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青年學子實地觸摸“偉大轉折”

2021年10月18日09:0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80多年過去了,一場會議的影響仍在持續。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貴州遵義城琵琶橋東側原貴州軍閥師長柏輝章的公館裡,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這就是“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的遵義會議。

如今,在遵義會議會址周邊,道路常常是擁擠的。一名出租車司機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小長假或者寒暑假,這裡常常堵車,“來游覽和學習的人很多”。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陳曉琴就是其中一員。今年暑假,她和同班同學組成了一支8人社會實踐小分隊,來到遵義市尋找書本裡讀到的遵義會議的痕跡。

他們花了半天時間徜徉在遵義會議紀念館,一個館一個館地看,逐字逐句研讀史料。她強調,自己不是游客,是到那裡學習的。

“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這是教材裡的權威描述。陳曉琴說,直到親身走進遵義會議會址,並在遵義會議紀念館裡細細品讀史料中有關這次會議的各種細節,自己才真切感受到這3個“挽救”的深刻含義。

遵義會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經驗教訓,改組了中央書記處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被選為政治局常委。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紅軍自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來走過的路,遵義會議紀念館裡有完整細致的介紹。走進遵義會議紀念館,在大廳的左側,參觀者能看到“遵義會議偉大轉折”這幾個大字。陳曉琴說,對於什麼叫“轉折”,到了這裡才有了切身體會。

一支筆、一杆槍、一本記事簿……一件件展品讓陳曉琴仿佛置身現場,她在這次社會實踐的總結報告裡寫道:在歷史長河中看似尋常且不起眼的物件,卻讓如今的我們浮想聯翩,想象著紅軍戰士正拿著這杆槍四渡赤水,拿著這個本子記錄著黨內如何糾正“左”傾錯誤,樁樁件件都映射著遵義會議精神。

遵義會議會址在1954年開始復原陳列,1959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1961年,遵義會議會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段歷史值得我們總結。”黨史黨建研究專家、遵義市委黨校副校長謝以佐感慨說,“什麼是轉折?那就是中國共產黨轉折到了毛澤東所代表的正確路線上來了。”

謝以佐說,作為萬裡長征的一部分,遵義會議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經驗,也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寶貴部分。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堅定信念、民主團結,這些歷史經驗都是遵義會議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

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遵義會議會址和遵義會議陳列館時說,我們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遵義會議作為我們黨歷史上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走獨立自主道路、堅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建設堅強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等方面,留下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

如今,這些精神財富正在被越來越多的青年知曉。遵義會議紀念館披露的數據顯示,每年前來參觀的觀眾達400多萬人次。其中,青年佔了很大的比例。

今年夏天在遵義採訪期間,記者看到許多年輕的身影,有大中學校學生、企業青年員工、黨政機關青年公務員……貴陽學院的一個大學生團隊帶著攝像機等專業設備,來錄制以遵義會議為主題的視頻團課﹔遵義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個拍攝團隊則計劃制作視頻短片,作為官微的原創內容用於網絡傳播。

陳曉琴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學,今年有12支社會實踐隊伍赴遵義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參加的師生有100多人。他們走進遵義會議會址、陳列館,聽講解、看實物,學習和感悟遵義會議精神。

西南交通大學團委書記張軍琪說,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學校各級團組織緊扣黨史學習教育主題,堅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思想引領的生動教材,遵義會議是我們這一系列課程中的重要一課。

越來越多的高校把遵義會議精神納入育人的課程體系。2021年寒假,攀枝花學院將建黨以來重要的歷史事件與黨的“精神譜系”相結合,選出了包括遵義會議會址在內的15個代表性地點,組織學生分別前往瞻仰、記錄。

這場“沉浸式”的社會實踐,讓攀枝花學院學生羅賢對黨的精神譜系有了更鮮活的認識。探訪遵義會議會址時,羅賢想到,“正是因為一群和自己年齡相仿的青年,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甘於奉獻,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羅賢出生於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他的家鄉在2020年剛剛脫貧摘帽。“以前隻想著去外面發展,在遵義參加完社會實踐后,我在想,要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都往外走了,那家鄉怎麼辦?”現在,他憧憬著畢業后能回到黔西南,利用自己所學的環境工程專業,為家鄉的石漠化治理作貢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