單——派單——接單——評單”相貫通的工作模式,將文明實踐資源供給與市民群眾多元需求精准匹配。截至9月30日,“上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綜合服務平台”共發布直接面向群眾的服務項目供單319535條,收到群眾點單969582條。

(本報記者 李睿宸)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