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莆田市博物館:紅色映照現實

講好紅色故事
“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好,歡迎來到莆田市博物館,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理想照耀中國》專題展……”過去半年多時間裡,這個開場白,郭媛不知道講了多少遍。
郭媛是莆田市博物館講解員。因為慶祝建黨百年系列活動,她在莆田市博物館收獲了一段不平凡的工作時光。
上半年,她奔忙於辦公室與展廳間,反復修改講解稿,以期為參觀者呈現更好的解說。其中,《理想照耀中國》和《永遠的旗幟》兩個展覽,她講的次數最多,但《理想照耀中國》留給她的印象最深。
《理想照耀中國》的第一部分為“開天辟地”,第二部分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構筑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講解的過程中,她最常被問及的問題是:那一批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他們是如何做到舍小家為大家的?她說:“這說明展覽震撼了觀眾,引導他們開始思考,思考在當下自身該從何做起。”
而展覽中的每一張照片,每一個歷史片段,也都極大觸及郭媛的心靈。“雖然那是一段我們無法穿越去切身感受的苦難歲月,但一想到現在的自己,身處於國泰民安的幸福生活,想到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就更加激勵自己要好好工作,尤其是講好紅色故事,讓大家了解歷史,記住歷史,感恩生活,好好回報社會。”她說。
厚植紅色基因
張婉瑩到現在還有印象,當她第一次看到《永遠的旗幟》主題展,從那一幅幅歷史畫卷中穿越時光隧道,現場展出的不少圖片震撼了她的心靈。
作為莆田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的一名學生,她敏銳地捕捉到,那幅圖是關於一則故事,有關當年北京供電局電工胡其俊設計開國大典紅旗升旗裝置的經歷,也是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當中的一個真實案例。“跟其他事跡相比,這個事跡雖平凡,但從細微之處見証了濃濃的愛國情,還有大國工匠永不言敗的精神,這深深激發了我們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張婉瑩說。
據介紹,今年以來,莆田市博物館分別走進莆田學院、莆田高級技工學校、莆田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開展專題展巡展活動。以“永遠的旗幟”為主題,以“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為目標,將黨旗、軍旗、國旗的變遷過程與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100年光輝歷程相結合,精選展出珍貴歷史圖片200余張,約72個版面,翔實地反映了黨旗、軍旗、國旗萌芽、演進、定型的光輝歷史,展現中國共產黨人高瞻遠矚、與時俱進、創新創造的精神風貌。
此外,莆田市博物館還分別走進莆田學院藥學與醫學技術學院、城廂區第一實驗小學、仙游縣鳳山中心小學等多所院校,開展主題宣講,以宣講的方式引導和激勵青少年了解紅色歷史,厚植紅色基因,傳承紅色文化。
新課堂活教材
6月,我省第二批黨史學習教育參觀學習點公布,莆田市博物館位列其中,這也是全省綜合類博物館中唯一入選的場館。
作為地方博物館,莆田市博物館承載著社會教育、展覽等諸多功能。為迎接建黨百年,幾個月來,莆田市博物館開展了系列活動,其中,“黨的故事我來講——爭做紅領巾講解員”紅色故事講解比賽、“慶祝建黨100周年——送百福”雕版印刷手作體驗、“童心向黨 祝福祖國”慶祝建黨百年繪畫等活動參與度極高。
但受惠面最廣的當數“永遠跟黨走”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莆田市博物館館長游國鵬說,自4月份,依托《理想照耀中國》《永遠的旗幟——黨旗·軍旗·國旗專題展》《閩中洪流》三大專題展,莆田市博物館成為全省尤其是莆田市內黨群干部深化黨史學習教育的新課堂和活教材。
6個月來,全市264個黨支部、31.6萬人次走進莆田市博物館,一同重溫歷史,以古鑒今,展望未來。“人多時,一天需要接待6~8場。”莆田市博物館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莆田是革命老區,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具有獨特優勢。前段時間,莆田市博物館刊發公告,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革命文物。征集的內容有實物類、資料類、音像類等,文物收藏者以捐贈或者被收購的方式參與。莆田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有更多的社會人士與博物館發生聯系,成為歷史的見証者和參與者,一同保護和傳承革命歷史,架起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
(本報全媒體記者 俞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