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趙天曉 張育瑄
2021年10月14日08:3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回顧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百年光輝歷程和歷史成就,深入分析現階段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和重要使命,突出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為此,必須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正確把握和妥善處理共同性和差異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質和精神的關系,理解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本質要求,把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細做扎實。

以政治引領鞏固共同性思想基礎。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全體中國人民最可信賴的依托,是人民的主心骨。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黨孜孜以求的宏偉目標。自成立以來,我們黨就團結帶領人民為此進行了不懈奮斗。”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也未曾復制其他社會主義實踐,更不同於西方族裔治理的策略﹔而是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吸收我國歷史文化中的治理智慧,構建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的平等之路,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團結之路,幫助各民族共同發展的繁榮之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美好之路。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凝聚各族人民最廣泛的共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不斷推向新的輝煌。

以促進“兩個共同”鞏固共同性經濟基礎。發展和完善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應當認清的是,隻有推動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改善民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有共同物質基礎﹔同時也應理解,經濟社會的發展並不必然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也無法天然凝聚人心。這就要求在民族工作的具體實踐中,一方面,堅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民族地區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協調均衡發展,擴大民族地區對外開放,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另一方面,繼續發揚在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各族兒女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精神。一批批援藏、援疆和支邊干部,與當地各族干部、群眾一起,團結協作、共同奮斗,用實踐賦予民族地區所有發展成果以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維護國家統一和反對民族分裂的意義、改善民生和凝聚人心的意義。

以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鞏固共同性社會基礎。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中華大地的各個民族在歷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每一次交流融合,都是一次吐故納新、革故鼎新的過程。要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必然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加深的過程,是56個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更加鞏固的重要途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實現各民族群眾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共聚、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努力引導形成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環境,積極開展各族群眾交流培養融洽感情的工作。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逐步由空間嵌入拓展到經濟、文化、社會和心理嵌入,形成密不可分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以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鞏固共同性文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各民族團結的根脈。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中華文化是生活在中國廣袤大地上各族人民共建、共有、共享的文化,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不斷豐富發展,交融匯集成了兼收並蓄的中華文化。不以族類劃界,以文化為旨歸是中華民族傳承延續的文明邏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更要以中華文化為根基、為魂魄、為紐帶。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基礎建設,關鍵在於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華文化為根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通識教育、干部教育和社會教育,加強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和闡釋,推進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

以促進依法治理民族事務鞏固共同性制度基礎。各民族共同制定、共同擁護、共同遵守我國憲法和各項法律,是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保障。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積極推動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制度保障,堅持在法律法規框架內處理民族問題,有利於維護社會的結構性穩定:法治為推進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依據,為維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了規范,為反對民族分裂勢力提供了武器。一方面,應當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大力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和法律法規,弘揚法治精神,引領各族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另一方面,在開展民族工作的具體實踐中,應當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絕不能將一般性社會事務和矛盾糾紛歸結為民族問題與民族矛盾﹔同時堅決防范和依法打擊“三股勢力”,堅決反對破壞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言行,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穩定的局面。

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興。隨著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新時代中國民族工作的創新推進,還有許多命題需要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進行再探索。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准確把握和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把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民族工作融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融入中國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斗、砥礪前進。

(作者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