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做新時代墾荒人 讓南泥灣精神代代相傳

青平
2021年10月28日08:2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做新時代墾荒人 讓南泥灣精神代代相傳

  1938年10月,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八路軍除了面對日軍實行的“三光”“蠶食”“清鄉”等政策,還要應對蔣介石國民黨軍隊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的嚴密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打破國民黨“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糧食、一尺布”進入邊區、“餓死八路軍,困死八路軍”的陰謀企圖,關乎根據地的生死存亡。

  面對嚴峻的斗爭形勢,黨中央、毛澤東及時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動員廣大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1941年3月,八路軍主力部隊三五九旅開進了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南泥灣,實行戰斗、生產、學習相結合,將曾經荒無人煙、梢林滿山、荊棘遍野、野獸出沒的“爛泥灣”,開墾建設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鴨遍池塘。到處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

  在練兵墾荒的過程中,革命先輩用辛勤勞動創造了無比寶貴的南泥灣精神。南泥灣精神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極端困難時期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武器和不竭力量之源。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工作時強調,我們黨是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起家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雖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方面實力大大增強,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但我們決不能丟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傳家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品質,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基,也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的根基。

  南泥灣精神集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自力更生的氣質風貌。1939年2月,陝甘寧邊區成立生產委員會,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穿著補丁褲子出現在演講台前,他說:“在我們面前擺著三條路,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餓死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解散也是沒有一個人贊成的,還是自己動手吧!這就是我們的回答。”

  在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中,從中央領導到普通戰士都積極踴躍地投入了生產,為解決根據地經濟困難作出實際貢獻。毛澤東曾在楊家嶺開墾了一塊菜地﹔朱德經常背著籮筐到處拾糞積肥﹔在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警衛團舉行的紡線比賽中,任弼時奪得第一名,周恩來被評為紡線能手。中央領導人身先士卒、投身勞動生產的做法,為根據地軍民樹立了榜樣,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和人心,掀起了自上而下的生產勞動熱潮。

  南泥灣的墾荒成果,是陝甘寧邊區和晉察冀、晉冀魯豫等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的縮影,譜寫了一曲共產黨人自力更生的慷慨壯歌,邊區人民的生活負擔由此大大減輕,軍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中國革命順利度過這一段非常時期,為我們黨在日后開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南泥灣精神映照出艱苦奮斗的進取姿態。初到南泥灣時,三五九旅的將士們吃糧都需要到百裡之外去背,為了不耽誤生產活動,沒有房,就自己動手挖窯洞﹔沒有菜,就到山裡挖野菜﹔沒有工具,就自制鋤鏟,沒日沒夜地掄起鋤頭干活。戰士們在冬末春初之時,赤腳踏入積水達一尺多深的爛泥裡,嚴寒刺骨,腳凍得麻木,依舊揮舞手中的斧頭和鐮刀,砍樹、打梢和割草。經過官兵上下一致努力,南泥灣20畝水稻田試種成功,畝產量為一石稻谷,創造了農業種植史上的奇跡。

  1944年,國際著名記者愛潑斯坦描寫道:“曾經十分荒涼的陝北現在已變成一個實行精耕細作、牛羊滿山、手工業發達的地區。王震旅長身上那身舊軍服和腳上那雙草鞋,比他的許多士兵都不如……”在愛潑斯坦眼中,延安軍民充沛的精力、堅定的信念和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與腐敗不堪、消沉黑暗的重慶國民政府形成鮮明對比,猶如“兩個世界、兩種心境”。

  從打破陝北地區不種水地的傳統,到建設紡織廠、鞋廠、肥皂廠、造紙廠、鹽井、炭窯、營地等生產生活設施,三五九旅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創造了改天換地的人間奇跡。如今,人們走進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總能聽到講解員提及這組數字:1941年,南泥灣開荒種植1.12萬畝,實現蔬菜完全自給﹔到1944年底,種植面積達26萬畝,產糧3.7萬石,實現“耕二余一”甚至“耕一余一”。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充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故事的創業史。如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前面還有許多“雪山”“草地”等著我們去跨越,還有許多新領域等著我們去“拓荒”,比如,集成電路、芯片等半導體行業,飛機制造、高精密加工機床等技術領域,仍存在不少亟待突破的瓶頸,需要青年科技工作者去攻關。實踐証明,關鍵核心技術無法通過等、靠、要得來,唯有堅持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拿出“十年磨一劍”的毅力,尋求顛覆性的原創性突破,才能真正消除“卡脖子”的隱憂,牢牢掌握科技發展的主動權。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南泥灣不是遙遠的過去,而是前行路上彌足珍貴的精神動力。生於盛世的一代青年,當保持憂患進取意識,把南泥灣精神學習和傳承下去,把個人青春與民族復興的壯麗偉業緊密聯系起來,勇當推動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新時代墾荒人。

(責編:劉圓圓、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