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一名九〇后軍事記者眼裡的長津湖

2021年10月25日09:47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名九〇后軍事記者眼裡的長津湖

我們該如何感知歷史?有時候,隻需要一個名字。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71周年之際,一部名為《長津湖》的電影,用176分鐘的時間講述了一個持續了28天的戰役,將我們帶回了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長津湖在哪裡?展開世界地圖,在東經127°、北緯40°附近,記者找到了這片位於朝鮮東北部的湖泊。這裡距離鴨綠江約220公裡。如今,從中朝邊境駕車到此大概需要2個半小時。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從入朝到戰役打響,則花了足足20天的時間。

今天,距離志願軍將士在長津湖畔發起沖鋒,已經過去了71年。

71年似乎足夠漫長,它足以令一個胎毛未落的嬰兒變成白發蒼蒼的老者,它也足以令一個百廢待興的新生國家變成繁榮富強的大國。71年過去了,記憶覆蓋了塵封的熱血,歲月吹散了凝聚的硝煙。長津湖以及在那裡發生的一切,似乎漸漸離我們遠去。

71年又仿佛白駒過隙。對於那些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來說,“長津湖”離他們很近很近。

電影裡7連連長伍千裡的原型之一、時任志願軍第27軍80師239團4連連長李昌言依然清晰地記著當年浴血奮戰的經歷。1950年11月,長津湖地區新興裡,李昌言帶著戰友一舉攻破“北極熊團”團指揮所。他們繳獲的“北極熊團”團旗——那面印有“白頭鷹”的藍色軍旗,如今被收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李昌言后來很少主動提起自己當年的功勛。那些倒在血泊中的戰友,他永遠也不會忘記。作為長津湖戰役的親歷者,李昌言只是說:“希望年輕一代永遠要記住,今天來之不易!”

是啊,年輕一代記住了嗎?今天,當我們安享歲月靜好、共享大國尊嚴的時候,是否還記得那些“一把炒面一把雪”仍沖鋒不止的身影?是否還記得那些“最可愛的人”所信仰的信仰、所堅持的堅持?是否還能傳承“謎一樣的東方精神”、創造出屬於我們這一代軍人新的榮光?

或許,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銘記,而是捍衛、傳承和行動。

今天,許許多多年輕人開始追尋“長津湖”。

紀錄片《冰血長津湖》在B站上的播放量,已經達到了263.8萬次。牽住“長津湖”的一角,便掀開了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的幕布。從長津湖到上甘嶺,從楊根思到黃繼光,志願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進行了殊死戰斗,書寫著感天動地的悲壯史詩。

在追尋“長津湖”的過程中,許多年輕人驚訝地發現,原來英雄就在身邊。有人找到了爺爺參加抗美援朝的兵役証,有人發現隔壁那個殘疾的老人竟然獲得過抗美援朝紀念章。他們都是普通百姓,為了保護身后更多普普通通的百姓走向戰場。硝煙過后,他們重歸平凡。

生活在和平時期的我們,終於與這些往事中的前輩們血脈相連。他們用自己的青春,換來了如今我們的青春。無論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將他們的精神高高托舉。

今天,許許多多青年官兵開始追尋“長津湖”。

當官兵們再一次喊出“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時,他們一定會想起楊根思,想起長津湖畔1071.1高地的封山大雪,想起那場浸滿了硝煙與鮮血的艱苦卓絕的戰斗。

他們追尋“長津湖”,是在追尋一種精神。

這種精神,存在於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斗的每個階段。這種精神,令敵人為之膽寒,以至於一名參加過長津湖戰役的美國老兵,多年之后回憶起這場戰役時,仍喃喃自語:“我當時就知道,這是一場沒有勝利希望的戰爭……極寒的天氣裡,他們像原木一樣在移動,我們的炮火根本阻止不了他們。”

這種精神,在和平時期依然在人民子弟兵身上熠熠生輝。從抗洪搶險到抗擊非典,從抗震救災到抗擊新冠,在一次次危難關頭,他們不畏犧牲﹔從海天之間的一次次戰備巡邏,到加勒萬河谷捍衛祖國寸土不讓,在一場場戰斗中,他們沖鋒在前。

這種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愈發豐厚,足以支撐我們渡過一道又一道難關。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尋“長津湖”。

電影《長津湖》大“火”,以至於成為一種現象,沖上熱搜頭條。其背后,不僅是對戰爭大片的追捧,更因為“長津湖”傳遞的是一種力量,一種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這部電影不僅拍給今天的年輕人看,還要留給50年后的年輕人看。”

抗美援朝戰爭,為了中國的未來,一群不足20歲的年輕士兵走上戰場。電影《長津湖》的一句台詞,描述了他們一個最朴素的心願:“我們把該打的仗都打完了,我們的后輩就不用打了。”

這句台詞,不禁讓人又想起長征中的一個故事:

在茫茫草地上,一支紅軍隊伍被后面的敵人追趕著。偏偏一位懷孕的女同志臨產,部隊隻好停下來,焦急萬分地等候一個小生命的誕生。敵人的飛機在天上轉,追兵越逼越近。這時,參加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董必武,對紅五軍團的軍團長董振堂說:“一定要頂住敵人,打出一個生孩子的時間。”

整整兩個多鐘頭,小生命姍姍來到人間。打阻擊戰的部隊已經犧牲了好幾個戰士。有人急了,董振堂卻板起臉吼道:“我們干革命打仗,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孩子們嗎?!”

“為了孩子”“為了后輩”,從長征到抗美援朝,這是所有先烈和前輩們的心願。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因為他們相信未來,我們才擁有現在”。

今天的繁榮,是前輩留給我們的禮物﹔明天的富強,需要由我們這一代人親手創造。(本報記者 賀逸舒)

(責編:王珂園、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