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猶記當年過江時:抗美援朝老兵跨過鴨綠江的歷史記憶

2021年10月20日08:44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新華社沈陽10月19日電 題:猶記當年過江時:抗美援朝老兵跨過鴨綠江的歷史記憶

新華社記者孫仁斌、丁非白、李宇佳

深秋時節,雲淡天高。10月19日,原本普通的一天,但對於那些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來說,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這一天,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踏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征程。

當慷慨激昂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再度在耳邊響起,當年過江的景象、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那些戰友可親可敬的面孔,一一浮現在眼前,怎不令人壯懷激烈、心潮難平?

午后的陽光透過窗戶洒在書桌上。96歲的老兵王鳳和拿著一柄放大鏡,在桌前翻看著一本《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二零師師史》,紅色的封皮被摩挲得有些破損,泛著歲月的幽光。“這裡邊有我們部隊的信息,有我犧牲了的戰友的名字,我想他們了,就打開看一看。”

1950年5月1日,海南島解放。

王鳳和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的一名連隊指導員,參加了解放海南島的戰斗。

“大家都很興奮,盤算著該回老家了,早點過上好日子。”王鳳和回憶起當年的情景。

行軍途中,美國侵佔朝鮮、美軍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的消息傳來,戰士們群情激憤:“我們打了這麼多年仗才建立了新中國,任何人再敢侵略,我們絕不答應!”

王鳳和隨部隊奉命北上,經過八天八夜長途跋涉,趕赴中朝邊境的遼寧省丹東市。訓練兩個多月后,1950年10月19日晚,大部隊踏上前往朝鮮的征程。

19時許,隊伍上了鴨綠江大橋,天空飄著蒙蒙細雨,江對岸的槍炮聲此起彼伏。王鳳和的山東老鄉、連隊副指導員王哲厚一邊走一邊回頭往丹東看。王鳳和感到奇怪,就問他:“你看什麼呢?”

王哲厚回答說:“剛解放,咱們國家的大好河山我還沒看夠哇……”

王鳳和就做他的思想工作:“這有啥,等把這場仗打贏了,咱們一起,回國坐著飛機看、坐著火車看,把中國看個遍、看個夠!”

一番話逗得戰士們笑了起來,大家豪氣倍增,步履鏗鏘地向著江對岸走去。

不幸的是,王哲厚犧牲在了朝鮮戰場。71年后的今天,王鳳和撫摸著出國前他和王哲厚合照的一張黑白相片,眼中淚光閃爍。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113師戰士關長義從吉林省集安市隨大部隊跨過鴨綠江。

“我們知道要過江已經是19日上午了,部隊接到命令后就集結起來,准備過江。”關長義回憶說。從集安到朝鮮的江面較窄,水也淺,部隊在江面上架起了浮橋,關長義和戰友們很快就從浮橋上跑過,進入朝鮮。

彼時關長義剛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時時處處要求自己當模范、做表率,他對新生的共和國有著無比的熱愛和忠誠。渡江前部隊曾到丹東進行訓練,駐地離他老家隻有幾十裡路,他都沒有回家看上一眼,給家人寫了一封信后,就匆匆踏上征途。

“祖國讓我去,我就去。共產黨員要沖在前、打在前。那個時候,大家都是活著就干、死了就算,沒有工夫想家。”70多年后,這些話從一個91歲的老人口中說出,仍然豪氣干雲。

在朝鮮戰場上,關長義作為電台報務員,在敵機的轟炸中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他始終用血肉之軀掩護著電台,承擔起作戰通信聯絡的重任。

老兵程茂友是1952年一個秋夜跨過鴨綠江的。當年,他所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6軍136師奉命出國作戰,和很多戰士一樣,他的內心同樣充滿對祖國的眷戀。

“805步,十幾分鐘就過去了!”對於那天夜裡走過鴨綠江橋的場景,程茂友記憶深刻:“一上橋的時候我就一步步數,我想記住這段路有多長。”每走一步,就意味著離祖國更遠,離戰場更近。這805步過后,等待程茂友和他的戰友的是與死神並肩的戰場。

入朝當天,程茂友就在隨身日記本裡寫下一段話:“親愛的祖國,為了你的安全和朝鮮人民不受災難,為亞洲及世界的和平,我們暫時和你告別了。親愛的祖國,再會吧!”

正是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深情、對和平與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戰士們以青春熱血筑起血肉長城,在那崢嶸歲月裡挺起新生的共和國鋼鐵般的脊梁。

71年過去了,老兵王鳳和兌現著自己當初和王哲厚的諾言。退休后,他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並再度回到丹東鴨綠江畔,對著奔流的江水,他鄭重地舉起右手,敬了一個標准的軍禮,說道:“王哲厚,雖然你犧牲在了朝鮮,但我們的約定我替你完成了,你沒看到的大好河山,我替你看了。這些年,咱們國家強大了,人民富裕了,再也沒人敢來欺負咱們。相信你的在天之靈,也能感受到,你安息吧!”說著,兩行清淚無聲滑落。

秋風鼓蕩,江水無言,載著人們無盡的思念與敬意,奔涌向前。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