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紅色電波永不消逝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用紅色基因構筑育人之魂

2021年10月27日10:50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警笛呼嘯,大群特務包圍了一座小樓,嘀嘀嗒嗒的發報聲,一圈圈無線電波,堅毅的臉部,快速的手部近景畫面……李俠在從容地發著電報。發完報文,他將密碼迅速塞進嘴裡,鎮定地向延安發出了緊急信號:“同志們,永別了!”《永不消逝的電波》這部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故事片感動了無數人,影片所塑造的那位臨危不懼、英勇無畏的共產黨員的原型就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友李白。

讓紅色記憶深入人心

隨著我國首部黑白轉彩色4K修復故事片《永不消逝的電波》上映,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師生再次掀起學習革命先輩的熱潮。

“《永不消逝的電波》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原型是我校校友李白烈士,電影記錄了那段永不消逝的忠誠故事。作為一名西電教師,我感到非常激動。這部紅色經典的再次上映,是一次鮮活而生動的黨史教育,讓大家可以重溫西電人在革命戰爭中作出的貢獻。希望今后能夠看到更多的經典影片再上銀幕,讓紅色基因綿延不斷流傳下去。”西電通信工程學院信息系黨支部書記孫蓉說。

1937年10月,在瑞金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第二期電訊班學習無線電技術的李白,受黨組織派遣,化名李俠,赴上海從事黨的秘密電台的工作,用無線電波架起了上海和延安之間的“空中橋梁”,為革命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被捕后,李白遭受敵人一次次嚴刑拷打和摧殘,但這些都無法摧毀一個共產黨人的信念,他沒有吐露半個字。1949年5月7日,李白遭特務秘密殺害,犧牲時,才39歲。這時,離上海解放僅有20天。

這段紅色記憶始終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延續。西電南校區教學樓前,李白烈士的雕像靜靜矗立,向每一位學子講述著那段令人難忘的紅色往事。

2011年,學校校史展覽館開館。“每次路過學校教學樓前,我們都能看到李白烈士的雕塑,心中充滿了敬意。大學期間,我最難忘也最榮幸的事就是參演了我校原創話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現在修復后的影片上映了,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李白這樣的西電杰出校友,了解紅色革命歷史,賡續紅色基因,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生楊欣琪激動地說。

“第一次聽到李白的故事,是在入學后的第一堂思政課上。”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王一鳴同學說,李白烈士的事跡讓自己學習到了對黨忠誠和要堅定理想信念。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何奕儒同學曾參加了學校原創話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演出。“這次演出讓我對那段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被李白等革命先輩所感動。‘半部電台起家,長征路上辦學’是西電的精神符號,也是西電人紅色基因的寫照。作為新時代的西電學子,我要努力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養,畢業后,去往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用實際行動來報效祖國。”

用實際行動詮釋使命擔當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這所血液中流著紅色基因的大學,是我黨我軍第一所工程技術學校,自1931年成立以來,就堅定不移跟黨走,為黨和人民軍隊培養了大批通信技術人才,使紅色電波傳遍了大江南北,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87年前,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親切關懷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前身——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在瑞金成立了,學校以繳獲的半部電台為教具開始了光輝的辦學歷程。長征開始后,學校跟隨中央紅軍爬雪山、過草地,堅持在長征路上辦學。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后,學校在延安辦學。在解放戰爭中,學校又緊緊跟隨解放軍勝利的腳步,轉戰河北等地。

1958年,為推動國防事業的發展和支持大西北建設,學校廣大師生又打起背包、跨上軍列,唱著軍歌一路西進,從張家口遷校至西安。

張家口距西安1500余公裡,全院教職員工及家屬子女近4000人,各種物資設備近千噸,在不影響教學的情況下,把這樣大的攤子全部遷到西安,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但西電人硬是做到了教學、遷校兩不誤。

曾有參與西遷的老教授這樣回憶:1958年開始搬遷,學員乘坐軍用專列,三天來到西安。到達西安后,全體學員徒步行軍,在大街上邁著整齊的步伐走到新校址。當時操場沒有平整,道路也未修建,不少教學設備還沒有安裝好,幾十萬冊圖書要開箱上架。為了保証能按時開課,大家放下背包,自己動手,在古城西安開始了新的征程。

60多年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成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重要力量,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從創造第一台氣象雷達、第一套流星余跡通信系統、第一台可編程雷達信號處理機、第一台毫米波通信機、第一套三坐標相控陣雷達等全國多個第一,到牽頭承擔973、863等多個重大項目,再到參與預警機、探月工程、中國天眼FAST、航母雷達等多項重大工程,展現了西電深厚的家國情懷和西電人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使命擔當。

“我們已不用像先輩們那樣潛伏敵后,但是我們通過知識的積累、文化的豐富,用自己的雙手為祖國創造出更輝煌的未來。作為西電人,我們自豪,我們驕傲。”西電學子紛紛表示,《永不消逝的電波》是通過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進行修復的,充分體現了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也是對先輩的一種告慰。

構筑育人新陣地

作為我黨我軍創辦的第一所工程技術學校和中國紅色通信人才培養搖籃,西電人賡續傳承忠心向黨、科學報國的紅色基因。

以立德為根本,不斷夯實思想之基、筑牢育人之魂。在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進程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立足西電紅色基因,將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各個教育環節,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近年來,學校持續創新活動載體,接連推出了“航天金課”“啟航新征程”等多個品牌活動,通過邀請兩院院士、大國工匠等“共和國脊梁”與學生開展面對面交流,以榜樣的力量引領學生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在攀登知識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負時代重任時行勝於言,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深耕思政課教學改革多年。近年來,學校陸續打造出了“原理課+品讀經典”“基礎課+視頻微課”“綱要課+多維展示”“概論課+思政演講”等“一課一品”思政品牌。鮮活的思政課在西電取得了良好成效,涌現出多個典型案例。

2018年7月,西電正式成立本科生院、書院,提出了“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育人理念,全力建設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信息化效能卓越彰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特色書院。

“如今,書院學生社區已成為大學生一天中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這就要求我們把工作重心轉向學生社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和期待。”海棠七號書院黨委副書記劉文博說。

經過4年實踐,學校已建成7個住宿式書院,實現了學生專業交叉、文理交融,構建了“六室兩坊一中心”等全維度文化育人空間,打造了“家文化”“品悅丁香”“青春之光夢工場”等育人品牌,著力將書院打造為身心浸潤的文化高地,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及創新創業能力,並以素質畫像智能信息化系統為紐帶,全流程記錄描繪學生能力成長,形成了學院書院雙院共同育人格局,打造了“一站式”學生社區教育管理服務新模式。

調研顯示,2018級作為書院制改革的首屆本科生,與2017級相比,每周人文閱讀、聽講座時間增加58%,娛樂時間減少85%,師生互動頻率明顯提升,學生對書院整體滿意度達97%,學生學習成效顯著提升,書院文化育人成效初步顯現。

“全師育人、全程培養、全校協同”育人體系正在西電不斷完善。

(本報記者 呂揚)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